摘要:在古越族的活动范围内,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大量的考古资料,通过对考古资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古越族的信仰呈现出一个多样化的现象,诸如由鸟信仰、祖先信仰、蛙信仰等等,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就其信仰本质来说是一致的。
关键词:古越族;信仰;多元化
原始的信仰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这点已经被考古资料证明。关于古越族的信仰问题,有学者给于了论述,这些论述大多是将吴越地区归于一起论述,因吴越地区“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交通属,习俗同,语言通”①,或是将越地的信仰进行总结,其特点归于一点,均是从文献材料进行总结,前人的总结对于之后的研究具有基奠和启迪的作用。随着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笔者认为从考古资料上去论述这个问题是有必要的。
一、 古越族的信仰
1.鸟信仰和祖先崇拜
古越的历史早就可以追溯到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遗址被学界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越人的活动区域。在河姆渡文化中,出土众多的鸟形象实物,有蝶形器,双鸟朝阳象牙雕刻,双头凤纹有柄骨匕,鸟形象牙圆雕,浮雕双飞燕器盖等,鸟形象成为这一地区艺术创作的一个核心题材。一个遗址出土如此之多的鸟形器绝非偶然的情况,我们不能认为这是古越人的随意之作。
河姆渡遗址出土蝶形器35件,有石质、骨质,木质三类,他们的器型基本类似,都是外形似蝴蝶,两翼展开,上端较平,下缘圆弧,正面微微弧凸,错磨平整、光滑,背面中部有两道平行的纵向凸脊,两脊之间形成一道上端不通的凹槽,脊上部往往有钻孔,两脊的上端也常有横脊或钻孔。宋兆麟先生将蝶形器分为两类,一类为立鸟形,一类为飞鸟形。②在这里对于石质和木质的蝶形器不做赘述,着重介绍一下骨质的。骨质的蝶形器以象牙质的最多,其中以T226(3B):79象牙蝶形器最为精美。其长16.6厘米,宽5.9厘米(残),厚1.2厘米。③这件象牙蝶形器上下部已残,两角呈圆弧状,若将这个蝶形器分为三个部分,两边的三分之一上部处均有两个钻孔,在对应两个钻孔的下部也均有一个钻孔,钻孔之间有连弧纹***案,中间的三分之一部分是一个丰富的阴刻***案,***案中间钻有一个小圆窝,外有大小不一的五个同心圆,最外面的同心圆上半部分是一火焰状的纹饰,与外圆构成一个烈日火焰,圆两侧为对称两个回望鸟头,嘴型为钩喙,鸟刻有眼睛。对于此蝶形器的用途学界也无定论,鉴于其精美的制作和独特的取材,笔者倾向于认为这个远古先民用于祭祀和膜拜的器物,即古越具有对鸟的信仰,原因有二,其一是从器物本身来看,在这个蝶形器的上端有四个钻孔,下方有两个钻孔,这个钻孔应该是用于固定的,用于悬挂的可能性最大,加之其选材和制作精美,皆可认为其不会是日常的生活用具;第二,以后的文献记载表明越人有鸟崇拜的传统,《博物志》卷九载“ 越地深山有鸟,如鸡,青色,名曰冶鸟,一此鸟白日见其形,鸟也夜听其鸣,人也……越人谓此鸟为越祝之祖。”根据民俗学的记载可以得知,信仰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如此延续,越人的***腾为鸟也不足为奇。同时,在浙江绍兴306号越墓中出土一铜质的房屋,房屋上面立有一个鸟柱,④房屋内有***腾崇拜的场面,牟永抗先生认为这个是鸟***腾柱,⑤从河姆渡的蝶形器的本身也符合这样一个形制,由此,古越的鸟崇拜从河姆渡文化时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不仅是河姆渡遗址,在良渚文化的玉器上也有鸟立于房顶的形象,说明这一地区都有鸟***腾这一现象。
说到良渚文化,其不单只有鸟立于房顶的形象,在良渚文化中,其玉器的纹饰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学者们也进行了很深刻地探讨和研究,并认为良渚文化的玉器纹饰体现了内在的宗教涵义。在良渚文化的玉器中其纹饰主要有鸟纹,兽面纹,神面纹或其之间的组合。关于鸟纹,在良渚文化的反山瑶山遗址的三叉器上有羽状纹,特别是反山M14:135出土的三叉形玉器,在其上部有神鸟的头。另外在瑶山、反山、福泉山等墓地中均出土一些圆雕和半圆雕的玉鸟,有学者认为鸟是该地域先民的***腾崇拜,这个远可以追溯到马家浜文化时期。良渚文化是马家浜文化的传承,这在学术界已是定论。就其材质来说是相当珍贵而且也很精美,且多出土于良渚的一些大型墓葬中,说明这个是一些上层人物才能够拥有的。在史前社会里,这一类器物通常掌握在祭司或是部落首领的手中,代表了这个部落的信仰或是权力的象征。在良渚文化中,鸟形纹很值得关注的是,鸟纹和神面纹、兽面纹的组合,如瑶山M2出土的冠形器、福泉山的镯形琮、反山M15出土的冠形器、M12的神徽、玉等。反山M12的神徽很具特色,神徽是一个头戴羽冠的亦神亦人的形象,⑥此类的神徽在构***上合细微地刻画上,在良渚文化所分布的广大地域里具有普遍的惊人相似,它一定是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的产物,学者认为良渚神徽上的形象是这一文化区域里先民共同所尊奉的信仰。这种亦神亦兽亦人的形象,应该是一种良渚文化地区先民对祖先崇拜的扩大化。先民对于自然和猛兽的恐惧转化为崇拜,进而求得保护。当时的部落首领就被赋予猛兽的特征而加以神话,以满足先民求得庇佑的心理。由此,笔者认为这个神徽是由自然崇拜向祖先崇拜的过渡,是祖先崇拜的一种最初形式。
2.蛙信仰
古越先民对于蛙的信仰是毋庸置疑的,在江南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多处出土有蛙形事物,在浙江余杭瑶山良褚文化祭坛遗址中,曾经发掘出土蛙形玉牌饰,现场发掘报告说这种蛙形牌饰,器形平面如倒立三角形,底角圆钝呈弧形。全器用透雕和阴线刻技法琢出兽面***案。两角各用管钻法透雕一园孔为眼,眼两侧以线切割法镶扩成弧边三角形的镂孔,组成眼眶及眼睑,边周再用阴刻线勾勒,两眼之间以长条形的镂孔为额。鼻孔用阴刻的云纹表现。鼻下端弧边十字镂孔的部位似可认作嘴。眼眶以下的两侧各有一个锯齿状突起,颇似蛙爪,十字镂孔及其两侧的形态更近蛙的后腿,故整器又如变形的伏蛙”。⑦在江苏吴县张陵山良诸文化遗址中,也有器形酷似青蛙的玉器出土,与这只玉蛙共存的,还有玉琼、玉璧、玉钺等。这是当时先民用于祭祀崇拜的实物,说明该地域的先民具有对蛙的信仰。关于这一点在以后的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印证,在安徽屯溪西周墓中,发掘出一尊刻有蛙形纹饰的青铜尊,纹式作一蛙甸伏之状,四足伸展,双目注视,⑧非常生动,江苏镇江水出土的一件提梁卤,腹上的中部有一凸出的“ 蛙” 形,下有牺首,两旁有蚕纹、栖首等。⑨此外,民族学家的社会调查报告指出百越的后裔一现代壮族习民间传说中唱青,就认为青蛀是上天送到人间的神物,古老的壮族民歌《蚂蜗歌》“ 青蛙在那里青蛙在天上。使者亚良伟,送它到人间。”这种对于蛙的信仰在以后的文献资料中也得到了证明,《国语・ 越语下》认为越人“ 滨于东海之陂……而蛙黾之与同浩。”既然越人与蛙同族,那么敬之拜之也就无可非议了。
3.其他信仰
对于古越族的信仰问题,有学者给于了总结,古越人有对于鸟的信仰、对蛙的信仰、对蛇的信仰、对鬼神的信仰等等。越族的神话传说中流传着蛇生始祖的民族起源说,并奉始祖为始祖的禹,在考古证据上,越族典型的纹饰为几何纹,特别是几何形硬纹陶在越地的发掘中大量出现,有学者认为这是古越先民对于蛇信仰的一种表现形式。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钵上刻有稻穗纹饰,学者认为可能是当时已经崇拜稻神,河姆渡文化双鸟朝卵象牙雕刻是具有生育崇拜的意义,⑩良渚文化神徽所刻画的神人形象就是当时人们崇拜的雷神,⑾诸如此类的推测并不在少数。由此,从侧面可说明古越族的信仰上呈现一种多元化的趋势,诸如就良渚文化来说,其在文化特点上呈现多信仰的一种文化现象。
二、 古越先民信仰多元化的原因
综上而言,古越族在信仰上出呈现多元化的特征,笔者认为这一现象有其特殊的原因。
第一,信仰具有排他性。信仰问题首先是一个意识范畴的问题,它是一种自我的意识,信仰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意识和一种自我感觉,是自我解释的一个系统,一个人的信仰首先是自己有了这样的意识,费尔巴哈也说,“信仰,就其本性而言,是排他的。”⑿就这一点而言,越族作为一个群体可能有自己这个群体共同的信仰,但是基于信仰这样一个排他性的特征,会在个体中出现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而出现自己对于某一种***腾或者是其他的信仰。但是这个信仰的多元化或者其中的排他性与这个群体的共同理想是不矛盾的。群体的共同理想相当于一个普遍性的内容,在这个普遍性下,个性的发展并不对其造成危害,对于古人而言,或者更多了一种神秘,以求得这种神秘的庇护,从而更加促进信仰多元化的发展。
第二,生产力低下。在人类处于生产力极低的情况下,人类依靠大自然生存,从自然界索取生存的一切,自然界是其衣食之源,但是自然界又是人们当时一切灾难的源泉,比如风、雨、雷、电、猛兽之类的都是其灾难的来源,在当时生产力状况极低的状况下,这些灾难对于人类来说可能是致命性的。由于人们的眼界是很狭小的,当这些灾难无法克服时,也无法这些灾难是一种自然现象的时候,便存在一种恐惧感。在这样一个无法克服有无法理解灾难的时刻,先民对于诸多不能理解的东西则产生一种宗教情绪,从而产生信仰,以求得对本族的保护。
第三,信仰的初衷。信仰会掺杂个人意识在里面,对于不同的个体在最初信仰时所有的心理是不同,或是一种从众,或是惧怕,或是可食之。这些原因都可以成为信仰的出发点,出发点不同,更是会造成信仰的多样性。
第四,环境因素。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们之间的交往比较少,很多的信仰就会牵涉到环境问题。诸如在良渚文化时期,证明有水稻的出现,鸟类对于农作物是有利的。良渚地区的地理环境优越,水源充足,气候比较温暖,适宜鸟类的生存繁衍,自然界本是个相互依存的世界,在鸟类的粪便也可作为农作物的肥料,正如王充《论衡・书虚篇》载“舜葬于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田。盖以圣德所致,天使鸟兽报之也。一苍梧多象之地,会稽众鸟所居”,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古越族的信仰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其中的原因可以说是复杂的,在这里的浅论是不足以概括其中的复杂性。其实,信仰在多元的体系下也呈现一体化的格局,所有的信仰归结起来都是一种在迷信的思想下求得一种神秘力量的庇护。笔者认为从本质上说,信仰是将世俗的愿望和目的神圣化的过程,而多元化是愿望或目多样化的一种表现,只是在多样化的外边套上了华丽的外衣。
注释:
①《吕氏春秋・知化篇》
②宋兆麟:《河姆渡遗址出土蝶形器研究》,《原始文化
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 年。
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
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3 年
④《绍兴306号战国墓发掘报告》,《文物》1984年第1期
⑤牟永抗《绍兴306号越墓刍议》,《文物》1984年第1期
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
发掘简报》,《文物》1988 年第1 期
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瑶山良褚文化祭坛遗址
发掘报告》,《文物》年1998第1期
⑧安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安徽屯溪西周墓葬发掘报
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4期
⑨刘兴:《谈镇江出土青铜器的特色》,《文物资料丛
刊》第5辑
⑩孙其刚《河姆渡文化鸟形象探讨》
⑾黄建康《良渚文化神徽解析》
⑿[德]费尔巴哈著,荣震华译:《基督教的本质》[M]北
京,北京务印书馆1997版第322页
参考文献:
[1]尤中.《先秦时期的“百越”民族》《百越民族史论丛》
1985年5月
[2]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
[3]方向明.《良渚文化玉器纹饰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
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
究所编,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赵晔.《余杭良渚遗址群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东南文
化》2002年第3期
[5]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发
掘简报》《文物》1988 年第1期
[6]汪宁生.《民族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7]左丘明撰,鲍思陶校点.《国语》[M]山东:齐鲁书社
2005年5月
[8]张华撰,张恩富译.《博物志》[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7年10月
[9]王充.《论衡》[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年7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从考古资料看古越族信仰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