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讲 社会思维的基本规律(中)
2. 社会思维争鸣互促规律
人们在思维交流中不仅要遵循交流互补、合作增强的规律,而且要遵循争鸣互促的思维规律。
首先,从人体科学的角度讲,人在集体讨论中,大脑处于激化状态。不同的思维信息,在相互碰撞、摩擦中,很容易诱发灵感,产生创造性的新思维火花。其次,社会思维是一个动态系统。思维主体之间的互相争鸣、互相促进,是推动社会思维发展的重要动力,它可以给人们提供新的信息、新的思想。信息交流越畅通,“促协力”越强,思维系统就越发展。钱学森说:“那个天文学上有很大贡献的哥白尼,他之所以会提出日心说,据说他是得益于他所在波兰大学里有一个很好的学术组织,大家相互促进,所以他才有那么大的成就。”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甚至认为“以色列强大的秘密就是怀疑和辩论”。辩论是犹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以色列,一个人的演讲被质疑和提问得越多,越表明他演讲的成功。反之,对那些提问和质疑者来说,如果能驳倒对方,则视为自己最大的成功。
自由争鸣不仅促使人们激化大脑相互交流信息,而且还能打开新的思路,使“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因此,马克思把真理比作燧石,认为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过学术上的相互辩争、众说纷纭的“百家”自由争鸣的生动局面。当时的所谓“百家争鸣”,就学派而言,班固归纳为“十家”,司马谈认为主要是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其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是老子的道家和孔子的儒家。正是由于“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才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学术进步,为发展灿烂的华夏文化奠定了基础。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正确的东西都是在同错误东西比较、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同志指出:“同错误思想作斗争,好比种牛痘,经过了牛痘***苗的作用,人身上就增强免***力。在温室里培养出来的东西,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科学发展中,总会有正确和错误的对立、斗争。真理和谬误的矛盾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谬误不应当简单说成是“假、丑、恶”。错误常常是同真理相伴而行的,而且往往是真理的先导。例如天文学中,太阳系理论的发展,就经历了这样一种发展过程。最初,亚里士多德提出地心说,得到托勒密论证;以后哥白尼发现“春分日”与托勒密的计算不符,提出太阳中心说,然而他认为太阳是不动的,行星运动轨迹是圆的。开普勒又对哥白尼的日心说作了补充和修正,伽利略也对日心说作了验证。而牛顿在前人的成果基础上概括出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定律,合理地解释了“二体问题”,从而才基本上完成了太阳系星体运动的科学理论。有时,不正确的假说,会对科学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例如著名的麦克尔逊实验,就是一个例子。他为了证明光的传播媒介“以太”的存在,精确地做了光的干涉效应实验,结果恰好说明了“以太”的不存在,对光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真理越争、越辩就越明。相互争鸣、互相促进有利于新科学、新理论的诞生。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种子科学”产生的可能性已大大缩小,而大量新科学是在各门科学的交叉中相互促进产生的,如生物化学、数理逻辑、工程美学等。美国数学家维纳的控制论就是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诞生的。他集中了一大批专业知识不同但志同道合的学者,采用每周一次“星期六午餐会“的形式,互相争论,相互启发,互相促进,在思维撞击中产生了许多新思想,创立了交叉的新学科。
自由争鸣、自由讨论从来就是发展科学、繁荣艺术的重要途径。18世纪末,法国的两位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为了探索倍比定律,争论了9年,最后,当普鲁斯发现了倍比定律时却把一半功劳归于贝索勒,并说由于和贝索勒的争辩才激发了他的思考。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过程中,也是既有合作,也有争论。1866年,马克思曾给恩格斯写信向他推荐法国科学家特雷莫的著作《人类和其他生物的起源和变异》,并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但是恩格斯却回信说:“这本书没有任何价值。”后来他们两人通过反复通信辩论,虽然看法越来越接近,但却仍然保留着自己的意见。同时,各学派之间开展学术争论,对于科学、艺术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扩大人们的认识深度与广度,提高争论双方的研究能力。通过不同观点和不同派别之间的自由讨论、自由争辩所能收到的效果,往往不是加和,而是乘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