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世五周年,全面履行入世承诺,赢得了世界贸易组织大多数成员的好评,入世效应也初步显现,一方面,对外贸易超高速增长,外商投资规模扩大,跨国公司纷纷向中国转移投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际经济贸易惯例已经成为被社会广泛接受的规则,***策透明度提高。另一方面,许多产业在对外开放中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这里选取人们广泛关注的农业、银行、保险、证券、零售、汽车等重点产业,分析其发展环境,预判其在入世五周年后的发展前景。
农业:出口遇阻 进口压力增大
出口将遭遇阻碍。日本是我国食品、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2005年,我对日出口食品、农产品79.3亿美元,占我国食品、农产品出口量的29.2%。2006年5月29日,被称为“世界上最苛刻的农残比”的日本食品中农业化学品(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等)残留“肯定列表制度”正式实施,新标准比原来的要求更加全面、系统和严格。它不仅影响到生产企业、出口企业的利益,还影响到种植、养殖农户的利益,甚至还将影响到上游产业等整个产业链。对企业而言,“肯定列表制度”大幅度增加了检测项目,全面提高检测标准,将造成企业生产成本和检测费用大幅度增加,并延长通关速度,增加了出口难度,降低企业出口效益,增加了经营风险,降低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根据商务部的《对日出口农产品风险评估报告》,在“肯定列表制度”下对日出口高风险的商品包括:大葱、茶叶、鳗鱼及制品、鲜松茸、鲜香菇、干香菇、肠衣、鸡肉制品。农产品出口将受到巨大阻碍。
进口压力增大。到2006年,外资控制了中国大豆60%的实际加工能力,四大国际粮商控制了中国大豆进口80%的货源。同时,外资虎视眈眈准备大举进***化肥、农药、农机服务领域,而外资全面进入分销服务领域则是“提前履行入世承诺”。农业和农产品市场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分销业、农业服务业的竞争更为重要。发达国家的优势是全方位的和压倒性的。
逆差成为常态。尽管我国农产品出口额由入世初的2001年160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271.8亿美元,年均增长14.5%,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我国农产品首次出现46.4亿美元的贸易逆差,2005年逆差11.4亿美元,2006年1月~10月逆差20.1亿美元。我国从农产品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中国已经成为农产品关税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对农业的保护水平很低,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国的农产品出口不断遭遇障碍,尤其是在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市场日本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
保护手段匮乏。纵观世界上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无一例外都有大幅度的农业补贴。虽然经合组织在香港部长级会议上就消除出口补贴的期限达成一致,但根据经合组织年度报告,2004年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不减反增。2004年该组织成员国的农业补贴较上年增长9%,达到2790亿美元,约占农业收入的30%。其中,美国、欧盟以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对其农民的补贴达到1120亿美元,同比增长12%。在经合组织30个成员国中,只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农业补贴率(农业补贴与农业收入之比)低于5%,而瑞士的农业补贴率竟然高达71%!2004年,美国和加拿大对本国农民的补贴分别为460亿美元和57亿美元,补贴率为18%和21%。如果算上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660亿美元补贴,2004年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农业补贴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16%。反观中国农业仍处于转型阶段,刚刚发展到从征农业税到不征税的阶段,而且,中国承诺不再使用农业补贴,也不会使用农产品特殊保障条款。中国对自己的农业不仅缺乏保护能力,也缺乏保护手段。
保护农业势在必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农业的保护天经地义。发达国家如此,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保护的手段主要有三:一是充分利用WTO所允许的“绿箱***策”,尤其是加快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的***府农业服务体系,提供良好的***府普遍服务。二是利用好“微量补贴”与“蓝箱补贴”。我国的“微量补贴”离承诺的8.5%水平还有部分空间,而“蓝箱补贴”则有可能成为未来很重要的补贴手段。“蓝箱***策”是《农业协议》中对一系列条款的通行表达方式,这些条款规定与限产计划相关的支付可免予减让承诺(如休耕地差额补贴)。三是加强对农业服务环节的补贴。这方面WTO还没有确定的规范,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银行业:外资加速入股 中资外资竞争扩大
2006年12月11日,按照入世承诺,五年过渡期结束,中国银行业迎来更加开放的新时期,中国银行业取消对外资金融机构的所有限制,外资银行具有完全的市场准入,开办人民币零售业务,并在指定的地区享受国民待遇。
外资加速入股中资银行。2006年11月16日,美国花旗集团与广东发展银行签署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以242.67亿元人民币认购重组后的广发行85.5888%的股份,花旗集团持股20%,成为第一家直接经营中资银行的外资银行,这是外资银行首次获得中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权。
自1996年10月,亚洲开发银行首次入股中国光大银行以来,到2005年底,已有25家外资金融机构参股了20家中资银行类金融机构。其中,1999年至2003年只有七家外资银行参股了五家中资银行。而其后两年间,则有近20家外资入股了14家中资银行。随着我国银行业开放的加深,外资将加速入股我国银行业,并且入股比例不断提高,入股成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银行业的主要形式。同时,外资银行选择的入股对象从地方商业银行和规模较小的股份制银行,迅速蔓延到包括上市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国有银行在内的大型商业银行。
竞争领域、范围扩大。2006年12月22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西安分行正式开业,这是中国全面开放金融市场之后首家外资银行在西部开张营业,提供国际化的金融服务。西安分行的开业使汇丰在内地的服务网点增加至29个。根据汇丰的计划,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增加40个~50个内地网点。目前,对大多数外资银行来说,开展人民币业务,最大的障碍就是银行网点数量太少,网点建设成为外资银行的当务之急,外资银行的网点建设不断伸入中、西部地区,中外资银行的竞争领域由东部为主扩展到中西部地区。
12月24日,首批九家外资银行已获中国银监会批准,将其在中国境内分行改制筹建为法人银行。这九家外资银行分别是: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汇丰银行、恒生银行、日本瑞穗实业银行、日本三菱东京日联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花旗银行、荷兰银行。这些获得批准的外资法人银行将获准全面经营国内居民的人民币零售业务。由于新的外资管理条例规定,在华外资银行只有注册成为本地银行才会被允许经营人民币零售银行业务、银行卡业务,而这两项业务又是绝大多数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的争夺要地,中外资银行的竞争范围扩大。
人民币零售业务竞争加剧。2006年10月份,上海外资金融机构新增本外币各项贷款40.94亿元,同比多增16.68亿元。至此,上海外资金融机构前10个月新增的人民币贷款占全市人民币贷款增量的24.8%,较前三季度上升2.5个百分点。同时,受贷款投放拉动派生性存款增加的影响,10月份外资金融机构新增本外币存款41.14亿元,高出今年前10个月月均增量17.66亿元,同比多增10.94亿元。这些数字表明,外资金融机构一举抢占上海近25%的人民币贷款增量市场份额。这说明,在一定业务范围内,外资银行的竞争力度已经盖过中资银行。与国际水平相比,目前中国整个零售贷款占整个贷款的比重也就是16%~17%左右,而国际上可以达到40%~50%左右,在人民币零售业务对外资银行放开以后,零售业务将成为中外资银行竞争间的主要战场。
金融创新成为竞争的制高点。目前,在上海,外资银行的金融衍生产品账面价值已经是上海中资银行账面价值的5.5倍。仅花旗银行一家,从1996年起,已在中国申请19项金融产品的“商业方法类”的发明专利。而中资银行目前在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定价、风险管控和营销策略方面几乎是空白,金融产品和金融产品工具创新已成为中国金融机构的明显薄弱点。金融产品工具的创新成为中外资银行竞争的制高点。
人才争夺趋于白热化。外资银行在筹备本地银行转制的同时,展开了激烈的人才争夺战。目前,外资银行普遍面临的难题是,一方面大量需要人才,另一方面为防止被挖墙角,外资行员工的平均工资涨幅接近10%,最高的甚至会翻倍。外资行已经展开了激烈的人才争夺战。
应对措施。面对外资银行的挑战,一方面,需要***府创造一个中外银行业平等的竞争环境的同时,还要对外资银行实行审慎性监管。与许多国家相比,中国在零售市场上的管制甚至比许多发达国家还要宽松,这实际上是不利于中国本土的金融机构充分开拓零售市场这样一个利润相对丰厚、增长十分迅猛的重要市场。我国银行监管机构要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在遵循WTO原则、遵循国民待遇原则的基础上,基于中国作为一个新兴金融市场的现实,对本土零售市场通过符合国际惯例的审慎监管措施进行适当的保护。既积极开放,又适当保护;既遵循国际惯例,又立足中国这样一个新兴市场的现实。另一方面,中资银行需要进一步加快和深化自身的改革,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中国银行业的管理水平,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资本风险约束机制,进而建立起高效、安全的金融体系。同时要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在金融工具、金融产品、金融管理、金融监管制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与外资银行形成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达成互利双赢,促进中国银行业整体竞争力和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
保险业:外资进入多元化 市场渗透力强
保险业是我国金融行业中开放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开放过渡期最短的行业。入世过渡期结束以后,保险业对外开放形势出现新的特点:外资保险机构进入我国保险市场的主要形式开始出现多元化趋势,参股和海外上市成为继市场准入之后两种重要的开放形式,外资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也由过去的以市场准入为主,转换为多种方式并重、多种渠道并存,对市场的渗透逐步加强。
保险业要继续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健全防范化解风险的长效机制,提高保险业竞争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切实维护行业稳定发展和金融安全。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管措施、丰富监管手段。积极拓展国际保险监管合作,加强对跨境保险交易活动的监控,防止国际保险市场风险的扩散,切实保障境内投保人的利益。
在加入WTO以来的五年过渡期,WTO给包括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在内的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开放带来巨大的动力。为此,中国应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认真履行所做的承诺,在世贸组织中继续发挥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积极参与规则的制定,努力争取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多边贸易体制。在今后,要继续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完善金融业公司治理结构,健全防范化解风险的长效机制,提高保险业竞争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切实维护行业稳定发展和金融安全。在今后,要继续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完善金融业公司治理结构,健全防范化解风险的长效机制,提高保险业竞争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切实维护行业稳定发展和金融安全。同时,要与外资建立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化金融业监管制度的改革,全方位提高金融创新,促进中国金融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并支持有条件的境内保险机构在境外设立营业机构,为“走出去”战略提供保险服务。
证券业:开放步伐将加快
目前,我国证券业的对外开放在整个金融服务业中最为谨慎和缓慢,但随着五年过渡期的结束,我国证券业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入世以来,外资银行正以多种途径参股或控股国内证券公司。自1995年摩根士丹利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组建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中金公司以来,外资正以所谓的“中金模式”、“中银模式”、“湘财模式”、“高盛高华模式”、“瑞银模式”等纷繁多样的方式进入我国证券市场,甚至绕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署的有关协议,间接控股了国内证券公司。特别是“高盛高华模式”和经***和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瑞银模式”开创了外资控股国内证券市场的先例。
从2004年11月11日起,外资在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持股比例上限将可从33%提高至49%。2005年6月,国投瑞银完成重组并成为首家外资持股比例达到49%上限的合资基金公司,而景顺长城、上投摩根、泰达荷银等基金公司外方股东也都纷纷将持股比例提高到49%。与以前成立的合资基金公司不同,最新成立的中欧、诺德两家基金公司,外方均占据了第一大股东的位置,取得了相对控股地位。
我国证券市场刚刚进入有限制的直接开放阶段,有条件地允许外资进入国内证券市场。在这一阶段,国内证券公司不论在资产实力、经营规模、从业经验,还是在管理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方式、交易机制、会计规则等制度安排与国际惯例还存在明显的差异。我国证券业要采取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开放模式,要与整体经济相适应,注意开放的速度、程度与市场速度。与此同时,要大力推动证券公司的增资扩股、兼并收购,以提升我国证券公司的实力,充分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和新的《金融服务贸易协定》中的原则和条款,对我国证券业加大合法保障的力度,以有计划地逐步开放证券市场;用市场化的理念彻底改革我国的证券发行制度;规范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以保持证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总体竞争互利双赢,中外双方应该享受平等的***策,双向对等,既要合作又要竞争,互利共赢。
零售业:并购潮将越演越烈
2006年5月,全球最大的家电零售商美国百思买集团宣布收购中国销售额排名第四的家电连锁企业江苏五星电器,正式进入中国市场。零售业已经进入并购时代。安永会计师事务所2006年9月26日的研究报告《零售***:中国零售业并购现象概览》称,为降低竞争压力、解决店面布局问题,以及在新的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中国零售业近一两年兴起的并购潮将会越演越烈。越来越多的跨国零售企业开始把并购国内商业企业,作为拓展中国市场的一种重要方式。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显示,在2005年百强连锁企业中,外资企业有18家,销售额占百强总销售额的20%;如果加上中外合资企业、境外上市企业、国外资金注入内资企业等,上榜企业共有27家,销售份额占到37%。
在资金、规模、技术、管理等方面落后的情况下,我国零售企业选择了重组、并购等扩张方式,一批龙头企业迅速崛起。2003年4月24日,由一百、华联、友谊和物资集团四家大型企业整合而成的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2006年7月25日,国美并购永乐宣告完成,这是中国家电零售业企业排名第一和第三之间的“强强联合”。商务部的统计显示,零售百强企业前十位中的内资企业,在2005年发生的收购活动多达10次以上。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企业压力骤增,为了攫取更多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通过并购形成的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提高在采购、库存管理和分销环节的效率,这些因素都是零售业并购加剧的原因。
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凸显重要性。针对零售业开放的现实,应放弃过去大量使用优惠***策吸引外资的做法,转而致力于创造一种促进公平竞争的***策环境。应尽快出台《反垄断法》,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护生产经营者合法权益,避免外资零售企业垄断市场和进行不正当交易。
汽车业:自主品牌崛起 规模经济难求
自主品牌在崛起。入世以来,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厂商都进入了中国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主品牌在崛起。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2006年前10个月,乘用车自主品牌累计销售近174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2%;自主品牌轿车的国内市场份额已升至26.4%,位居第一;奇瑞、吉利两大轿车自主品牌的累计销售量分别位居轿车企业销售量排行榜的第五位和第八位。2006年的北京车展上,奇瑞、中华、长城、江淮、长安、长丰、哈飞、上汽、一汽等企业纷纷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
自主知识产权之痛。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中国汽车行业专利申请与授权情况调查》报告显示,1985年至2005年,我国共受理国内外企业涉及汽车的三种专利申请31497件,其中国内企业申请15686件,国外企业申请15811件,各占总量的50%。但是,所受理的专利申请中,发明主要来自国外企业,国内企业的专利主要是实用改进领域,而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量最高,保护时间最长,对市场的控制度更强。
相比于整车企业,中国零部件企业的专利申请数更是寥寥。在中国注册的中外零部件专利总数仅占全世界的2%左右,在中国境内本土零部件企业的专利拥有量只有22%,78%为跨国零部件企业所拥有。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针对国内企业的知识产权纠纷却在不断增多。2005年中国审结的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中,涉外案件同比上升77.48%。从通用对奇瑞、丰田对吉利,到日产对长城,再到本田对双环,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因外观专利而引起的诉讼。
规模经济难求。全国有100多家整车厂在生产汽车,分布在20多个省、市、自治区,而且分别归属于不同的部门和系统。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在2005年度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中真正形成规模的企业数量比重较低,大型企业不到1%,大中型企业比重不到15%。规模经济问题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症结所在。要实现规模经济,并购是必然的选择。
低成本出口成为可行选择。国际著名咨询公司罗兰・贝格的研究报告指出,“未来五年,世界范围内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的低成本汽车市场”。与此相适应,中国低成本汽车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越来越多的青睐。以近年来的出口业绩为底气,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宣布,中国要在10年内争取把汽车及其零部件出口的年产值从110亿美元提高到1200亿美元,争取使中国汽车及零部件的出口量占全球的10%。开拓国际市场,走低成本出口的路子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入世五年的过渡期安排已经结束,中国全面履行了入世承诺。但未来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会就此停止,中国会按照符合自身利益和WTO规则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全面参加经济全球化,并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之中。在对外开放中,尽管挑战依然存在,但冲击是可控的。对许多国内企业来说,在中国这样巨大的市场上的竞争已经为它们提供了应对各种风险的经验,并使它们逐步找到了未来的发展之路,人们有理由对中国产业和企业的未来发展感到乐观。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入世五周年:六大产业发展环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