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篇1
【编者按】新材料作文无疑是当下高考作文命题的“当红炸子鸡”,平时同学们没少练习。但是,究竟什么是新材料作文?怎样处理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如何防止套话作文?这些问题是一些同学长久以来的困惑。本期开始,“中天讲堂・作文进化论”将为你解密“新材料作文”。
揭秘人:
徐桦君老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功勋教师,长期担任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小组组长)
新材料作文,也叫题意作文、命意作文、后话题作文。这样的提法源于2006年,那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出了一道材料作文,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冲了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道材料作文题没有限定文体,只要求不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与过去的材料作文大不相同,所以有人就将它称为“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顾名思义是在传统材料作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传统材料作文的区别在哪儿呢?
先来看一道传统的材料作文题:
(1995年高考语文卷)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请根据寓言诗《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比较上面两道作文题,从命题形式看,新材料作文题与传统材料作文题很不一样。就以1995年的高考试题为例,传统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一般是“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现多为800字)的议论文”;新材料作文的命题一般是“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或者是“以上文字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材料,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命题形式的不同,体现了新材料作文与传统材料作文的本质区别――淡化材料和题干要求对写作的限制。传统材料作文写作时,必须在对材料进行整体感知与全面观照的基础上准确、全面地立意,并且只能写议论文,这些都对同学们的写作产生了束缚。而新材料作文吸收了话题作文的优点,文章立意源于材料的整体或局部皆可,以不脱离材料的含义与范围为底线,文体形式可多种多样。
比如,1995年的高考作文题中,材料的字面意思是“大家都揭别人的短处”,在写作文体为议论文的要求下,同学们多从“嫉妒心”的角度出发,确定“要看别人的长处”这一观点,不在这个范围内就属于跑题。而2006年的作文题中牧羊人和孩子对乌鸦的评价截然相反,同学们确定写作角度、观点就能有多种方向,可以从牧羊人的角度解读,也可以从孩子的角度阐述,两种观点的对比碰撞也是一个选择;加上没有文体限制,可议论,可叙事,可抒情,写作就更加自由了。
在对待材料上,新材料作文与传统材料作文也有很大不同。传统材料作文在写作时必须引述材料,例如1995年的作文题,在写作时许多同学会通过引用诗句引出主题“看别人的长处”,并且在论证过程中引用诗句证明只看别人短处带来的弊端。而原则上讲,新材料作文对于材料可引可不引,因为材料只是立意的来源。
随着新材料作文的不断发展完善,其命题形式也日渐多样化。首先,命题的材料形式多样。除了以往常见的给出一篇富有寓意的小文章外,2009年高考语文卷中,浙江卷选用一首歌的歌词作为材料,辽宁卷以社会对名人代言的五种看法作为材料。其次,在命题形式上,大胆与其他命题形式相结合。本刊2010年3月号中的“中天讲堂・作文进化论”讲解过的作文题“我生活在……之中”,就是新材料作文与半命题作文相结合的新形式。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写好新材料作文关键在“材料”。明确了何谓新材料作文后,如何处理材料与写作的关系呢?请看下期“中天讲堂・作文进化论”。
新材料作文篇2
2012年高考广东首次以新材料作文的形式命题,这使得许多考生难以适应。对于新材料作文虽然在复习备考中我们多有涉及,但是一旦进入高考,考生还是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相对于以往的作文命题形式,新材料作文具有更大的开放性。也正因为它给予了考生更多的自由,令许多考生觉得无从下手。在新材料作文的备考中,校正失误强化正确认识与合理的写作方法是我们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一、审题:注重总结方法,实现举一反三
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千变万化,好像随便一段文字都可以用作命题的素材。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提炼一些方法进行应对,使用这些方法举一反三,以期达到复习备考事半功倍的效果。任何审题都离不开总结材料的中心意思,所以,对新材料作文进行审题,最常用的方法是提炼中心法。有些作文材料中常常会用一些具有评议性质的关键词句来暗示材料中心,因此筛选整理关键词句是提炼中心的一把钥匙。在备考中,我们需要更多关注的是关系型的作文材料,有的材料是讲两者之间的关系,有的材料是讲三者或者多者之间的关系。每一个关系型的作文材料都是练习我们辩证性思维的绝好素材,而只有能够辩证性地分析一个题目,我们才可能把它理解得全面、深入、透彻。例如材料1:
美国社会学家布鲁克斯在其著作《布波族:一个新阶层的崛起》中写道:“20世纪90年代的高学历精英分子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一种生活方式,既可以让人享受富裕的成功,同时又不失反叛的自由灵魂。……这些受反精英教育的精英阶级,他们生活富裕却反对物质主义。”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经验是当人们处于艰难困苦的时候多会表现出奋发***强的精神;当人们处于弱势的情况下,多会表现出反叛的意识;当人们生活富足的时候,多会被浮华的欲望蒙蔽眼睛。而材料中讲述的恰恰是与我们这种经验相反的情况。他们是精英,却创造了一种为大众接受的生活方式;他们生活富裕,却不失反叛的灵魂;他们拥有财富,却不为外物所累。其实,他们所呈现出的生命状态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愿景。不同的是,他们的生活就是事实。有些关系是相互融合的,有些关系是对立的。无论是那种关系,审题之时,我们的努力方向都是寻找其合理的因素。
包含关系型含义的作文材料,难度最大的是哲理性材料。如材料2:
向日葵羞于把无名的花朵看作他的同胞。太阳升起来了,向他微笑,说道:“你好吗?我的宝贝?”
对于哲理性作文材料的审题不可急于求成,应当逐步推进,一层一层地去发现其中包含的哲理以及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材料2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我们可以先用提取中心法提取材料的中心——注意,第一步只提取材料表层意思的中心——材料中出现了三个对象“向日葵”“无名的花朵”和“太阳”。表现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词语是“羞于”“微笑”和“宝贝”。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材料的中心是“友爱和鄙视”。第二步采用“由物及人法”,即所有写“物”的材料其目的都是为了写“人”。于是,我们可以把中心句的意思转换成“人间的友爱和鄙视”。第三步采用“虚实转化法”,思考三种对象具体可以指代什么样的人。例如,向日葵很像目前某些富二代、官二代的做派,无名的花朵就是普通百姓或处于弱势群体的人们,太阳可以指一些身居要职、掌握庞大资源的人。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审题时需要关注第一个对象和第三个对象之间不同寻常的联系。
二、立意:谨防毫厘之失,认真做好验证
每一道新材料作文题都会包含多种立意,各个立意之间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在考生从众多的立意之中选定一个立意之后,立意的任务并没有终结。我们还需要重读作文材料,对自己的立意进行验证。在仔细审题基础上得到的立意,一般不会偏离题意,验证的过程主要是考察自己所写的语句是否出现了词不达意的现象。有些考生会在不知不觉间改变自己对题意的理解,在写作过程中逐渐游离题意。
今年的广东高考作文材料中包含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意思,材料要引导考生讨论人活在哪个时代可以生活得“有趣而且有用”。而有部分考生的作文却写成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考生虽然也是讲自己的生活,主题虽然也是在论证“有趣”和“有用”,但是却不符合题意的要求。因为考生把讨论的范围由“人在大时代中”偷换成了“自己的历程”。这种似是而非的立意只要精心验证是可以发现问题的。验证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立意中的关键词和作文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比对,如果二者具有很好的匹配度就可以放心写作,如果二者有所出入那就需要考虑重新立意了。
在分析考生的立意时,我们往往会发现有的考生无中生有,即作文材料中并没有反映出考生立意的内容。如材料3:
《圣经》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宗教经典,也是一部伟大的充满智慧的文化经典,其中有许多名言可以作为我们人生的座右铭。比如,耶稣对他的门徒说:“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圣经·新约》第8页)
就此材料,有的考生大谈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永生”只是一种妄言,是宗教***百姓的麻药。这完全是对材料的误解。虽然考生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它完全忽略了命题人的提示和引导“伟大的宗教经典”、“伟大的充满智慧的文化经典”和“可以作为我们人生的座右铭”等褒奖性语句。当然,也有部分考生是因为只看材料中的只言片语而非全面把握材料造成立意的失误。
三、主题:抒写个人展现时代,力求水***融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 等类似的写作要求令部分考生困惑不已。他们会问,我在文章中一定要写自己吗?其实,是否在文章中写出“我”、“我们”不应该成为我们探讨的重心。因为这种写作提示是对文章“时代感”的要求,所以,如何使自己的文章具备时代感和现实感是我们要着重考虑的问题。面对高考,大家一度形成了“多写活人少写死人”的共识,这就是使文章变得鲜活的一种切实可行方法,并且它对大多数考生都很适用。然而,这种处理作文素材的方法显然不是最好的。把个人与时代结合起来描绘是一条突破写作的有效的路径。
有考生将文章的主题确定为:现代社会喧嚣而浮躁,人们需要寻得一方净土净化心灵,进而寻求生活的本真。在行文中,考生先讲述了不丹小国因信奉佛教而民风淳朴的现实。接着引用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和郑钧的歌曲《回到拉萨》表达对诗意生活和纯洁灵魂的呼唤。进而写自己的西藏之旅拉萨之行,描写自己思想的冲击、心灵的净化和灵魂的升华。考生把自己放在时代大背景中,一个追求理性渴望探寻信仰问题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文章既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现实和理想的深刻认识,也出色地完成了考场作文对写作的独特要求。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范例。
在多数考生回归历史关注现实等全局性问题的同时,也有部分考生开始描写家庭的悲欢离合。这类文章不必直接展现时代的问题,也不必刻意歌颂伟大的盛世。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使得这类文章既具有时代的气息又包含浓郁的情愫,这是目前考场作文中不多见的写作类型。有一篇题为《我在玫瑰花上》的文章。文章讲的是父女之间的故事:父亲有一个玫瑰花园,每天与玫瑰花相伴;我认为,父亲只爱玫瑰不爱我。于是我讨厌父亲,嫉妒玫瑰;我认为父亲的爱应当专属于我,我背着父亲毁坏玫瑰;父亲的玫瑰花生意受挫,家庭受到冲击。我向父亲澄清事实;父亲向我敞开心扉:玫瑰是他的事业,我是他的生活。玫瑰是理想,我是亲情。如果必须取舍,我在玫瑰之上;我接纳了父亲,也接纳了玫瑰;我确立了自己的理想。我追求自己的理想,同时,我深爱着父亲,也深爱着玫瑰。
文章不仅表现了两代人的隔膜,独生子女要求情感独占的特点,也表达了理想、事业与家庭之间的纠葛。它既是一个家庭的展现也是我们时代的缩影。
四、行文:摒弃静态写作,学习动态表达
近几年来,议论文的写作成为考场作文的绝对主流。从广东省高考作文的统计数据看,我们失去了话题作文时代花样迭出的写作形式,也越来越难以见到新颖、独特、傲视群雄的思想。大量近乎复制而来的议论文充斥着一年又一年的高考。因此,“打击套作”成为近两年高考阅卷的重要任务。在今年的高考作文标准卷中有这样一篇文章引起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活在当下,享受这有趣并且有用的生活。”中心论点下设三个分论点,分别是“活在当下,即便有痛苦与烦恼”,“活在当下,踏实进取是必需的人生态度”,“活在当下,更要坚守当下的责任”。在主体部分论证结束之后,考生还用排比句写了一个小段落作进一步论述。这篇文章第一个分论点有一些问题,其他方面都中规中矩,最后被专家评为40分。这个分数带来了不小的震动,因为这是一篇写作水平中等偏上的议论文,多数学生还达不到这种水平。其实,这是一篇标志着高考阅卷导向性的文章。一个中心论点,三个并列的分论点,再加上开头和结尾,这种文章从形式上来讲过于规整,从内容上来看过于普通。它并不能反映出考生的思维深度和写作能力。在备考中,规范议论文的写作训练已经使作文的创作变成了完成既定模式的填空。这只是一种静态的写作训练而不是鲜活的动态的创作练习,所以它呈现出的作文是没有生命力的,也不能反应出一个高中生应当达到的写作水准。要避免模式化的作文,就要摒弃静态的写作训练,至少需要在完成了静态的训练之后努力向动态的写作进发。这里所讲的动态写作很简单,即考生在文章中表现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如果是写记叙文,考生至少需要讲述一个情节曲折的故事。更高的要求就是在故事情节曲折变化的同时伴随着人物思想的成熟或情感的变迁。有一个考生创作了下面的考场作文:父亲生意失败负债累累,母亲离开家庭另求新欢。我和父亲艰难度日。父亲由大商人变成小商贩,维持着破碎的家庭;我开始变得懂事,想要卖掉自己心爱的钢琴为父亲分忧。父亲表示自己能够解决家里的收支问题,要我努力学习,准备高考。作为艺术生的我又为大笔的专业培训费发愁,打算放弃一直喜欢的艺术科目。父亲再一次阻止了我的莽撞。高考前一个月我不慎手臂骨折,在医院中我向父亲表达了绝不轻易放弃的决心。术科考试中,我以一只半手弹奏的《命运交响曲》震惊评委。文中父子两人所面对的困难在层层叠加,前边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的难题又陡然降临。父亲在调整自己,我在走向成熟,这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是两代人的赞歌。
如果写议论文,考生就要努力设置递进式的分论点。一般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进行构思行文。当然,考生仍然需要努力打破这种分论点式的写作,因为它同样会让作文变得模式化。更好的文章是散文化的议论文,这种文章灵活自由又不乏文采,是阅卷场中不变的宠儿。散文化的写作并不是简单的“我手写我心”,它也需要写作技巧的涉入,更准确地说,它是写作技巧的综合运用,是思想和技术的有机结合。在议论文的阅读中,能让阅卷者产生“移步换景”的阅读体验才是最终的成功。对此,考生可以多关注短小精悍的时事评论,并做一些模仿。在议论文中,努力表现出观点的交锋、思考过程的起伏是考生应当考虑的写作方向。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作文本身的要求。去除模式化的作文也使得高考作文的写作更接近于文学创作,于是作文备考不再适合于批量生产,它需要师生在备考中不断地碰撞、交流与磨合。
(作者单位: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
新材料作文篇3
摘 要: 文章针对目前高考作文特点,以具体事例分层解析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指明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和方向,并提出通过例解、阅读、思考、写作“四位一体”教学法,夯实中学作文教学基础,符合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特点,以期指导实践。
关键词: 新材料作文 审题 例解
有这样一篇作文材料:有人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一种是蜗牛。请以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这种样式的作文被定义为“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也叫题意作文),就是一种以“给材料并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的命题形式。它不同于以往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材料作文,也有别于有明确话题的话题作文,是介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其形式类似于话题作文:体现开放性,有“四自”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自定立意)。其实,其本质还是材料作文:讲究审题,有“三不”的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这样简单地一分析,学生就能明白新材料作文的特点,带着这些特点再看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就会事半功倍。下面我分层分析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一、要了解新材料作文发展的历史
高考作文样式演变在江苏乃至全国几乎是一样的:自从高考制度恢复以来,高考作文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后来省市***命题卷,三十多年来其走势非常明显,颇有“螺旋向上”的发展态势:开始是全国卷的“命题作文”,后来是全国卷的“材料作文”,再后来,1999年江苏开始***命题,首创的是“话题作文”,接下来几年都是江苏自己***命题,作文形式是“新命题作文”,这两年又演变为“新材料作文”。说它“螺旋向上”,是因为乍一看,高考作文形式是轮回的,其本质上包括具体要求、阅卷、指导思想都有巨大的进步,越来越人性化、科学化、合理化。命题作文对于学生的考察显得僵化而近乎苛刻,然而近两年出来的新材料作文显得人性且符合时代要求。例如:有一年高考作文是命题作文《掌声》,这篇命题作文既要求学生根据命题确定文体,又要求学生根据命题确定中心与立意,其难度对于高中生而言显得太大,要求过高。
二、要弄清新材料作文审题的原则
首先是整体性原则,就是阅读新材料作文的材料时要有整体性的全局意识,这样才能读懂材料的内容和含义范围。抓住全局,才能突出重点,真正弄懂材料的中心。虽然,材料叙述时难免会有感情的亲疏、对象的主次关系、矛盾的主次之分,但是审视材料时一定要居高审视,不要急于下判断和结论,要全局分析,力求多向推理。再次是多向性原则,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多角度看问题”的意思。正因为材料中对象不止一个,主次关系需要分清,有含义或哲理要理清,所以我们鼓励学生在新材料作文审题时多向思考,结合作文的具体要求大胆立意。这是新材料作文区别于材料作文审题的最大不同,以往材料作文审题往往局限于主要方面或者主要矛盾,对学生的限制非常严格,新料作文在这点上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不脱离材料内容与含义范围,也就是说做到了既有局限又灵活变通。最后是筛选性原则,这就要求学生面对材料作文审题后的多向性要有一个结论性的选择,对此我给出的建议是:抓住整体性原则;突出主题的正确和新颖;确立的中心要擅长,有话说。简言之,原则往往是问题解决的钥匙和方向。
三、要尝试新材料作文审题的具体步骤
首先,要弄清材料的表达方式。如果是记叙性文字材料,就要弄清叙述对象有几个,叙述对象的关系,主要对象做了什么事情,产生了什么结果,这样就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如果是议论性文字材料,就要读懂作者的观点有哪些,哪个是主要观点,可以沿着主要观点展开创作。如果是抒情性文字材料,就要弄清抒情的对象是谁,为什么抒情,抒了什么情感等问题,可结合对象和情感的具体特点作文。如材料: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卖,卖了三天,无人问津。他找到伯乐,要伯乐围着他的马转三圈,然后离开,离开时要三次回头看马。如果伯乐这样做,他付给伯乐一天的工钱。伯乐照着赵国人的话做了,马很快卖掉了,而且马价提高了十倍。这则材料既可以从卖马人,又可以从伯乐,还可以从买马人角度审题立意。
其次,还要看清楚材料是“单则材料”还是“多则材料”。如果是单则材料,就要结合上面材料的表达方式分析审题;如果是多则材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则材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材料内容上相近或相似。这种类型要找到材料的共同话题,然后抓住共同话题,作为文章的立意基石展开。一种是材料内容上相互抵触,观点相反。如材料: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这样的作文材料审题一是抓住其中任何一个观点作为文章的中心,一是把两种观点辩证统一于一篇文章中思辨。
再次,要看出材料的类型。高中阶段的材料一般比较单一:有故事型的,这里包含寓言。如材料:一把坚实的锁挂在门上,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啪”的一声锁开了。铁棒好奇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你却轻而易举就把他弄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锁、钥匙、铁棒都有象征意义。请你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材料中的“锁”、“钥匙”、“铁棒”都运用了比喻,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锁”比喻为问题、矛盾;“钥匙”和“铁棒”比喻为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共性是有对象、有情节、有结果。抓住对象,抓住情节,抓住结果,认真分析,确定关键词语就能做到条理清晰。有谚语、名言型。材料就是一段或几段谚语、名言,读懂它们的内涵才能做到审题清楚。有***表型。材料可能是***片或者表格,要细致推敲***片的内容,确立主角,弄懂***片的寓意,这是审***片题的关键,类似于“***文转换题”。表格题就是抓住横向和纵向的规律,然后找到表格表述的要点,进而确立材料的话题和中心。有诗词型。材料选择的是诗或者词,这就要求首先读懂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意境,进而在读懂的基础上领会材料的方向,这是审题的方向。
最后,根据自己最擅长的话题选择中心、确定立意,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审题技巧,更是一个写作技巧。因为审题立意是整个文章写作系统的一个开头,而写自己擅长的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样的开始就是为了后面顺畅行文打下坚实的基础,选材、行文、检验一步步完成,写作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当然,完篇之后如果能够反省自己的审题,结合自己确立的中心和给出的材料的关系,周而复始,就会让审题训练更完备、更准确。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一定要层层分析,全面审视所给材料,根据材料所给角度准确立意,思考是写作的基础,审视、思考是写作的两个重要步骤,之后才能在写作实践中实现精准审题,这是高考写作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