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身体是否健康,现在已经有比较客观的标准,例如可以通过检查体温、血液、血压等等来得到判别。但是,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标准却比较难定。而且,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背景,对健康心理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曾经列举了正常心理的10条标准:①充分的安全感;②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⑧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④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适度的情绪表达及羟制;⑨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⑩在不违背社会成规之下,对个人的需求能作恰如其分的满足。应该说,这十条标准提得还是有道理的。但这些标准一般是针对成年人而言的,不完全适用于青年期。
那么,作为一个青年人,衡量其心理是否健康,究竟应该有哪一些标准呢?根据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的材料,我作了一些综合,提出以下七点,供读者参考:
第一,与年岁相符。众所周知,人的心理和行为是随着年岁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年龄的人,他们的知觉、思维、记忆、情感、兴趣、行为方式等等,都有不同的特征。青春期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敏捷、情感最活跃的时期。与此相适应,行为上应该表现为朝气蓬勃、活泼好动,但是,如果青年人还象儿童少年那样喜怒无常、好吵好闹,则是一种心理不够健康的表现。
第二,与别人相似。大多数青年喜欢的事物,你不喜欢;不多数青年不喜欢的事物,你却喜欢;大多数青年人不动情的事情,你却感情冲动;大多数青年动情的事情,你却无动于衷,就要考虑你的心理是否健康了。当然,与别人相似,也只能相对而言。有时真理再前进半步就会成谬误。
第三,善于与人相处。人是群体的人,他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青年同儿童少年相比,***意识迅速增加,社交范围明显扩大,因此,善于与人相处,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来说,善于与人相处应具有下列特点:一是别人了,解你,你也了解别人;二是能够受到他人的悦纳;三是在集体中有自己的同志和朋友。
第四,善于适应环境。坚定的追求,永恒的热情,可以使人生的火炬长明,但要使其燃烧得旺盛,还要注意适应环境。因为,生活有时同你开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一个有志于科学事业的中学生,却同大学无缘;一个热望在艺术殿堂起舞的年轻人,生活却偏把他领到站柜台的去处……。对此,心理不健康者便会心灰意冷,怨天尤人。
第五,乐观进取。情绪愉快表示心理健康,如同脉搏正常表示身体健康一样。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任何时候都乐观,不绝望。即使生活暂时苛待了你,也绝不要熄灭对生活的热情!
第六,适度的反应。心理健康的人,对刺激的反应也应当是适度的。例如高考落榜,为之不悦,这是正常的;但久而郁之,甚至茶饭不进,那就未免过分了。
第七,懂得“变”是永恒的。当一个人希望自己的生活与静止作伴时,那就意味着他的心理已经衰老。心理健康的人,懂得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自己的思想,都在变动之中,要勇于适应这一变动,不断追求更加美好的人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