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从1995年1月创刊,以社会上不被关注的冷点切入,作深度调查报道。2004年6月开始,“冰点”栏目扩展为四个版面的周刊,分别为“冰点特稿”、“冰点周刊”、“冰点探索”和“冰点人物”,批评报道较多出现在“特稿”和“周刊”栏目中。
广义上的“冰点”栏目内容文本包括了整个“冰点”周刊的所有文本,狭义的文本只包括编辑记者实际采写的新闻作品。综合来看,狭义的内容文本是主流,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笔者将研究目标缩小到狭义的内容文本,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探索。“冰点”栏目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上的处理,都对内容文本精益求精,增强了批评报道的影响力。
记者进入叙事文本
传统的报道模式中,新闻记者处于完全中立状态,不可能出现在叙事文本中。而在“冰点”栏目的新闻报道中,记者习惯于以自身的感知来报道事物和事件。在很多报道中记者甚至以第一人称介入,用自己的眼睛来感知人物和事物。在第一人称叙事中,记者不仅报道事实,更加入了自己的心理活动,推动故事的叙事进程。这种报道手法增加了可读性与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大量运用直接引语
在“冰点”特稿中,面对新闻事件中的采访对象,出现最多的不是记者的转述,几千字的稿件中,随处可见的是引用采访对象话语的双引号。直接引语的使用,能更直观地表达新闻当事人的态度,传达当事人的声音,也更加表明了“冰点”栏目的主旨,就是要传达普通人的声音,要从普通人的声音中寻找社会中缺失的道德与价值。通过当事人发声,更加直观,也更加客观,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和现场感。
注重细节和场景描写
“冰点”栏目关怀普通人,充分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要最大程度地表达客观事实,光靠新闻作品的展示是不够的,必须有大量的事实依据。在采访记录的过程中,记者大量运用细节化的客观描述和全方位的场景描写,尽量还原现状,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和冲击力。通过对场景的描写,既有过渡也有烘托,将情感刻画得入木三分。而更多细节的应用,使得想要传达的人物精神和情感赫然呈现,无需渲染。
突出可读性
1.精心安排行文结构。“冰点”栏目的稿件一般篇幅较长,少则几千字,多则上万字,要让读者耐下心来深入读下去,需要安排好行文结构。“冰点”栏目在结构的安排上也能站在读者立场,尽量将报道精细化,采取巧用小标题等形式将文字分块,突出重点。
2.大标题内涵深刻。从标题来看,比如《世纪末的弥天大谎》,既包含了想要突出的最重要的主题,又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充分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3.小标题凝练。用小标题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给读者留有思考空间。恰当地设置小标题,符合读者阅读的节奏和心理,也在表面上将文章篇幅缩短,利于读者接受和抓住主旨。“冰点”周刊几乎所有的长篇报道均设置了小标题。
4.巧设悬念。无论是开头的疑问重重,设置悬念引人寻找答案,中间设置矛盾点让人深思并求知结尾,还是最后告知真相让人回味无穷进行价值思考,所有这些都能直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让读者跟着报道的节奏去思考。报道层层推进,逐步揭露主旨,也更符合读者的阅读需求与情感接受情况。
5.结尾发人深思。“冰点”栏目的特稿,力***从普通人身上挖掘不普通的故事,映射社会发展变革中需要的价值导向。设置意味深长的结尾,能够给人更多空间和时间去思考,去回味消化,进而去行动。在《拒绝当一个标准产品》的文末,记者引用被采访者老陶的话:“在她的经历中,没有人有什么错,学校、老师都没有,甚至对她比一般学生还要宽容一些。而值得重视的是,为什么在学校、老师都没有什么错误的情况下,学生这样地不快乐。”这样的一段直接引语,没有强烈的语气,没有声嘶力竭地质问指责,但是读完之后,能引导读者去思考,引发心灵的颤动。
批评视角独特
“冰点”栏目创刊之初走温和路线,靠着“温而厉”的特色对社会缺失的精神进行了温和的批评,是一种抒情性的批评方式。尽管2004年扩版之后曾经试***由软变硬,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最终回归的还是软处理。软性批评需要寻找与硬性批评不同的视角。从小人物出发,从普通人的角度看这个世界,关注重视的,是社会角落里被忽视的种种精神。秉承这样的态度,“冰点”的批评报道,犹如化骨绵掌,打上去软软的,却后劲十足,发人深思。
关注普通人命运,凸显人文关怀。不同于其他媒体将关注重点放在社会热点与重要人物上面,“冰点”栏目的视角关注的是普通人与社会弱势群体。普通人的命运往往代表了一个群体的生存现状,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生活现实,能从心灵深处震撼读者,将普通人的经历通过故事化的情景展现出来,将普通人的命运通过戏剧化的场景凸显出来,高三学子、背粪工人、制假小贩、聋哑儿童、空巢老人……对“冰点”来说,将目光放在普通人身上,追求大众化的人文关怀,是对批评报道的平衡与补充。
关注受众视角,彰显新闻价值。除了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冰点”栏目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能从受众的视角出发,记录的重点不是主笔人的视角,而是受众视角。新闻作品是写给受众看的,为了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冰点”栏目一直致力于从受众需求出发,展现受众最想看的角度,彰显直观的新闻价值。
无论是选题还是文本题材的选择,“冰点”栏目都试***站在受众的立场,关心受众的阅读兴趣和思维方式。在遣词造句与表述方式上,也更关注受众的情感接受度。虽然是批评,但在批评技巧上,也要考虑不触碰受众的底线,语言温和。
关注稀缺精神,崇尚社会文明。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会逐渐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利益的无限放大,使得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逐渐淡化,与快速发展的中国相伴而生的种种问题也逐渐放大。“冰点”在十几年的发展中,植根于社会稀缺精神,将普通人的命运报道出来,通过他们的生活,折射这个社会稀缺的至真至善。“冰点”对独特个性的普通公民故事的追寻,实际上是追寻大众稀缺的精神。
【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文化研究创新团队建设”(编号:314201401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孙素娟:《中青报“特别报道”栏目批评性报道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②董月玲:《拒绝当一个标准产品》,《中国青年报》,2009年7月22日
③张咏华:《大众传播社会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
(作者单位:华北科技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青年报“冰点”批评报道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