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舒曼(1810~1856)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他善于把文学融入到音乐中,强调音乐是感情的体现,并主张艺术来源于生活。他的音乐创作体裁包括钢琴作品、艺术歌曲、室内乐和管弦乐。其中钢琴作品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占相当成分的比重,而钢琴套曲是他运用得最多的形式。钢琴套曲起源于声乐套曲,舒曼首先将***的钢琴小品组织成为一个艺术整体,创造了新的钢琴音乐体裁――钢琴套曲。他的钢琴套曲包括《童年情景》《狂欢节》《蝴蝶》《幻想曲集》等,这些套曲中很多都带有小标题,许多标题都是在曲子写成后加上去的,如《童年情景》。《童年情景》由13个小曲组成,它是以成年人的角度来回忆儿时地情景,每一首小曲都是一幅生动的***画,把孩子纯真可爱的形象细致的描绘出来。《梦幻曲》是这13首小曲中的其中一首,本文将对这首乐曲进行曲式与演奏的分析。
《梦幻曲》是舒曼所有钢琴曲中最著名的一首,它常常被钢琴家们拿出来单独演奏,并且被改编成为各种乐器以各种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它是A-B-A的三段曲式,为F大调。A段从第1小节开始到第8小节,一开始就进入梦幻的意境;B段从第9小节至16小节,旋律转到g小调再到d小调;C段再现从17小节开始,曲子回到F大调。
曲子以弱拍的属音开始往上四度到主音,形成贯穿全曲的动机,这个动机在整首曲子中一共出现了8次(包括A段的重复)。A段分为上下两句,每句四个小节,弹奏的时候要注意气息的保持,比如第2小节高声部的二分音符F音将这个小节前后两拍的连线隔开,但是并不代表气息到这里就断掉,应该把句子的感觉持续到第二乐句开始。
同样的动机,同样的材料,B段就像调色板一样,一开始给人以还是F大调不变的假象,然而一到这段的第二小节,曲调往g小调方向改变;到了13小节,语气变得更加的细腻,就像在一根细细的弦上奏出的柔美音色,旋律往上升高到全曲的最高点――小字二组的bB,紧接着中低声部填补空白,与高声部互相呼应,调性转到d小调。16小节的渐慢紧扣听者心弦,为C段再现的梦幻作铺垫和过渡。
C段再现曲调回到F大调,曲子陷入更深的沉思中,在倒数第三小节的重属和弦后,旋律渐慢、渐弱直到陷入沉沉的睡梦中。
每个乐段都以同一个向上四度的动机作为开始,不同的是,A段动机开始的第一个音为四分音符,B段为八分音符,而C段动机的第一个音是倚音,时值更短。每段动机音符时值的缩减,使每个乐段衔接得更为紧凑。
整首曲子貌似自由散漫的节奏,实际上却是形散神聚,没有戏剧性的强弱对比,在相对自由的速度中仿佛有一条线拉着旋律向前走,细腻的曲调把人们带入甜美、梦幻的意境。弹奏的时候要注意处理好高中低声部的层次,指尖柔和而有凝聚力,踏板要根据和声的转变而变换。
《梦幻曲》充满了动人的抒情风格和缤纷的幻想色彩,舒曼以娴熟的浪漫主义写作技巧,用简单的主题将我们带进了一个静谧甜美的梦幻境界,唤起了人们对儿时的回忆,没有气势恢弘的音响效果,只有在那看似平淡的旋律中引发听者情感上的共鸣。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舒曼《梦幻曲》的曲式与演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