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色彩过剩的今天,导演哈内克另辟蹊径采用黑白色彩勾勒了影片《白丝带》,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本文将从影片的片名《白丝带》的由来及其象征意义进行阐述,讨论影片中黑白色彩的运用及对比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并通过干净而纯粹的黑白色在大人、小孩、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四个方面的勾勒,展示出人外表的堂皇与内心的肮脏。黑色的涂抹远远超过白色的勾勒,体现了人性的混沌,整个人类社会的混沌,影片中的一切都陷入无言的混沌,使人感到一种恐惧和战栗。
[关键词] 《白丝带》;黑白色彩;混沌世界
在第62届戛纳电影节上,导演迈克尔•哈内克凭借他的电影《白丝带》获得了“金棕榈”大奖。接着在第22届欧洲电影奖揭晓的现场《白丝带》则继续扬威,拿下最佳欧洲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三个重要奖项。至此,《白丝带》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和质疑的焦点。
一、白丝带的由来
当人们看到片名《白丝带》,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白丝带运动。白丝带运动(The white ribbon Campaign)是加拿大男士呼吁男人结束对女人的暴力的运动。白丝带运动象征着男人永远不施行暴力,并对暴力不再宽恕,不再沉默。起因是1989年12月6日加拿大一名年轻男子认为女人与女性主义毁了他的前途,便携带***支进入蒙特罗大学工学院的教室内进行了***杀行为。在此过程中14名女学生被射杀,另外13名学生受伤,该男子随即举***自尽。两年后,一群加拿大男性组织起来,成立了“白丝带”。目的是希望人们能够从悲剧中获得自省,觉得男性不应该在对男人加诸于女人的暴力行为中保持沉默,以集结更多男性参与终止妇女受暴。目前白丝带运动已扩展到美、欧、澳以及南非等地,其内容扩展到关心成人(无论男女)对小孩的暴力、男人对其他男人(男同志)的暴力等多项内容,加拿大每年几乎有50万人佩戴白丝带。
尽管“白丝带”是无罪和纯洁的象征,但看过影片我们就会知道在压抑体制下生长的孩子即使戴上白丝带也并没有净化心灵,相反他们干着那些与他们年龄不符的勾当,撒谎、冷漠,用暴力来复仇。 在影片中白丝带在邪恶与黑暗的氛围中显得那么的渺小和苍白无力。
二、黑白色彩的运用
在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浮躁,电影人越来越关注影片的色彩和视觉冲击力的今天,哈内克却另辟蹊径把《白丝带》拍成一部纯粹黑白影像的电影。素淡,摈弃色彩的纷扰,赋予影片一种特别的艺术气质。与之相配,影片的节奏舒缓从容,镜头语言静穆安稳,音效极其节制,这一切,构成了简洁、干净、纯粹的艺术品质,让人感受到一种静态美。黑白色彩不仅表达了哈内克对那个由电影和报纸记录的时代的直观印象,而且更是所有权威意识形态的特征:它总是已经清晰地划定了允许/禁止、正确/错误、崇高/低下的界限,扭曲着事物显现的样子。 这一切很容易让人想起斯洛文尼亚学者齐泽克的警示:这个世纪的灾难,不是我们屈从于超越的病态吸引的结果,而是我们试***避免面对它并强加‘真’‘善’的直接规则的努力的结果。
(一) 黑白色彩给人一种真实感和客观感
因为选择了黑白色彩,《白丝带》在影像上给观众更多的真实感,仿佛翻开一本旧相册,听年迈的乡村教师一一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既是物象的原貌再现,更是特定意念情感传达的外化显现。观众的视角随着乡村教师的记忆往后退,放大,从一个谷仓,到一片山村,再到一战前的德国,进而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记。尤其是影片中的一些中远景,机位固定不动,黑白的画框犹如舞台,人物进出、故事演化,而背景是安稳的,好像一个不动声色的他者在冷眼客观地洞悉着发生的一切,而这一切似乎与他毫不相干。恬静的乡村生活,慢慢褪去幽雅的外衣,出来的生活品质,紧张得痉挛扭曲。
(二) 黑白色彩给人一种距离感
《白丝带》含有强烈的宗教意味,比哈内克以往的作品更加隐喻晦涩,大量的空镜头把黑白画面打造得如同布景。哈内克之所以只用黑白色描绘,就是想突出细节的繁复和冷峻,保持一种距离感。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关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来自主流媒体(比如:摄影、报纸)现存的影像全部都是黑白的,然而通过当时的绘画作品和我们所看到的相关电影,我们对18世纪的感知却又是彩色的。作为一种特殊的叙述方式来制造出一种遥远的效果。
(三)黑白色给人一种哲理性
用单纯的黑白影像和极少数片段内源自故事情节本身的音乐效果,给我们带来了一部极富哲理的、拷问人性的影片,能给人带来深深思索和无穷想象。片名《白丝带》象征纯洁、无罪,同时也是一种约束,把人包装在善良的表象下,实则背后是无尽的残酷。丝带是白色,而现实却是黑色。 电影直到结束也没有直接交代暴力事件的始作俑者,但这并不影响观众对电影的理解。纠缠的暴力事件只是事情的表象,故事背后表达的人性的罪恶更值得人深思。任何事件的爆发都能追根溯源,在这座遥远的德国山村,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也同样能找到起源。意外、报复、通奸、、嫉妒……终究会爆发,整个村庄都笼罩在仇恨和罪恶的阴影下。哈内克对人性的洞察力和独到见解展露无遗。
(四)黑白色给人一种恐惧感
黑白色调也许很单纯,却反映出哈内克的冷静与精准,犹如被烫去一角的冰山,如此泰然处之地逼视着火焰的力量。绝非只如哈内克所说的“19世纪末是一个黑白艺术的时代”这么简单,它实则更是为了彰显出一种内质的恐惧,这种恐惧源自于不为人知的暴力和罪恶的魂符。这个村庄已经俨然成为一个灵魂和心灵的屠宰场,大人们伪善外表下的龌龊和孩子们天使外表下的邪恶都被黑白色勾勒出如此细小而庞大的狰狞。在影片中白是圣洁的象征,而那些身穿黑衣黑袍的神父和村民则是罪恶的存在。因此白丝带注定是被血染的,即便是依赖黑白影像的涂染也无法彻底隐去那份骇人的猩红,使观众感到战栗和恐惧。
三、黑白的色彩勾勒出混沌的世界
《白丝带》是部干净透亮的黑白片,黑白的色彩强调了整片阴郁而压抑的气氛,影片一开始医生的意外,就将观众吸引到剧情之中;随之而来的种种悬念,推进着故事的发展;当迷雾被层层揭开,逻辑归于清晰之时,影片又戛然而止,一切又都归于迷雾之中。一个寻常的德国小村,却又危机四伏;一群平常之人,却又恩怨纠结;一群天真的少年,却又在善与恶的漩涡中挣扎。一双双深邃的目光后面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一栋栋幽暗的房舍里面,也潜伏着罪恶的灵魂。观众就如影片中年迈的乡村教师,一个外来者,客观地注视着这个小村,层层深入到这个小村的肌理之中,了解小村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其实这些关系对于村民来说,都是心知肚明的。这种间离的效果,让我们只能等待教师的缓缓叙述来了解情节,听从导演剥茧抽丝般地将密闭着的村庄,慢慢地在你面前展开。于是,《白丝带》中的任何暴力,包括那些罪恶的谜团,最后都无疾而终。即便观影者再如何憎恨那些残虐的施暴者,于哈内克而言,全都在时间的流转中慢慢稀释过去了,陷入无言的混沌。
(一) 大人们的“白”与“黑”
男人表面上是衣冠楚楚的、相貌堂堂的正人君子;内心里却是充满邪欲和虚伪,背地里干着不为人知的邪恶的勾当。正如影片中的医生,这个表面上以救死扶伤、拯救人们生命为天职的医生,在人后却是干伤天害理、禽兽不如的典型代表。他和接生婆合谋害死了他的妻子,接着又把邪恶的双手残忍地伸向了自己刚刚14岁的亲生女儿。朴素女人表面上看是朴实本分的、端庄贤淑的,内心里却充满着疯狂欲望和残忍算计。40岁左右的接生婆瓦格纳就是这邪恶女人的一个代表。她在医生的妻子还活着的时候,就与医生勾搭成奸了。怀孕后,她怕败露,想打掉孩子;结果孩子没打掉,却被打成了傻子。为了能更顺畅地通奸,她和医生合谋害死了医生的妻子。而当医生对她已经没有了任何感觉时,她不惜利用苦肉计,把傻儿子的眼睛打伤了,以此来获取孩子父亲怜悯下的回心转意。
(二)孩子们的“白”与 “黑”
孩子们表面上看起来很幼稚、很单纯,内心里却带着与生俱来的和莫名其妙的邪性。大人们的黑暗也影响到了这个村子的孩子们,这些孩子无不体现逆反的情绪,在压抑体制下生长的孩子们即使戴上白丝带也并没有净化心灵,相反他们干着那些与他们年龄不符的勾当,撒谎、冷漠,用暴力来复仇。不管是医生骑马的时候被事先安排好的绊马绳绊倒摔伤一事,还是男爵的长子被人捆绑着打得皮开肉绽,扔在村里的锯木场里一事以及这个可怜的孩子被村长的儿子无缘无故地扔进了池塘一事,都或明或暗、或多或少地与这帮闲来无事又心术不正的孩子们有关。孩子犯错就会被罚束以白丝带。白丝带象征纯洁,象征宗教的约束和道德的禁令,但它能约束住人们心中的不满、怨恨和恶念的滋生吗?假如能,那么这个世界早就宛如天堂!孩子们虽然垂手敛眉接受父亲的惩罚,但他们心中的邪性不会因此而熄灭。
(三)自然界的“白”与人类社会“黑”
电影在对人性表示出极度的失望的同时,也对大自然的造化和美景表示出了深深地崇敬和仰慕,那冰雪世界中冰清玉洁的乡村美景,就是编导在给我们讲述了太多的人间邪恶之后,作为反衬要告诉我们的理想世界:在大自然的阳光照耀下,在厚厚实实的白雪覆盖下,我们所生活着的这个世界,看起来才是纯洁美好的,而象征着纯洁的白丝带,就在这纯清洁白的冰雪世界中。 与冰清玉洁的自然界相比,人类社会却是黑色的。白色的自然世界无法掩饰黑色的人类行径。这些事件环绕在公爵、佃农、医生、寡妇、牧师和一群德国孩子们之间,充满着出轨通奸、背叛剥削和严厉的体罚管教,人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纠缠不清,为这个宁静的乡村种下了不可预知的祸因,影片对于人性弱点和阴暗面的刻画让人不寒而栗。
影片对于大人、孩子抑或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刻画过程中,黑色的涂抹远远超过了白色的勾勒,致使影片的气氛一直都在黑暗压抑中维持。这奉上帝为神明的德国新教徒村庄中,一切都是混沌的。早已变不成天使的大人们是混沌的;而有机会变成天使的孩子们也是混沌的,他们的身体被侵犯、灵魂被,就像村庄中那些细枝末节的真相至终都被当成谬误的流言幻化做壁炉里的灰烬。人性,只有人性,让这个村庄充满了血雨腥风,象征宗教纯洁的白丝带也无法约束,甚至连亲情也沉溺于这深不不可测的人性泥淖之中。
[参考文献]
[1] 厉佳.黑与白的结合――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与环境分析[J].成功,2007(05).
[2] 梁明,李力.电影色彩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 王宇.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色彩分析漫谈 [J].中国商界,2009(01).
[作者简介] 李艳华(1976― ),女,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和英语教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白丝带》:黑白的色彩,混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