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货币中性、非中性就主要是研究货币对经济的影响,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争论已经延续了一个多世纪,不同经济学派在各自的假设条件下所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本文以现代西方货币理论中关于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判断方法为理论依据,选取1991年到2011年最新宏观数据,对我国货币供给与GDP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出了我国货币非中性的结论。
【关键词】货币供给 货币中性 经济增长
一、理论综述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争论已经延续了一个多世纪,不同经济学派在各自的假设条件下所得出的结论也个不相同,所谓货币中性就是研究货币***策的有效性,货币对实际经济变量在长期和短期是否产生作用。对货币有效性的研究几乎同经济学的发展史是同步的,古典主义在完全竞争与充分就业的假设下,认为货币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并不会影响就业、产出等实体经济变量;然而瑞典学派奠基者威克塞尔及凯恩斯学派主张货币非中性理论,前者提出了“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的概念,认为只有在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相一致的时候,货币才会是中性的,当两者背离时,就会导致消费品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的相对变动,从而导致产出变动,并由此影响经济,后者凯恩斯学派的基本观点实在有效需求不足以及货币价格工资调整粘性的基础上,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在短期会影响就业、产出和收入等实质经济因素,而在长期内则会影响价格,凯恩斯学派把利率作为研究重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引起利率的变动,从而会引起投资的变化,使得宏观经济发生变化;新古典综合学派在结合真实余额效应和凯恩斯效应下得出货币非中性结论;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认为货币在短期是非中性的,只有在长期是中性的,这其实与凯恩斯学派的帕廷金的观点是相似的;而理性预期主义以理性预期与市场出清为前提得出货币***策无效和货币中立的结论。
其次,在对现实经济运行进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货币、价格等名义变量同实际产出、就业等实际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一直是宏观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的重点。究竟是货币供给影响实际产出,还是实际产出水平对货币供给具有反馈作用,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古典两分法是否成立、货币***策是否具有中性特征等重要问题。而在分析判断货币***策冲击对经济的名义成分和实际成分的作用机制和传导机制时,也必然涉及到货币—产出等变量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货币的外生性检验等,这些研究必然需要大量的理论和计量检验支持。
因此,纵观众多学者的理论研究,考虑货币中性对于我国是否适用,本文将利用Eviews与R软件,选取1991—2011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策和建议。
二、实证研究
(一)变量与样本
本文采用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衡量货币***策行为传导的宏观经济变量。我国货币总量分为四个层次:M0、M1、M2和M3,其中:M0=流通中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包括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其他存款);本文选取M0、M1和M2,分别研究其对经济作用的大小。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及样本的大小,本文选取了1991年第四季度到2011年第三季度的季度数据作为分析对象。(数据来源C***AR,单位:十亿元。)
(二)数据的前期处理
从***1可以清楚地看到,M0、M1、M2和GDP的绝对值几乎是同方向变动,并且在样本考察期四个指标都呈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四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从数据的量上来看,M0的存量在样本期内虽有变化,但上升趋势不明显;M1的存量跟GDP的值比较相近,可以说,GDP围绕M1呈现出季节波动的长期时间趋势,M2的存量在1998年之后快速增加,远远高于并持续远离GDP。
基于本文选取的是季度数据,数据可能存在季节效应,我们采用方法Census X12对数据进行了季节趋势的调整。其结果如***2显示GDP的季节效应最明显,而在3个衡量货币供应量的指标中,M2最不具有季节效应。用GDP_SA、M0_SA、M1_SA、M2_SA表示各数据经过季节效应调整之后的值。
所以,将数据取对数进行平滑,从而更好的估计变量之间的关系。取对数后的数据表示为LGDPSA、LM0SA、LM1SA、LM2SA,分别表示GDP及各货币层次指标的季度增长率值,其趋势如***3所示。
(三)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对处理后的数据LGDPSA、LM0SA、LM1SA、LM2SA进行ADF和PP检验,综合两个指标的结果判断对数化后的数据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并不平稳。将对数化后的数据取差分再进行检验,各指标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拒绝了原假设,于是认为差分变量不存在单位根,服从I(1)的过程。结果如表1所示。
本文对变量LGDPSA与LM0SA、LGDPSA与LM2SA、LGDPSA与LM2SA选择Johansen法(即***检验)进行协整关系检验,以探讨经济增长与货币供应量各层次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结果分别如下表3、表4、表5所示。
由表3、表4知,变量GDP与M0、M1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由表5知,变量GDP与M2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向量,所以,只有GDP与M2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故我们通过对GDP与M2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来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短期波动与长期均衡情况。
(五)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从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来看,对于GDP的回归方程,只有滞后一阶与四阶的GDP系数与滞后四阶的M2系数是显著的,表明M2对GDP的影响有四个季度的时滞;而对于M2的回归方程,只有滞后三阶的GDP与M2系数是显著,表明GDP对M2的影响有三个季度的时滞。
对模型VECM做单位根检验,发现有一个单位根,这与协整检验结果——存在一个协整向量是一致的,故该模型是平稳的,差分项反映了变量之间短期波动的影响,vecmt—1反应的是前一期的“非均衡误差”。我们将误差修正项vecmt—1改写成如下的表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