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表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圭表是利用太阳投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是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那么时间的长短用“分”、“寸”来表达就顺理成章了。
日晷
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来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漏刻
圭表和日晷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阴雨天或黑夜便会失去作用,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就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的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的。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如唐代诗人李益的“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宋代苏轼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古代计时单位
时、刻、更、鼓、点,都是古代计时单位。
时:指时辰。古代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折合现在是两小时。时辰以十二地支为名,从夜间十一时起算,夜里十一时至一时是子时,夜里一时至三时是丑时,其余类推。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一百刻。一刻合现在十四分二十四秒。
更: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大致分为:晚七时至九时为一更,九时至十一时为二更,其余类推。
鼓:古代夜间击鼓报更,故以其为更的代称。
点: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一夜分五更,一更又分五点。一点约合现在24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