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的概念的理解

摘 要:文章以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理论对“法的概念”的表述所提供的“唯物辩证观”为基点,对通过法的概念表述所要折射出的现代新属性作了探讨。文章的重点不是对法的概念进行重新界定,而是强调应通过“法的概念”表述,体现其模糊性、社会性、指引性等现代特质。并以此期望对法的概念提供几种基于现实意义的多元化理解视角,使法的概念更实际、更科学。

关键词:法 概念 模糊性 指引性 社会性

中***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076-02

在感官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曾嗅到过法的“味道”。警察、法院、官司、纠纷、结婚、入职以及贪赃枉法等等,这些都在日常生活中散发着一个国家法的“味道”;尤其是当你身陷囹圄、权利受损或伸张正义时,你更能真实地感觉到法的存在,你更能深刻地理解法对你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但对于法理来说,这样的感受还远远不够。在理性的世界里,通过“概念”这一思维认知形式来揭示法的本质和特性很有必要,因为受理论指导而进行的法之实践会越来越鲜明地向大众传播法的“个性”,最后影响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与国家认知。

一、传统“法的概念”辨析与启发

法的概念是法学研究的基础课题之一,是掌握法律现象之网的纽结,是认识法律过程中的思维阶段,也是构建法律理论大厦的基石。对法的概念辨析,由来已久,困扰了许多法学家。斗转星移,春去秋来,对法的概念的探究,涌现了众多令人敬仰的法学大师:哈特、霍布斯、边沁、奥斯汀、西塞罗、格劳秀斯、洛克、康德、卢梭、庞德、耶林、布莱克、柏拉***、亚里士多德等等;在其背后的是多种学说理论,有规则说、命令说、意志说、神意说、判决说、理性说、正义说、预测说、社会利益说、社会控制说以及社会工具说等等。这些学说都在解释法的概念,都试***揭秘法的特质、属性,回答什么是法、法究竟是什么。他们有的注重法的形式、有的强调法的事实,有的侧重法的目的性、有的偏向法的人为性,有的着眼于法的意志理性、有的关注于法的神性理念。

历史的演变证明了这些先辈们的卓越贡献,却也浮现出不少的疑虑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研究法律问题时,对多种学说进行了批判吸收,形成了系统的法本质理论,对法的概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深化了对法律的认知,推动法理学乃至整个法律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对法的概念的研究极为重要,也有很强的现实价值。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理论的主流观点认为: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意志,以权利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体系。{1}这一概念所揭示法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性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性,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性这一法的深层本质对我们最大的启发便是:唯物论、辩证观;对法的概念研究必须以“唯物辩证观”作为理论指导。于是,当与人们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治经济制度、道德伦理标准等发生变化的时候,对法的概念的探究便需进一步加强;通过生产方式作用于法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不断更迭的今天,法的特质、属性也呈现出新的内涵;这需要我们对法的概念的研究切实做到与时俱进。

与此同时,通过对法的用词、词义、历史演变、中西观念对比研究也可以看出,不同的民族、区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法的理解是不同的。这表明法的概念作为反映法本质的思维产物确实存在形成、变化、发展、对立、转化等运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法的概念研究存在着具有客观意义的概念辩证法。法有物质制约性,有社会的根源,并不意味着法律总是与经济条件、经济规律、经济状况完全相符,完全同步;而是具有一定的不一致性、不同步性。这就急需我们在“唯物辩证观”的思想指导下,对法的概念作新时期的探讨研究,使二者形成和保持一种动态的契合关系。

二、模糊性与法的概念

传统“法的概念”理论一般都这样认为:法是行为规范的总和,明确性是法的本质属性。法具有规定人们行为模式、指导人们行为的性质,例如法规定了人们可以怎样行为、人们不得怎样行为、人们应当或者必须怎样行为。法的规范性属性要求法必须是明确的、可信的,这样才能对一定的社会关系或行为秩序起到有法可依的作用,也使得司法成为可能。同时,法的程序化进展也要求法尽可能去明确,操作性尽可能增强。但问题是:现实生活是千差万别的,人们发现总是难以找到与具体个案能够准确对应无误的法条;***者总是感到法律不够用,不够具体、详细{2}。法律规定和之相关的调整对象之间绝不是完全对应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不同步性、不一致性,二者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法的模糊性渐渐被证明是普遍的、客观的、愈来愈明显的。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认可、习惯法的存在、冤假错案、私法公法化、公法私法化所导致法律部门界限的融合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法的模糊性。

哈特认为:对于什么是法律这一问题而言,除了一些明确的标准情况之外,还存在一些模糊的情况,原始法和国际法就是这类模糊的典型;并非像法律、法律制度之类的复杂术语才迫使我们承认既有明确的标准情况,也有引起争议的边际情况{3}。以刑法为例,关于数罪并罚的规定,这里的“数罪”究竟包不包括同种数罪,理论界的看法并不一致;分则中的“情节犯”、“数额犯罪”、“数量刑犯罪”都缺乏明确的界定。据不完全统计,刑法典中仅“情节严重”在分则中就出现了130次,“数额较大”出现了39次{4}。而对于什么是“情节严重”,刑法没有、也不可能作出具体规定,只能根据具体案情委诸法官去判断。那么同一案件由不同的法官去审理的话,就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可见,在很大的程度上,不存在具有完全而彻底明确的刑法规范(或法律规范),明确性与模糊性一样都客观存在,因为立法机关并不能完全预见法官可能遇到的问题。早些年在四川发生了这样一个案例:人贩子将一名女青年卖给了一个安徽人,而买主同居时发现买来的妻子是两性人。开庭时,人贩子辩称他拐卖的不是妇女,不构成犯罪{5}。应该说“妇女”在刑法规范中(或是社会生活中)都是一个极其明确而不需解释的概念,而两性人的出现使得这一概念显得模糊起来了,但却仍然要求法官公平裁决。所以,相对于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整体来讲,法律是明确的规范,而针对具体案情而言,法律却是模糊的。

如果说法律语言的词义多样性、表达局限性、重复解释性所透露的法之模糊性还不够强烈的话,法与道德之间界限的模糊性却是千百年来的客观现实。如今道德可以入法,成为对社会成员的强制;法也可能成为道德,成为人们的内心操守;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法律部门界限的争夺亦愈演愈强,调整对象的重叠、法律责任的竞合都体现出部门法中的模糊性问题。

客观世界千变万化,导致法律总是显得“被动和抽象”。法是模糊的,模糊性是其普遍属性,法的确定性只在相对意义上存在。在一定意义上讲,法本身就存在说不清、道不明的特质,追求大而全、详而细的法的概念往往适得其反,在研究法的概念时我们不求全面,关键要管用。

现实生活中,法所表现出的模糊性给予我们这样一种提示:法的概念不在于也不应该一味地追求一种表达―――试***包罗法一切属性、解释法的所有特质、涵盖法的全部要素;而在于更科学有效地阐明法的要害、核心以及主流趋向。

三、指引性与法的概念

学术界主流的法理学教材,在阐述法的概念时一般都会折射出“强制性”这一特征,将法定义为依靠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指出法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力量强迫人们遵守的。但是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区别与其他社会规范的特质并不在于有无强制性。不同的社会规范所具备的强制性特征、表现形式、作用广度与力度是不同的,道德规范的强制性体现在其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确信维持;宗教规范的强制性主要体现在其精神强制性{6}。由此可见,强制性(或者说约束力)并不是区别法与其他规范的关键,“国家”作为强制力的来源主体才是法的核心特质。但是,在法与道德等其他社会规范关联日益紧密,耦合日益明显的今天,法的强制力来源已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进一步说,法的国家强制性已经不再唯一,借助道德优势形成的社会监督力量、大量出台肯定性、鼓励性、授权性条文形成的自我激励力量已经慢慢萌芽,法借以实现的力量已经从国家强制保证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关注“指引性”所形成的新型约束力。

法律强制力的观念实质上是以刑法为基本模式并将其加以泛化而得出的错误观念{7}。这种观念危险重重:第一,人的主体地位迷失,人被贬为物化权力的强制对象,成为实现权力意志的工具。第二,强制论漠视了人类选择正当行为的自主能力。第三,强制论强化了权力崇拜倾向。第四,强制论助长了特权和不平等现象{8}。事实上,法的强制性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法律不都是义务性规范,有很多宪法规范、法律规范是权利性规范,激励性规范是一种客观存在,并将基本取代强制性规范。宪法典中公民权利规定置于公民义务规定之前便是这种思维转变的最好证明。并且即使是强制性规范也逐步将这种强制的对象从个人转向国家、从义务的履行转向责任的承担。大多数社会成员之遵守强制性规范,“是出***们久己形成的生活习惯,在其生活习惯背后起作用的是他们的‘良心’,即他们的道德习惯。”{9}法的强制性要通过一定的强制性手段在法的实施中得到体现,而强制性手段取决于社会、司法者和司法对象,而这三者会导致强制性规范丧失其强制性。

强制性的淡化,生成的必然是法律“指引性”的加强。两种方式或思维都可以是法治实现的力量来源,人与法并不是对立冲突的,而是相应相生的,比起“被动或消极”的适用法律来说,“自觉的、积极的”态度更能发挥法的价值。

新的时代下,法所表现出的越加强烈的指引性给予我们这样一种提示:法的概念不能始终以一种对立与其他社会规范(或事物)的角度去勾勒或描绘,不能刻意地去放大法的某些特质,而应该关注到法与其他上层建筑的共性,进而从另一个层面解释法的概念。

四、社会性与法的概念

如前文所述,唯物辩证观要求我们以一种与时俱进、立足实际的态度对法这一社会现象进行新的研究,对法呈现的新特质进行考量。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概念表述中,多数都提到法从本质上而言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阶级性是法的本质属性。现代法理研究表明,作为法的本质属性的阶级性逐渐受到许多学者的质疑。他们的论据基本有三点:第一,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属于资本主义初期发展阶段,而资本主义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与马克思生存时期的资本主义已有很大不同,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早已摆脱了初级阶段的阶级局限性,而具有全民性和社会性的特点。第二,中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早已被消灭,在一个不存在阶级对立的社会谈法的阶级性是荒谬的。第三,目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在这个时期过多地强调法的阶级性,强调阶级斗争,不利于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浪潮,不利于法律为经济建设服务{10}。与此同时,对法的类别进行公私划分的二元理论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判,公私兼顾的、社会性的法律越来越多。诸如经济法、劳动法、环境法、能源法、社会保险法、城市规划法等相继出台,这些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逐渐呈现出公共性、大众性,保护的利益主体涉及全局性、普遍性;主要解决的是经济规划、环境保护、就业、社会保障、弱势群体保护等社会性的问题。阶级性的意识逐渐淡化,社会性的理念慢慢显现。

纵观近几年来***的方针***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已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理念所取代。社会建设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四位一体”中的“社会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要依靠传统的公法、私法部门加以保障和推进,更要加强社会领域的立法加以推进和保障{11}。对照目前的立法进展,经济建设主要依靠民商法等私法部门推进和保障;***治建设要依靠宪法、行***法等公法部门逐渐实现;文化建设主要依靠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立法来加以保障;社会建设则要求加强社会领域的立法,尤其是推动“社会法”的制度完善和理论创新。

2010年10月底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预定于2011年7月1日开始施行。该法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将成为各地社保的基本法。新法有两大特点:一、养老、医疗保险将可异地“漫游”:跨地区就业者,其基本养老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将随本人移转,缴费年限累计计算,不因行***程序转换而停止或受地域限制;二、强化征收:强化用人单位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的义务,必要时征收机构可申请人民法院采取扣押、查封、拍卖等措施,抵缴应付的社会保险费。这两大新特点,所体现的人本理念,所关注的社会民生令人感动。

类似这种性质的社会法是我国近年来在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大潮中应运而生的新兴法律门类和法律学科。社会法是与社会主义制度最为契合的法。社会法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和谐社会的建立尤其离不开社会法的发展。当一国公民的民事权利、***治权利被传统的法律部门关注和不断加强的同时,作为与经济相并列的社会领域的事务需要法律的调整和保护,公民***治权利和民事权利之外的权利(可以称之为“社会权利”)的保障也需要新的法律部门加以保护,社会法应运而生。弱势群体的利益、大众参与权利、社会公正权利等逐渐突出,越来越淡化法律的“阶级性”,社会人本理念与法律的结合已迅速被和谐社会所汲取。

和谐社会下,法所表现出的人本意愿与社会性给予我们这样一种提示:法的概念研究应该多元化,而不能只从历史渊源来分析其本质,而应该反映法在大众(或)人类在未来发展选择上的一种态度和理念。

五、小结

模糊性、指引性、社会性是法表现出的新时期特性,对法的概念的研究和界定具有方***意义。法的概念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法的属性在日益丰富和更新,我们理应在坚持唯物辩证观的理论基础上,大胆地进行挖掘和探讨。

注释:

{1}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07

{2}***良.法的模糊性之探析.省略.2008

{3}哈特(英).法律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4}徐德华.论刑法的模糊性.省略,2008

{5}羊城晚报,1999.12.9

{6}舒国滢.法理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刘星.法律“强制力”观念的弱化――当代西方法理学的本体论变革.外国法译评,1995(3)

{8}周永坤.论法的强制性与正当性.法学,1998(7)

{9}倪正茂.法的强制性新探.法学,1995(12)

{10}张恒山.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观念之本.法理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1}谢增毅.社会法的概念、本质和定位:域外经验与本土资源.北大法律信息网,2006

(作者为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北京昌平 102206)

(责编:廉靖)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对法的概念的理解

学习

青岛中山路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青岛中山路,内容包括青岛中山路商业街改造,青岛中山路拓宽规划。“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在青岛,这首简单的儿歌能够轻易勾起几代青岛人的童年回忆,那些珍贵的回忆都与一条老街有关,它就是青岛

学习

对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阅读(17)

对标学习心得体会篇1为提升我站春雨服务质量,学习__站先进的组织管理机制。在站领导的组织安排下,我参加了__站的对标学习活动。为确保对标学习顺利进行,我做足了准备,在那我严于律己,谦虚谨慎,努力学习,认真总结。在这次对标学习中,我切实了解

学习

写实油画技法浅析

阅读(23)

[摘要]写实油画主要指的是古典写实绘画,是通过罩染的方法和极度微弱的笔触具象写实的表现物象的方法。而这其中也需要学习者掌握油画颜料,用油的特性,以及一些传统的写实绘画方法。[关键字]干燥慢,色层,罩染干燥慢正是油画颜料的特点,也是它的

学习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内容包括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人民的名义,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曹植。【阅读导航】李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旷世奇才。他的诗给人一种独一无二的感觉,既能真

学习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阅读(23)

【摘要】关于货币中性、非中性就主要是研究货币对经济的影响,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争论已经延续了一个多世纪,不同经济学派在各自的假设条件下所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本文以现代西方货币理论中关于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判断方法为理论依据,选

学习

上海童谣(1930

阅读(35)

一小三资,拉车子,一拉拉到陆家嘴。拾着一包香瓜子,炒炒一锅子,吃吃一肚子,拆拆一裤子,到黄浦江边解裤子,拨拉红头阿三看见仔,拖到巡捕行里罚角子。二山里有只庙,庙里有只缸,缸里有只碗,碗里有只蛋,蛋里有个小和尚,嗯呀嗯呀要吃绿豆汤。三从前有只庙,庙

学习

欲罢还休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欲罢还休,内容包括欲罢还休全文免费阅读,欲罢还休全文免费。全剧梗概:本剧围绕女主人公林晓芜在事业、爱情上的波折而展开。富有才情但是内心性格波动不定的林晓芜,由于受到专业的限制,她大学毕业后直接到了上海郊区的一所小学

学习

浅析网民的泛娱乐化倾向

阅读(16)

【摘要】21世纪初,互联网在丰富人们学习与生活的同时,作为媒介工具也释放了娱乐的社会影响,使得娱乐新闻泛化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数量庞大的网民关注娱乐事件,并以娱乐的心态解读许多本该严肃面对的社会事件。本文试解读互联网的泛娱乐化现象

学习

西北地区回族宴席曲的个人风格特征

阅读(156)

一、马生林其人马生林,男,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高台乡下庙儿村人,1950年出生,现年56岁,小学文化程度,农民。从小喜欢唱花儿、宴席曲、地方小戏(秦腔、眉户等),擅长演唱花儿,年轻时几乎每年都前往甘肃、青海一带去赶花儿会场,深受群

学习

坦克发动机的方方面面(下)

阅读(29)

发动机的油、气、水、电一提起坦克发动机,人们立刻就会想到它那活塞、连杆和曲轴,以及气缸套、气缸体和气缸盖等。但是,且慢,坦克发动机要想正常工作,还离不开油、气、水、电这“四大要素”。而把油、气、水、电和发动机联系起来的,便是发动机

学习

智慧丈夫马东:让平凡妻子真正融入“名门”

阅读(909)

马东系出名门,父亲是相声界泰斗马季,他也曾是央视家喻户晓的主持人。2011年,马东离开央视创办米未传媒公司,变身霸气总裁、财富精英,开启另一种辉煌人生。马东的妻子彭小盛出身普通,婚后迟迟无法融入婆家,夫妻一度纠结碰撞。最终智慧的马东联手

学习

浅谈我国的小农经济

阅读(329)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我国的小农经济,内容包括小农经济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关于小农经济的知识总结。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原始的自然经济模式具有着很大局限性,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当下中国

学习

怎样当好办公室秘书

阅读(16)

、有些事要想到领导前边虽然你要听领导布置工作,但有些事情,秘书要想在领导前边,当好领导参谋。这样做,领导才会感到你是一个好秘书。、领导布置的工作要提前交卷如写材料、搞调查等,一定争取按领导要求提前一点完成,对于按照

学习

资金荒和资产荒或将同时来临

阅读(86)

2017年资金荒和资产荒共存的时代可能真的来临,普通投资者应如何适应这一变化?显然,冒进式投机并不可取,普通投资者能做的可能有三点:一是投资自己。二是适当持有现金。三是适当进行股权投资。过去的两年是中国投机者的盛宴,市场的一面是资金供

学习

理解生活,才能享受生活

阅读(20)

这次我们来说说脊髓型的颈椎病。脊髓型的特点是,会伴随着由颈椎病引起的下肢不适。脊髓型颈椎病会影响下肢,表现为颈椎活动时出现腿部无力的感觉,并且一般为单侧腿。所以如果腿部有上述感觉的话,有可能是腿本身的病症,也可能是与颈椎有关的,这

学习

国际环境法概念浅谈

阅读(33)

国际环境法与国际法相比,其本身具有独特的特征。这就体现在国际环境法本身有综合性、公益性、区域性以及超前性等特征。故而在这样的特点支撑之下,国际环境法本身确实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与发展。所谓国际环境法,实际上就是指国际法的主体

学习

数学概念:数学知识的“生命元素”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数学概念:数学知识的“生命元素”,内容包括有关数学元素的知识,数学知识点归纳电子版。摘要学习数学概念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根本。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概念,建构教学的模式,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概念。关键词数学概念引入建立巩固

学习

民族关系相关概念浅析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民族关系相关概念浅析,内容包括民族关系概念,最新民族关系的内涵。在我国,民族一词既用于指称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又用于指代所有这些民族的多元复合体―中华民族。社会分层,是指在社会结构中,制度化的差别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

学习

学习的概念作文400字

阅读(16)

终身学概是一个不断提高和发展的相对捷径吧。也许很多人都提到学习这个概念,但是我所理解的学习并不是停留在学业水平,教育的那种学习并不是只是面对着书本的那种学习,我想那只是一种狭隘的学习。而真正的学习的概念应该是伴随着自己一生的

学习

论软法的要素及其概念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论软法的要素及其概念,内容包括软法的规制研究,国际软法的概念是什么。编者按:软法是新兴的法学研究领域,学界对软法认识尚处在百家争鸣的阶段,无论是理论范式还是实践运用都处于极度缺乏法治理性指引的状态。为此,本刊编排了一

学习

我对“乐感”的理解

阅读(21)

首先什么是乐感?单从字面上理解“乐”字即音乐,“感'字有感觉、感受、感知等意思,而从我的角度我更倾向于感知这个意思。因为“知”即知晓、明白、清楚,所以能拥有一个良好的乐感必须具备一个清醒的头脑和认知。当然这是从理性的角度上去

学习

物理解题中转换法的应用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物理解题中转换法的应用,内容包括物理类比法和转换法区别,物理中转圈圈题的公式怎么写。所谓“转换法”是指通过转换研究对象、空间角度、物理规律、物理模型、思维角度、物理过程、物理状态、时间角度等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