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枯山水是“于无水无池处立石之庭园”,是日本特有的造园手法,系日本园林之精华。文章阐述了日式枯山水名园和庭园设计象征表现手法的运用。
关键词:日式;枯山水;庭园
枯山水最早见于日本平安时代的造园书籍《作庭记》中,“于无水无池处立石之庭园”,是日本特有的造园手法,系日本园林之精华。14世纪时,日本的僧侣们就已经开始用岩石来设计寺院庭园,以表现各种各样的禅宗理念和佛教意象。枯山水用小卵石和白砂隐喻水面,用置石表现山脉,用帚目在白砂上耙出抽象的水纹,借理水手法布置水池岸线,简单的描绘把枯山水庭园的艺术象征美推向了极致,体现了禅宗的美学境界。
一、枯山水名园
枯山水庭园一般在庭园内堆土或叠石成山、成岛,使庭园内富于起伏变化,如大德寺大仙院和珍珠庵石庭等,或是在平坦的平庭内布置石组,营造一种平静水面的感觉,如龙安寺庭园。古典枯山水的名园大多留存于禅宗寺院,日式庭园与禅宗有很深的渊源,其中龙安寺方丈庭园和京都大德寺大仙院书院被誉为日本枯山水庭园的代表作。
龙安寺庭园是枯山水表现禅宗艺术的极致之作,造园家把白砂耙成水纹状象征波涛汹涌的大海,再配以15块大小高矮不同的石头象征海岛,石头被分成五组,以5、2、3、2、3的组合错落放置,各石组表现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庭园内没有配置植物,只有自然生长苔地的绿色。在宋代的名画中,将大片的空白画面视为水,试着想象龙安寺庭园的景观,就会明白砂地上的留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留白的地面衬托出了配石、配树之美。枯山水把艺术象征美推向了极致,为人们提供了一处静思冥想寻找内心本真的空间。
大仙院是位于京都紫野的大德寺的塔头,塔头是为了保护禅宗寺院开山鼻祖或住持坟墓的塔,后来指在寺院中为高僧建造的隐居处所。大仙院庭园描绘了古岳禅师的喜好,这个庭园不单是枯山水名园,也是稀少的保存完好的庭园之一。书院东庭园只有三十多平方米,包围着方丈庭东北角的书院,沿着方丈庭东侧的空间被设计的很细长,围绕方丈庭的水流是从这个庭园最深处开始的。庭园东北角是以山茶树作为背景的蓬莱山,在中国神仙思想中这是仙人居住的山,右边是表现瀑布的三段式的石头,水流从枯瀑上流下来。溪流流过桥从石头间隙流出,再从游廊处的堤坝流下来,形成宽敞的河川,那里放置的船头状的舟石是用来运蓬莱山宝物的船。还有一条河流从瀑布下方向西流淌,流向方丈庭北侧的“中海”,水流平缓,直线状的砂纹代表空寂的世界。向方丈庭南侧扩展的是“大海”,在白砂象征的大海上漂浮着一对圆锥形的砂盛,角落里有一颗娑罗树,整个庭园和方丈南庭很协调,象征大彻大悟的境界。
二、枯山水庭园的象征表现手法
日本的各种艺术在不同时代,大体都是属于自然主义的,无论是何种艺术基本都是以自然美为中心。古代的庭园基本上都是以海岛风景为基础设计的,在池中配置多个岛屿,在岛屿上有供奉祖先的神牌。不同时代的日本艺术都是被自然美所支配的,被自然美的崇高所诱导的,设计一个在古时被称为曲池的庭园,其线条采用自然本身的形式,使用自然的曲线。这种美学传统即便到了现代也依然存在,在自然本身的形式美基础上,将池泉庭园的线条表现了出来。
日本艺术中所谓的自然不是客观性的自然,而是对于自然所产生的主观审美情趣,只有通过强调对自然的自我主观观念,自然之美才会存在。纯粹的、生机勃勃的自然之美只是单纯的自然美,并不是艺术上所指的自然美的概念。设计庭园时不需要将所有对照的自然美放入设计意***中,而是要加入设计师的主观审美情趣,在此基础上设计庭园。例如池塘中的岛屿形式虽然是从自然而来的,但并不是照搬的海岛的形式,而是借用的云的形状、薄雾的形状等来表现,构成了岛屿的形式美。以云状的岛屿为例,表现的是云被风吹动的形态,以薄雾状的岛屿为例,主张设计出二重、三重的薄雾密布的形态。此时的岛屿并没有复制海岛的形态,而是借用云、雾的形状来象征性地表现海岛的模样,不是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
根据造园书籍《作庭记》所记载,日式的池塘庭园并不是单纯地设计池塘,而是要表现海上的景色,象征性的表现手法从庭园设计之初就已植入设计师的理念之中。在自然主义之上再追加象征主义的表现方式,是日本庭园设计的根本理念,尊重自然,以自然为蓝本,追求更美、更崇高、更理想的自然。在后期枯山水中,以白沙表现海水,以石块表现枯泷等,充分使用象征性表现手法。自然主义的象征表现,在后期枯山水中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室町时代,枯山水更多地以水墨山水画为蓝本进行设计,这时庭园设计的对照物已不是自然了,而是其本身已经富含了象征性的水墨山水画。
枯山水庭园以清静枯寂的气氛,使禅宗美学和园林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把象征、幽玄的表现手法发展到了极致,成为一种极富装饰性和个性化的景观艺术表现手段。
参考文献:
[1]张四正.赞“枯山水”[J].中国园林,1996,(04).
[2]林静.枯山水造园艺术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探索[J].作家,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