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大字寺园”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之园林,到宋代仍“水竹尚甲洛阳”。“大字寺园”位于(东京外郭城)右长夏门之东第四街从南第二履道坊的西门内,是白居易从田氏手中购得的故散骑常侍杨凭的宅院,几经布置之后,环境优美,白居易在其中实践了其“中隐”理论。在宋代,曾在一段时间内变为佛寺,而后在宋哲宗时期有一半为张清臣所得。到元代又为也里里白所得。1992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作了考古发掘。
关键词:大字寺园 考证 景物形胜 因革变迁
北宋时期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它是我国古代第一篇专门记述园林的文章,其中各个名园的园主都是当时其声名气焰见于公德者,或世位尊崇与夫财力雄盛者。其中“大字寺园”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之园林,到宋代仍“水竹尚甲洛阳”。《洛阳名园记》中记录如下:
大字寺园,唐白乐天园也。乐天云:“吾有第在履道坊,五亩之宅,十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是也。今张氏得其半,为“会隐园”。水竹尚甲洛阳。但以其***改之。则某堂有某水、某亭有某木,其水其木,至今犹存,而曰“堂”、曰“亭”者,无复仿佛矣。岂因于天理者可久,而成于人力者不可恃耶?寺中乐天石刻存者尚多。
李格非自跋曾云:“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洛阳之盛衰候于园林之兴废。”今对“大字寺园”进行考证,向世人展示其景物形胜,因革变迁,以试观园主经营生理之劳,睹园中景物之貌,探因革变迁之线。
一.景物形胜
白居易的宅园位于履道坊之西北隅,履道里西边北头第一个宅子就是白氏宅。洛水流经此处,被认为是城内“风土水木”最胜之地。园建成后,“家妓樊素、蛮子者,能歌善舞。居易以尹正罢归,每独酌赋咏于舟中,因为《池上篇》”。[1]
《池上篇》开篇说道:“东都风土水木之胜在东南隅,东南之胜在履道里,里之胜在西北隅。西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乐天退老之地。”详细地说明了履道里宅园在洛阳城的位置。接着,《池上篇》交待了履道里宅园的构成、面积和水池宽广、道桥相间的特色等。“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池桥道间之。”
敬宗宝历元年乙巳(825年),白居易曾重葺新居,这次由王起资助。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春葺新居》云:“……况兹是我宅,葺艺固其宜。平旦领仆使,乘春亲指挥。移花夹暖室,洗竹覆寒池。池水变绿色,池芳动清辉。寻芳弄水坐,尽日心熙熙。一物苟可适,万缘都若遗。设如宅门外,有事吾不知。”(见《白香山集》卷八)
履道园中池大约三亩余,太和三年(829),白居易以刑部侍郎告病归洛阳。在园中池东修了粮仓,在池北修了书房,在池西修了琴亭,并对每一处的增修都说明了缘由:“初乐天既为主,喜且曰:‘虽有池台,无粟不能守也。’乃作池东粟廪。又曰:‘虽有子弟,无书不能训也。’乃作池北书库;又曰:‘虽有宾朋,无琴酒不能娱也。’乃作池西琴亭,加石樽焉。”之后,白居易在池西造无拱平桥,中筑高桥以通岛,又在池周围修路布石、种竹,还在池中种了白莲、菱角,购置了小船,并对每一处景物的来历也作了说明:“乐天罢杭州刺史时,得天竺石一,华亭鹤二以归,始作西平桥,开环池路。罢苏州刺史时,得太湖石、白莲、折腰菱、青板舫以归,又作中高桥,通三岛径。罢刑部侍郎时,有粟千斛,书一车,洎臧获之习`磬弦歌者指百以归。”
园中一切布置停妥之后,白居易在此园中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琴书怡性,赏花泛舟,放任自然、寄兴抒情,悠然自得:“每至池风春,池月秋,水香莲开之旦,露清鹤唳之夕,拂杨石,举陈酒,援崔琴,弹姜《秋思》,颓然自适,不知其他。酒酣琴罢,又命乐童登中岛亭,合奏《霓裳散序》,声随风飘,或凝或散,悠扬于竹烟波目之际者久之。曲未竟而乐天陶然已醉睡石上矣。”“水一塘,轮一只。轮头荡漾知风起,轮背萧萧闻雨滴。醉卧船中欲醒时,忽疑身是江南客。”(《泛小轮二首》)园中景色,犹如江南风景再现,使白居易醉心于其中:“身闲心无事,白日为我长。我若未忘世,身闲心亦忙。世若未忘我,虽退身难藏。我今异于是,身世交相忘。”而园中的每一处景物他都兴趣盎然,由此获得超越:“恐污清冷波,尘樱先抖擞。波上一叶舟,舟中一樽酒。酒开舟不系,去去随所偶。……不知此何处,复是人寰否?”(《泛春池》)
《池上篇》的诗附录颇能道出这个营园主旨: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有堂有庭,有桥有船;有画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须飘然;识分知足,外无求焉。如鸟择木,姑务巢安;如龟居坎,不如海宽。灵鹤怪石,紫菱白莲;皆吾所好,尽在吾前。时饮一杯,或吟一篇;妻孥熙熙,鸡犬闲闲。优哉游哉,吾将终老于其间。
白居易早年“志在兼济”,后来在宦海沉浮中,逐渐有摒弃功利的念头,他五十八岁的时候写了一首题为《中隐》的诗:“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喧嚣。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在履道园里,他就实践了其“中隐”理论,如闲云野鹤般自由,借清幽山水让精神获得释放,交游唱和,饮酒赋诗,弹琴绘画,生活快乐惬意。
二.因革变迁
在白居易的仕宦生涯中,从贞元十八年(802年)应拔萃科考试,被授秘书省校书郎,到元和十年(815)被贬江州司马前,他都有着强烈的正义感、社会责任感和***治进取心。而江州之贬对白居易的打击和伤害,使他早年的生活理念逐渐动摇,而向佛道思想靠近,对***治的热情开始减退,他决计选择独善其身的“中隐”的道路。
穆宗长庆四年(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满,回到洛阳。这时,他便开始着手购买经营自己在洛阳的居所。由于时局混乱,唐文宗太和三年(829),白居易罢刑部侍郎,除太子宾客分司东都,遂开始了在洛阳履道宅的晚年生活。
据《旧唐书・白居易传》卷一六六云:“初,居易罢杭州,归洛阳,于履道里得故散骑常侍杨凭宅,竹木池馆,有林泉之致。”又,白居易有《履道新居十二韵》诗,有句云:“履道坊西角,官河曲北头;林园四邻好,风景一家秋。”[2]有称鸿诏《校补记》注白居易的《泛春池诗》曰:“此池始杨常侍开凿,中间田氏为主,予今有之,蒲浦、桃岛,皆池上所有。”可知他是从田氏手中购得故散骑常侍杨凭故宅,且环境优美。
《唐两京城坊考》卷五:“白居易宅在履道西门,宅西墙下临伊水渠,渠又周其宅之北。”又,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五记载:(东京外郭城)右长夏门之东第四街从南第二曰履道坊,西门内为刑部尚书白居易宅。自注曰:居易宅在履道西门,宅西墙下临伊水渠,渠又周其宅之北,宅去集贤裴度宅最近,故居易《和刘汝州诗》注云:履道、集贤两宅相去一百三十步。记录了白居易宅的详细位置。
白居易对买的履道宅,非常满意。他在《泛春池诗》中说:“不知此何处?复是人寰否?谁知始疏凿,几主相传受。杨家去云远,田氏将非久。天与爱水人,终焉落吾手!”[3]
会昌五年(845)三月二十一日,白居易在他的履道宅,成尚齿之会,对北宋一代寓居洛阳的官员文人产生了很大影响。会昌六年(846)八月,白居易病卒,时年七十五岁。
《新唐书》一一九“白居易传”云:“东都所居履道里,疏沼种树,构石楼香山,凿八节滩,自号醉饮先生。……暮节惑浮屠道尤甚,……后履道第卒为佛寺,东都江州人为立祠焉。”欧阳修诗文中也多次提到普明院大字院,普明后园等[4],实即白氏履道池台故址。而《洛阳名园记》文中也说“今张氏得其半,为‘会隐园’。”尹洙《张氏会隐园记》[5]云:“河南张君清臣创园于某坊,其兄上***使君名曰:‘会隐’。……始得民家园,治而新之。”当即李格非所说张氏之“会隐园”,张氏即张清臣。据文中“以其***考之”可知白居易宅园或大字寺当有地***传世,李格非也见到此***,并感慨曰:“曰‘堂’曰‘亭’者,无复仿佛矣。”
按:新唐书的成书时间在宋仁宗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而李格非于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完成《洛阳名园记》,时间上较《新唐书》更晚,可见,在宋代,白居易履道里的宅园几经变革,曾在一段时间内变为佛寺,而后,在李格非时期有一半为张清臣所得。
张穆在《新唐书・白居易传》处有按语:“《元史・塔里赤博》:也里里白奉旨南征,至洛阳,得唐白乐天故址,遂家焉。是其时犹有遗迹。”
可知,到元代白居易故址又为也里里白所得,成为也里里白的宅院。
而徐松辑《永乐大典》本《河南志》提及惠和坊有普明院,考东都坊里,惠和坊在外郭城中,而履道坊在外郭城东南角,两不相蒙,疑为同名异地。
1992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唐城队对白居易故居作了考古发掘,到1993年5月完工。发掘勘探证明:白居易故居位于今洛阳市郊的狮子桥东北约150米处。遗址周围是一片农田,附近地势西部略高,一条现代水渠绕其西侧、北侧流过。履道坊的西侧自南而北有条唐代水渠,且在西北隅折向东流。在履道坊的西北部发现出的建筑遗迹,残存中厅及廊房残迹,当为白居易的住宅区;在其住宅区的南面探出有大片的池沼淤积土,并有一条小渠与西侧的伊水渠相通,这里可能就是白居易宅院的南园遗迹[6]。
参考文献
[1]陈植、张公驰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9月版.
[2]王拾遗.《白居易生活系年》[M].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版.
[3]王拾遗.《白居易》[M].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3月版.
[4]徐松撰,张穆校补.《唐两京城坊考》[M].中华书局,1985年8月版.
[5]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6月第一版(以北京***书馆藏徐松抄本为底本).
注 释
[1]欧阳修等人编《新唐书》本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2]白居易《白香山集》,卷五十三,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
[3]白居易《白香山集》,卷八,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
[4]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六三,《游大字院记》,《四部丛刊触变》149,上海:涵芬楼据元刊本影印本。
[5][宋]尹洙撰《河南先生文集》,卷四《张氏会隐园记》,《四部丛刊初编》137。
[6]参见《洛阳唐东都履道坊白居易故居发掘简报》,中国社会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城队,载《考古》1994年第8期,692-700页。
(作者介绍:李优优,郑州成功财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洛阳名园记》之“大字寺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