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寤生”旧说于情、理不合。尽管众多学者重新解读,但大多囿于旧说,忽视“寤”通“牾”的说法。他们指出“寤”通“牾”缺乏书证,假借不能成立。笔者发现在出土文献汉初马王堆帛书《十问》中就有“寤”通“牾”的假借例。
关键词:寤生 牾(牾) 假借 马王堆帛书
《左传・隐公元年》载:“初,郑武公娶于申,日武姜。生庄公及公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日‘寤生’,遂恶之。爱公叔段,欲立之。”
其中“寤生”一词备受关注。学者对“寤生”之真义上下求索,然各自为说,未能达成共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众多学者纷纷撰文,或介绍前代考辨情况,或重新解读“寤生”。如张泽渡《“寤生”探诂》(《贵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田耕渔《左传“寤生”梦解》(《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9期)等。笔者拜读之际,发现支持“逆生说”者甚少。惊惜之余,今拟作“寤生”小议如下。
一
东汉学者应劭为“寤生”最早作解,他在《风俗通》中说:“不举寤生子。俗说儿堕地,未能开目视者谓之寤生;举寤生子妨父母。谨按:《春秋左氏传》郑武公娶于申,日武姜。生庄公及公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因名寤生。武公老终天年,姜氏亦然,安有妨其父母乎?”是解开了寤生“禁忌说”之先河。后有宋王应麟等人从之。今有马固钢《说“寤生”、“昼寝”及其他》(《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第3期)等文与之呼应。然而应氏《风俗通》里有关“寤生”的说法至今不一:
宋《太平御览・人事部・产》引《风俗通》云:“不举寤生子。俗说儿堕地,未能开目视者谓之寤生;举寤生子妨父母。”
宋人姚宽《西溪丛语》录《风俗通》语为:“不举寤生子,俗说儿堕地未可开目便能视者,谓之寤生子,妨父母。郑武公老终天年,姜氏亦然,岂有妨父母乎!”
臧琳《经义杂记》云:“俗说儿堕地便能开目视者,谓之寤生。”
以上所录,“寤生”之义已南辕北辙!一为“堕地能开目视”;一为“堕地未能开目视”。宋、明以降,引文更是舛异不一。盖《风俗通》原作散佚殆尽,后世对“寤生”的诠解往往限于口耳相传,原文究竟如何,已无从考处。然以此自相矛盾、悬疑未解的前提立论,“禁忌说”文理上恐难成立。另外,诉诸于事实,医学证明婴儿堕地后,虽“未能开目视”者较之“开目便能视”者稍多,但两者都属普遍现象,姜氏当不会因寻常之事而“惊”,进而“恶”庄公。
“禁忌说”虽提出较早。但最具影响力的当属“易生说”。晋代杜预注“寤生”为“寐寤而庄公已生。”即唐代孔颖达所说:“谓武姜寐时生庄公,至寤始觉其生。”据此可知,杜、孔认为庄公是武姜在睡着时出生的。武姜醒来后发现庄公已经降生,因其出生极其容易,故“惊”而“恶”之。后人比附是说不在少数,如明人冯时可、清人桂馥等。今人颜培建《“寤生”臆解》(《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5期)、刘泽龙《(郑伯克段于鄢>中“寤生”释义新解》(《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等文也力持是说。又有将“易生说”作“顺生说”者(见颜文《“寤生”臆解》),笔者以为不妥。“顺生”属正常的分娩现象。其过程有阵痛伴随,即众人所谓“顺产”,与“易生”有别。杜、孔认为武姜睡觉时生下庄公,盲生之易恐不能至极,今将“易生”作“顺生”,怕是辜负先贤之苦心了!
“易生说”虽拥有众多支持者,然笔者细思之后,发现该说不仅于情不符,而且于理不合。首先,众所周知,古代的医学条件极其落后,妇女皆要冒生命危险生养孩子,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况初生夭折的婴孩不在少数,王室、诸侯家也不另外。试想武姜怀胎十月,一朝分娩,她能轻易地在睡梦中产下庄公,没有一丝疼痛,既能如此幸运,又何来“惊”且“恶”呢?况且,武姜与庄公有母子之情,血浓于水,又怎会因其善意的“易生”而置骨肉亲情于不顾,处心积虑地算计于他呢?再者,此解于理亦不合。武姜作为郑武公之正妻,一国之母,所生长子当为王位继承人,母凭子贵,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享受无上之荣耀,又岂会因“易生”而“恶”之呢?是说情理皆不通,“易生说”纯为杜氏望文生义之解!武姜之“惊”且“恶”。当另有隐情。
后世学者心知“易生说”不通情理,竭力想找到“惊”、“恶”之症结,牵强附会合成“恶梦说”。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说:“当是武公在孕时,武姜尝梦生子不利于己,惊而觉。及生庄公,遂以名而恶之。”还有强将“寤生”训为“寤梦而生”(田耕渔《左传“寤生”梦解》,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9期),或“昼见而夜梦”等,各凭臆想,众说纷纭。诸说多从“寐寤而庄公已生”来,皆沿杜氏之误矣!
郑慧生将庄公之“易生”比附后稷之“易生”,认为“郑人记载庄公寤生的事,有比附后稷的一番深意(二人的母亲又都为姜姓),如果硬要改训‘寤生’为‘牾生’,为难产,那就失去了这一番深意了。”(《河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如此又这般,“比附后稷说”已无形中强作索隐了。
张泽渡将“寤生”训为“梦生”,进而结合医学现象中的“梦生”――婴儿初生闷绝,目闭口噤,为窒息状,以为求得正诂。是说以元代医书中所载俗说为证。然元代距《左传》时代甚远,恐难为信。
综上所述,各说皆于情、理不合,有“以辞害志”之嫌,不能强为“寤生”解。
二
其实,清代以来,为学者大多以“逆生说”为正宗:
清黄生《义府》云:“寤而已生,此正产之极易者,何必反惊而恶之?予谓‘寤’当与‘牾’通。牾,逆也。凡生子首出为顺,足出为逆,至有手及臂先出者,此等皆不利于父母。或其子不祥,故世俗恶之。庄公寤生,是逆生也。逆生则产必难,其母之惊且恶也宜矣。”
钱锺书《管锥编》云:“黄(黄生)解是也。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写一王子弑篡得登宝位,自言生时两足先出母体,即‘牾生’也。今英语谓之‘breechpresentation’。”
《辞海》“寤生”条云:“逆生,谓产儿脚先下。”
王力《古代汉语》云:“寤,同牾,逆,倒逆。寤生,胎儿脚先出来(原注:依黄生说。)等于说难产。”
“逆生说”以“假借说”为依托。假借的现象,在古书里很常见,《左传》也不另外。
最早用假借法寻求“寤生”正诂的可以追溯到明代吴元满,其友焦兹在《焦氏笔乘》中录吴氏的话说:“据文理,‘寤’当作‘适’,音同而字讹。适者,逆也。凡妇人产子,首先出者为顺,足先出者为逆。庄公盖逆生,所以惊姜氏。”
《广韵》:寤,五故切,去暮疑,鱼部;遥,五故切,去暮疑,鱼部。
《尔雅・释言》:“适,寤也。”晋郭璞注:“适,相干寤。”
显然,“寤”与“适”读音相同,意义相通,二字古音通假。吴氏从文字的角度出发,辟得佳径,用借字法对“寤生”作了合乎文理的训诂。
后学者纷纷仿效,然所借字各有不同。
借“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