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美术绘画的发展中,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男性占据着主置,然而近现代绘画发展中女性绘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女性绘画发展至今已日益在美术界形成一支不可忽视的艺术表现力量。女艺术家情感更为丰富,感受更为敏感,在她们的作品中,鲜艳的色彩、丰富的内涵表现着女性独特的内心。本文将以当代女油画家闫平的艺术语言为主,在分析闫平的绘画作品的同时,感受她丰富的色彩世界。
【关键词】笔触;色彩;视觉
一、闫平的个人简介
闫平是当代画坛上成绩十分突出的一位女画家,她说过:“是艺术和让我感动的生活,给了我时时品尝做女人的快乐和温馨。”闫平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
二、闫平绘画语言
闫平在画作中大量采用单纯饱和的颜色,并通过漫射的光线和小块的补色,使画面异常生动与热烈、尤其是补色的关系,是高调的和谐与绚丽的交响。色彩对比与和弦对比在色彩构***与旋律构成中部是极其重要的,只是表现的程度时强时弱而已。同样在色彩构***无论是色相、角度还是纯度都存在强度的对比。对比程度越强效果就越明显,这样才能引起人们视觉的审美。
1.心灵的愉悦――色彩。在色彩的表现上,马蒂斯和毕加索的艺术给了闫平很多启发,在对大师们的作品细心揣摩之后,闫平对色彩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她的作品中,表达空间的观念时依靠的是色彩而不是光与影。体现光线的感觉可以通过色彩的对比和排列来实现,而不仅仅是描绘物体。透过这些绘画技巧的因素,画面最后呈现出来的是由于视觉的碰撞而带来心灵的愉悦。
例如作品《紫色》,色彩浓艳、桃红柳绿、对比鲜明。画面中怒放的花朵与娇嫩的绿叶相互交织,迅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紫红色,为整幅画作的主调,加以绿色、黄色和淡紫色的点缀,构成了红与绿的交响诗画,显得生机勃勃。身着素色衣物的少女在画面中央偏左的位置、将整块绚丽的紫红分割开来,避免了过分重复单调带来的视觉的疲惫感,同时也造就了一种画面的节奏感和旋律性。
2、生命的痕迹――笔触。在闫平的画作面前,你不得不惊叹于那种厚重的笔触。颜料在画面上的扭曲、翻转、有时甚至是直接挤到画布上。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闫平的画是用颜料“堆出来”的。画布上异常突出的是物质性的沟壑、刀痕它们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物化形式。厚重、甚至有一些凌乱,颜色在画布上自由地翻腾、扭转、堆积、交叠形成了粗厚的肌理效果,交织成了生命的痕迹。例如:《画室一角》粉红的花、朵盛开着、足如此的热情和美好。让人联想到生活的甜蜜。面室里那个女孩的眼神,却有一种如梦如幻的恍惚。
3、画面的美感――构***。形与色构成了画面,对形与色的不同要求和表现呈现出不同的画面风格。注意它们之间的对比变化可以得到无穷的乐趣,不愿拘泥于细节的表现方式,更多时候是考虑形与色在画面上的布局构成的美感。在闫平的画中,灵动的线就是画面的表情,它如游丝般飘动,时而轻描淡写如暖风吹过,时而浓墨重彩惊心触目。交织于画面的线条和色彩细细地讲述了生活中有很多让人感动的瞬间,她都用绘画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闫平的绘画尽量避开那些令人紧张和压抑的题材,更愿意作品对人的心灵能够起到抚慰的作用。关注一切可以与***像联系的生活局部,寻找感性的、可以不断扩展的题材,追求画面简约的效果。
4、独特的女性视觉――四系列。
(1).花卉系列。闫平和所有的女性画家一样,对花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和记忆。不过,她不是通过花来表达女性主义,而是将花“精神化”,并通过自己的经验、感情去寻找独特的表达角度和形式。“闫平不仅创作了大量***的静物花卉,描绘了百合花、大非洲菊、芍药等。闫平认为画花是心灵的需要,让花放肆的开,让心绪在那一瞬间绽放。中国人其实是很含蓄的,许多感情和心绪无法从口头上表达出来,可以通过画花让自己的心情随着笔触释放出来。闫平认为画花也是自己生活的节奏。生活中也需要一些浪漫的气息,才会更富于情趣。通过闫平画中盛开的花我们看到了丰富的色彩,感受到了一种别样放松的美丽”。
(2).母与子系列。闫平的《母与子》系列作品,通过平易近人地描述,描绘了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平凡生活,她描绘了人的情感,表达了人间最普遍、最深厚、最单纯的爱。一个画家所表现的题材必须先打动自己,才有可能打动别人。因此,闫平以她最熟悉而且为之动情的感受进行创作,在平凡的生活主题中咀嚼人生。她认为这样既可以使其在情感方面表达自如,又可以使她省心省时。“并会让她腾出手来更加注意画面中的色彩和笔触等技巧问题。因此,多年来她不厌其烦地画着《母与子》系列。母与子这个主题的表现,使闫平本人和观众都置身于一个温馨细腻的内心世界。所以闫平获得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贴近内心的题材的选取”。而肯定而坚决的笔触,正如母爱的深重和决绝,闫平认为只有采取表现主义的方式才能将内心激情更充分地表现出来。在形式技巧上方面,闫平除了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研究之外,又同时具有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修养,使闫平的作品又多了一份写意性。
(3).戏班子系列。小戏班子中的人物,闫平创作的“戏班子”系列,表现的是社会地位卑微的传统地方戏或杂技演员班子,描绘了他们特有的行为生活习惯和精神世界。与画《母与子》系列一样,画《戏班子》系列也是缘于闫平本人的切身体验,这些戏曲情景缘自于她早期的乡土经验,其中她对戏曲的记忆犹为深刻。演员的两种生活――舞台生活和日常生活并没有严格的界线,着戏装的演员的日常生活同样充满了表演性,同样是在认真地演戏。戏剧的戏文,戏剧的情节,总能给听者带来不同的遐思。这就是闫平的绘画的出发点。不仅因为懂戏文喜欢看戏,更多地是被唱戏人感动。总之,她所选择的题材都是客观的,是最能体现她自己生活状态的题材,这样的表现也就显得更加真实。
(4).风景写生系列。闫平对大自然的描绘,并不是一畏的照抄自然,而是用灵动的画笔、绚丽的色彩,将大自然的感受融入到激情奔放的笔触中。他对绘画的那种激情令人感动。色彩以其明晰的色相和丰富的色调,传达思想情感。色调如音调、旋律由主音调式的中心音和它周围的音形成对比和谐关系,而色调是由主导色与它周围的色形成对比统一的和谐结构关系。色调的冷缓明暗变化对于丰富形象、传达情感、提炼意境均有着重要作用。可以说闫平绘画多变的色调也如音乐节奏与和声形成的旋律一样富有诗情画意。
三、结语
作为一个女性,闫平的作品中四处散发着生命元素烂漫而迷幻的气息;身为一个艺术家,她又用适度的理性控制着画面语言的舒张。“灵性的‘书写’”、“中国格调”、“意象性色彩”是批评家们对其作品的映像。闫平从不讳言向博纳尔、维亚尔、德尼、凡・高等前辈大师和中西方的艺术传统中借鉴,并义无反顾地融入了自己的艺术实践,立志将这一纯粹的油画之美继承和延续。许多人把闫平看成是中国的卡萨特,理由是她们都在画同一个题材。闫平是我非常欣赏的一位画家,我喜欢她的画,更喜欢她的个性。
【参考文献】
[1]闫平.等你花儿开:二零零六[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王克举,闫平著.色彩印象语言/油画语言研究[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3]闫平绘.名家名品・闫平[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