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知生,焉知死”浅析孔子的生死观

摘 要:生死是人生命中不可逃避的重大问题,认识生死是我们的生命课题。儒家是我国古代的主流学派,其对生死的态度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而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者,他的生死观就更有研究的价值,通过对“未知生,焉知死”释义的探讨,对孔子在《论语》中体现的生死观做粗略的分析,以期对生死做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论语;孔子;生死观

中***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050-02

关于生死,一直是与人类最直接相关的问题,因为没有人能逃避不去面对。因此,从人类诞生至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就没有停止。从出生开始,就一步步向死走去,是无法被人类所超越的自然规律。人类对死亡的意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已经无法获知具体的时代,但这不并不影响各时代的人去探索“生”与“死”。儒家是我国古代的主流学派,其对生死的态度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而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者,他的生死观就更有研究的价值,他提出了“未知生,焉知死”的观点,这是他对生死问题的正面直接回答,他所要表达的是“生”与“死”是同一过程,“死”是知的,但“生”是可以探索的,尽管依旧充满着迷茫,至少了可探知的对象,通过对“生”的知晓,从而对“死”做出应有态度。

一般的说法是孔子重视生而避谈死,确实,在《论语》中,孔子关于“死”的言论极少。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以下语句:

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务民之义, 敬鬼神而远之, 可谓知矣。(《雍也篇》)

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篇》)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先进篇》)

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 颜渊》)

子夏曰:商闻之矣: 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 颜渊》)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孔子甚少谈论生死,却对季路的提问几乎是直接的给予了回答。对于“未知生,焉知死”,朱熹说:“问事鬼神,盖求所以奉祭祀之意。而死者人之所必有,不可不知,皆切问也。然非诚敬足以事人,则必不能事神;非原始而知所以生,则必不能反终而知所以死。盖幽冥始终,初无二理,但学之有序,不可躐等,故夫子告之如此。”[1]123他认为知晓生死是有先后顺序的,即要先知道生,才有肯能知道死。朱熹又引用程子话:“昼夜者,死生之道也。知生之道,则知死之道;尽事人之道,则尽事鬼之道。死生人鬼,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或言夫子不告子路,不知此乃所以深告之也。”[1]123他指出死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知道了生的道理,就懂得了死的道理。马融注:“死事难明,语之无益,故不答。”[2]认为由于死之事超越人类的认识, 所以孔子不说。但是孔子不是回避生死,也没有让人不去祭祀鬼神,要表达的意思是:如果生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又何谈死之事;连人都不能侍奉好,何况是鬼神呢。重点是在指出生死有先后之序。《论语正义》中有:“人有所当死,有所不当死,死非季路所难,莫难乎其知之明,处之当,然而死非可预期之事,故为反其所自生。”[2]认为死是不能预料的事情,所以将生“知之明,处之当”才是要紧的。

孔子为什么避谈死呢?《孔子家语》致思篇有:“子贡问于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子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赐不欲知死者有知与无知,非今之急,后自知之。’”[3]如果说人死了之后,还有意识的话。那么孝子们就会忙着去考虑死后的问题,甚至会忽略了活着的人;而如果说人死了之后,就没有意识的话,那么不孝的人甚至不会去安葬自己的父母了。有没有知,不是当今之急,以后你自己自然会知道的。对于死之事,谈与不谈,都有弊端,不能随便言之。况且“死生有命”,一切都是天命。孔子有言“五十而知天命”,要知生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像孔子这样的大儒到五十才知天命,更不须说作为普通老百姓了,可能至死的那一刻都不知道死,因为他们连生都没能明白。有的事情是不能向每个人都说清楚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就是这个意思。此外,可能还有一层意思,死是超越于我们的生活之上的,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没有达到的一定的层次和境界,是谈不了这种问题的,当初孔子没有遇到这样一个人,所以也就只能从重视生的角度来回答弟子的提问。朱熹说:“人受天地所赋许多道理,自然完具无欠缺。须尽得这道理无欠缺,到那死时,乃是生理已尽,安于死而无愧。”①人只要能把生的道理了解透彻,那么面对死亡也就能无所畏惧,心安理得。

孔子其实也谈死。“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颜渊》)“朝问道,夕死可矣。”(《里仁》)他不怕死,活着只要能求的到“道”,那么死又何足惧,因为死也是道的一项内容。《述而》中有一段对话:“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子曰:‘丘之祷久矣。’”孔子对于子路的行为不认同,在他的意识里生死是应该顺应天意的,坦然的面对。孔子为了求仁,认为该献出生命的时候,就要当机立断的献出。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但是孔子说的死是有灵活性的,并不作无谓的牺牲。孔子说: “暴虎冯河, 死而无悔者, 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者也。” (《述而》)赤手搏虎,徒步涉水,都不后悔的人,孔子是持反对态度的。也就是说不赞成无谓的死亡,这种做法不仅不符合仁的要求,也是没有任何意义飞。与此同时,孔子是重视生的,他说:“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意思是:马厩被焚,孔子退朝问:伤人了吗?不问马。在孔子的观念里,生要求道求仁,死要死得其所,当死则死。

虽然孔子对死之事不明言,但他对死亡仪式却很慎重。对鬼神举行祭祀活动是礼制的要求,孔子在主张事人的同时,还要求事鬼神。但祭祀鬼神须“敬鬼神而远之”,一切都需按礼的要求来做,“死,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为***》),不要过于沉湎于鬼神之事,以免使人迷信,而耽误生产。此外,在孔子看来,对祭祀鬼神应当以诚敬为主导:“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八佾》)《论语集注》引程子的说法:“祭,祭祖先也。祭神,祭外神也。祭先主于孝,祭神主于敬。”[1]64朱熹说:“此谓门人记孔子祭祀之诚意。言己当祭之时,或有故不得与,而使他人摄之,则不得致其如在之诚。故虽已祭,而此心缺然,如未尝祭也。”[1]64

孔子的生死观重生轻死,要积极努力的生,要尽力明白何为生,如果明白了何为生,那么死之事自然也就明白了。但是当死之时,要不惜生命,不要“以身害仁”。对待鬼神之事,要诚敬,同时要守住度,不要陷入迷信的地步。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朱熹.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王德明.孔子家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柴田笃(日).“未知生,焉知死”再考―― 以《论语》之生死观为中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1).

[6]苏俊霞.孔孟的生死观浅论[J].齐鲁学刊,2008,(4).

[7]刘明.先秦儒家生死观探析[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

[8]胡玉冰孔子的生死观和鬼神观[J].宁夏大学学报,1994(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从“未知生,焉知死”浅析孔子的生死观

学习

铜锤花脸孟广禄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铜锤花脸孟广禄,内容包括铜锤花脸十大唱段孟广禄,孟广禄是铜锤花脸吗。近20年来,在我国京剧舞台升起了一颗耀眼的花脸之星,他名扬大江南北,享誉世界各地爱好戏曲的华人圈中。这花脸之星便是“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天津市

学习

成为真正大写的“人”作文600字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成为真正大写的“人”作文600字,内容包括成为真正的人600字作文,做个大写的人作文600字。成为真正大写的“人”岁月无痕,人生有涯。千百年来,多少人苦苦思索:一撇一捺,简简单单的“人”字,蕴含了怎样的深意?怎样的人生才能让生命

学习

论安托瓦内特身份的迷失与重建

阅读(26)

[摘要]简·里斯的获奖作品《藻海无边》被认为是经典名著《简·爱》的姐妹篇。作者在对原著进行解构的同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刻画并塑造了“疯女人”——伯莎·梅森(原名安托瓦内特)的形象,并将故事的主要背景设置在20世纪英属殖民地的西

学习

小学生中的小团体及其引导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生中的小团体及其引导,内容包括小学生小团体现象,学校年级组出现小团体如何解决。小学生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会逐步发现在兴趣、活动方式、态度等方面相互接近和相容的对象,形成同伴关系,同伴之间的稳定性和有效性逐渐提

学习

郑逸梅妙文手迹

阅读(21)

笔者曾于沪上冷摊收得我国著名的补白大王郑逸梅先生手札4页,均为1974年由郑先生手书并赠与好友的。其中两页是《纸帐铜瓶室记》,另外两页则是《东风时雨之楼记》。这两篇都是郑先生的名篇,又是他亲笔所书,因而十分珍贵。郑逸梅1895年10月19

学习

建设单位工程质量管理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建设单位工程质量管理,内容包括建设单位工程质量管理,施工单位工程质量管理办法全文。摘要:工程质量是工程项目投资效益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质量控制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应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始终。作为工程建设单位,应

学习

比较两种不同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方式

阅读(29)

【摘要】:随着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逐渐的扩大,同时给城市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交通拥堵的问题日益严重,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矛盾,越来越多的城市逐渐修建地铁和轻轨,进而带动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蓬勃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城市

学习

坚持自我,成就自我

阅读(28)

你有你的梦想,我有我的志向;你有你的规则,我有我的选择;你有你的态度,我有我的自信。每个人生来不同,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不必迎合别人,也不必为谁而改变,因为你就是你,是不一样的烟火。乌鸦的声音虽难听,但那是属于它的声音,是它特有的标志。它不必

学习

粗糙集与模糊集理论的概述

阅读(32)

【摘要】粗糙集理论是用来刻画不完整和不分明的数据理论的工具,模糊集理论也是用来处理不确定性的集合理论.由于它们都是用来处理这些模糊的和不清晰的问题的集合理论.同时他们又存在着各自的优缺点。【关键词】粗糙集信息系统模糊集1.粗

学习

拉钩上吊 第6期

阅读(21)

妙解一次语文课上,教授向同学们解释“惊慌失措”、“不知所云”、“如释重负”、“一如既往”四个成语。恰巧,某学生正在呼呼大睡。教授一拍桌子,该生顿时坐起来,拿起书便看,教授说:“这便是惊慌失措。”接着,教授让他回答问题,他站起来支吾了半

学习

论罪刑相适应原则的适用规则

阅读(30)

[摘要]罪刑相适应原则是当代各国刑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量刑活动是刑事审判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现司法公正、构建法制社会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

学习

对实用主义真理观的评析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对实用主义真理观的评析,内容包括对实用主义真理观的理解,评述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摘要】:实用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下半叶的美国,在当时掀起了一股实用主义的风潮,至今影响着西方及世界。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是实用主义的主要理论

学习

当前电影\电影批评“乱象”及其它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当前电影\电影批评“乱象”及其它,内容包括面对电影我们应该反思和批判,对当下电影的批判。到2011年末,中国国内的银幕总数已经达到9200块,票房收入在2010年历史性的突破100亿元后继续高歌猛进,达到了131.15亿元。从整体上看,2

学习

技校实训教学“手指口述”教学法探讨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技校实训教学“手指口述”教学法探讨,内容包括技校教学基本功的案例,技校常规教学如何做。对现今技校实训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索解决实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等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学习

浅论庄子哲学的生死观

阅读(29)

庄子认为生与死只是物理的过程,对生死持有一种达观豁然的态度,追求顺应天命,自由逍遥,把生死问题提高到一种很高的哲学境界。这种达观态度对现代人有很有益的启示作用。关键词:庄子;生死观;达观;逍遥;现代人;启示一、庄子的生死观《列御寇》篇记庄

学习

探讨孔子法理学思想

阅读(30)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儒家法律思想为主导,而儒家法律文化又以孔子思想为主导。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孔子的法律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有利于今天的法制建设。本文仅从孔子的礼治论、德治论、人治

学习

师者孔子的智慧

阅读(29)

《礼记・中庸》道:“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说的是君子所奉行的道,就像行远路要从近处(脚下)开始,就像登高要从低处(山脚)开始。师者孔子的智慧也是一样的。它发端于生活的细微平淡之处,却能够达到伟大的境界,并且贯穿在他立身

学习

孔子之子伯鱼问题考证

阅读(39)

孔子之子孔鲤,字伯鱼。作为圣人孔子唯一的儿子,伯鱼在孔氏家族和历史文献中一直鲜少被提及,但其子子思则以思孟学派的祖师爷而闻名。这个不符合常理的现象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本文根据相关文献提出易子而教、孔子夫妻关系不睦和父亲孔子成

学习

模范教师孔子

阅读(32)

作为教师,孔子热爱教学。除了中途当了几年官,被阴谋家离间下台,他将毕生精力奉献于教育事业。不投资,不炒房,安贫乐道,心无旁骛。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典型的“舍小家,顾大家”。孔子向往荣华富贵,但反对以不义手段得之。

学习

论师德――孔子教我为人师

阅读(33)

编者按: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和谐的教师团队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团队建设中所产生的向心力、凝聚力更是学校发展的源动力,因而能否构建一个和谐的团队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的命运。一个团队是否和谐,关键是看他的个体目标和学校目标是

学习

iTunes未知错误3194 解决方法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iTunes未知错误3194 解决方法,内容包括itunes刷机错误代码3194怎么解决,ipad未知错误3194怎么解决。有问题,找,遇到问题请直接发送到电子邮箱,我们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在杂志上为您解答。

学习

孔子与老子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孔子与老子,内容包括孔子与老子全集,孔子与老子论道全文。孔子显然是实有其人,至于老子,则没有绝对确凿的证据证实此人曾经存在。而在迄今为止的两干多年中,这两位长袖善舞且互为周旋,这一周旋仍界定着中国人之人格,及中国社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