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孔子热爱教学。除了中途当了几年官,被阴谋家离间下台,他将毕生精力奉献于教育事业。不投资,不炒房,安贫乐道,心无旁骛。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典型的“舍小家,顾大家”。孔子向往荣华富贵,但反对以不义手段得之。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教学的一大特色是随意。他没有教科书,没有统编教材,不设必修课,不发文凭,不评三好。无组织,但有纪律,学生规规矩矩。他主要通过和学生聊天,完成教学任务,类似今天的小班教学。因为小班,他知道每个学生的底细,知道他们的性格和理想。他会问:同学,你的理想是什么?从而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对于学生,他不挑剔,没有入学考试——据说有面试,有教无类,好生差生一个样,不搞区别对待。好学生他当然喜欢,比如颜回。脾气坏的也喜欢,比如子路。他的学生宰予,说话不算话,大白天睡觉,气得孔子大骂“朽木不可雕也”,但他没有开除宰予,宰予后来成了孔门十哲之一。
他不体罚学生,也不“叫家长来”,不罚学生“抄N遍课文”,更不用恶毒的语言骂人。他是怎样维护课堂秩序和教学秩序的?我想,一是因为他爱学生,将他们当人,不将自己当老板;其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不是说一套,做一套,让人瞧不起。这就是孔子的能耐。一般人说得到,做不到。
在孔子的时代,国家不管民间教学。没有教学和科研考核,没有高考指标考核,没有既定的人才标准让他完成,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教书育人。没有国家英明领导,没有校长热情鼓舞,孔子为什么那么卖力气?我猜,其一是事业心,为理想而奋斗。其二是,孔子要靠教学质量谋生存,一心一意谋发展。学生教不好,没有生源和学费——据说是腊肉干,他吃什么,喝什么?国外私立大学办得好,也是这个道理。
孔子教育的另一特色是“不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将自己当成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圣人”是他死后别人封的。不像现在,人还没死,就妄称大师。《论语》一书主要讨论***治学、伦理学和法理学,与今天的法学相通。他要培养治国的栋梁。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种田,孔子说“吾不如老农”。又请教种菜,他说“吾不如老圃”。事后孔子很不高兴地说,樊迟是个小人。“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他要培养经国的栋梁,而不是种田的能手。国家治理好了,面包会有的,黄油也会有的。
因为不装,孔子能和学生打成一片。他的教学不是单向式的,老师灌学生听,好像自己是《真理报》。他相信教学相长,师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师生不仅共同学习,而且共同参与社会实践,周游列国,风风火火闯九州。
孔子的课堂无所不在。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在师生游泳的归途,在君王议***的庙堂。在这一群人里,孔子是老师,但更像带头大哥。他领头在前,学生相伴在后。师徒在仁途上风尘仆仆,在春风里手舞足蹈——“咏而归”。孔门虽然没有物理上的学院,但他们有共同的精神家园。他们是一群理想主义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摘自《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