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认为,有效的基于个体自由竞争基础上的市场机制,必须有一定的道德秩序予以支持。诚信就是市场经济赖以建立的重要道德基础,只有拥有了稳定可靠的信用关系,市场才能正常运转,经济活动才能顺利进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推崇“童叟无欺”的商业信用传统,当前我国正处在市场化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在全社会弘扬诚信美德,大力培育诚实守信的商务环境。审视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诚信缺失的现象,将有助于我们对症下药,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在当代中国社会,商务诚信缺失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
1、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首先是假冒伪劣商品的范围、种类进一步拓展,危害也进一步增大。根据一些媒体的报道,近年来不仅烟酒、食品、美容化妆品等产品存在假冒伪劣,而且医院治病救人的药品、血浆也出现了假冒伪劣,严重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其次是假冒伪劣有了新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就是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屡禁不绝。如在文化领域,人们购买的书刊音像制品当中,盗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假冒伪劣的泛滥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商务诚信形象,既给企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也伤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2、企业、商家的恶意欺诈行为。一是企业或商家对消费者的欺诈行为。一方面是有些企业或商家凭借掌握的资源和信息优势在消费活动中对消费者进行质量欺诈和价格欺诈,许下的服务承诺不兑现或者兑现不到位,消费者遭到了蒙骗。另一方面就是虚假广告泛滥,虚假广告的虚假信息对消费者产生误导,导致老百姓对市场上纷繁复杂的信息难辨真假,产生不信任情绪,既破坏了广告的正常功能,也降低了老百姓的消费信心。二是企业或商家之间的欺诈行为。比如以次充好、偷工减料、恶意拖欠货款、逃废债务以及一些企业或商家不履行签定的合同,甚至利用合同条款进行欺诈等。这些失信行为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增加了市场交易成本,使市场的自我调节失效,降低了经济增长绩效。三是企业或商家对员工的欺诈。2007年5月9日,广东顺德一工厂爆出利用假钞发工资的丑闻,全厂近20名工人领到假钞,其中一名工人的1500元工资竟然全是假钞。给工人发假钞虽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个案,但许多企业克扣、拖欠工人工资却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企业或商家对员工的欺诈行为破坏了市场雇佣关系,将极大地损害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使正常的生产活动陷于停滞。
3、金融失信危及金融安全。在信贷市场上,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多,破坏了企业信贷环境。信贷是信用的基本方式,信贷的循环状况也是衡量社会信用的一个尺度。据一些资料披露,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中有相当部分属于不良资产(呆账、坏账、逾期贷款),这严重损害了银行的声誉,降低了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增加了金融风险,影响了社会的扩大再生产。在证券市场上,存在着信息造假的现象。如企业虚报利润,编造虚假利好消息,隐瞒重大事故信息,致使股票市场泡沫膨胀,扭曲了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既损害了普通股民的利益,也给宏观经济运行造成不利影响。在网上金融领域,诚信的缺失使新兴的金融工具不能迅速普及,市场交易效率降低。根据一项调查,全球32%的网民每周至少使用网上银行两到三次,而中国的网民仅有1/5最少每周两到三次使用网上银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百姓对网上金融还缺乏足够的信心,根源就在于网上金融市场诚信制度环境的缺失。
总之,诚信的缺失已成为我国经济正常运行的障碍,也严重影响到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据统计,在国际贸易中我国现汇交易达到80%,信用交易方式仅占20%左右。落后的结算方式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使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减弱。因此,当前我们务须重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诚信伦理规范,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进提供良好的道德支持环境。
增强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信用舆论环境。诚信是立身之本,立业之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市场活动的基本条件就是要有信用,信用是一种竞争力,发达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市场主体具备高度的诚信意识。经过多年的“诚信江苏”建设,江苏的诚信度已经大大提高。2000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结论显示,江苏在诚信方面的评价位于上海、北京之后列全国第三位。虽然诚信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对于正在谋求“两个率先”的江苏来说,诚信缺失的问题仍然存在,信用体系建设也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日益成为阻碍经济市场化进程的“瓶颈”。为此,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加强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从自律角度加强对群众的诚信意识培养,提高市场主体的道德水准;另一方面,加大社会舆论的宣传和监督力度,既要注意多树立诚实守信的先进典型,也要敢于揭露和谴责欺诈不守信的行为,对失信者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让诚实守信成为市场经济的通行证。
健全交易行为的信息传送机制,增加交易行为的透明度,减少信息的非对称性。市场经济也是交易经济,要完成交易就必然要求市场主体有充分的信心预期对方能履行承诺。信心来自哪里?来自于知己知彼,能充分了解彼此的意***。处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的交易双方,必然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打探对方的虚实,这就使交易的过程复杂化,效率降低,成本也大大增加。为了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加交易行为的透明度,必须从健全交易行为的信息传送机制入手,尽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完善相关的企业征信评估制度,通过共享企业信用信息,让市场交易始终在阳光下进行,提高交易的效率和安全性。目前,江苏的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全省有10个市成立了以市***府领导挂帅的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综合运用行***、法律和商业手段,逐步收集、处理分散在工商、税务、银行等不同部门的企业经营行为和信用记录,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全社会的征信数据库,构建了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江苏、浙江、上海三地还共同签署了“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信用体系合作备忘录”,正在合力构筑覆盖长三角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长三角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谋求共赢互惠,这进一步把江苏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发挥***府立法的作用来维护商务诚信。所谓市场失灵,是经济学上的概念,意思是说市场机制在不少场合下会导致资源不适当配置,即导致无效率的一种状况。古典经济学把市场称为“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发调节市场的各种经济关系,然而在经济运行的实践中,由于市场存在“作用上的界限”,许多事情市场并不能办到。在诚信的问题上同样如此,市场能够通过企业之间的竞争机制,以淘汰失信者的方式,实现对商务诚信的自发调节。然而,如果在某个新兴行业中,当某个市场主体因为不守信用而获得了更大的利益,并且因为没有竞争对手而侥幸逃脱了市场的制裁时,其他的市场主体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也会放弃守信的原则。这样的结果是,所有该行业的人都变得不守信了。这有点类似经济学上“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失信者最终占据了守信者的市场空间。面对这样的市场失灵,***府必须挺身而出,用法律法规等强制性手段来约束市场行为,比如通过建立严格的市场主体失信惩罚机制,增加失信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企业的经营者一旦有了不良信用记录,让他们在一定时间不能再取得工商登记、银行贷款服务等。让失信者付出较大的成本和代价,有助于恢复正常的市场秩序,重新确立诚信的主体原则。总之,法制不健全,信用建设就是空中楼阁。西方发达国家用了100年的时间建立起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信用立法已相当完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时间不长,信用立法相对滞后,导致在实践中失信行为还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商务诚信,促进市场经济改革的健康推进,***府部门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健全相关的信用立法,用法律制度来引导市场行为,弘扬诚信美德。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商务诚信缺失的表现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