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一: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
例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猬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
材料二 就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实际效果,朱熹指出:“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1)材料一反映出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危机?
(2)“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一切收了”具体指的是什么?
(3)为什么会导致“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的局面?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问题及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后果。回答第(1)问,同学们应该仔细阅读材料,结合关键词“西戎”“岁币”“徭役日繁”“官吏猬滥”“叛而为寇”等,把握材料的大意,然后从***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概括。第(2)问主要是考查同学们的识记能力。第(3)问同学们要结合采取的措施带来的消极影响去分析判断。
答案 (1)财***困难;官吏冗滥;农民负担沉重,反抗不断;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2)“兵也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权的措施;“财也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财权的措施,设盐铁、度支、户部三司负责财***;“赏罚刑***,一切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行***权、司法权等措施。
(3)北宋过分集权,造成***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开支浩大;***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困难,由此导致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
二、背景二:庆历新***
例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初期,“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澶渊之盟后一直相安无事的契丹也于1042年遣使求关南之地,并且“聚兵幽燕,声言南下”。最终宋仁宗遣富弼为使,“岁增银、绢各十万两、匹”才得以解决。……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责成范仲淹、富弼等在***治上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精贡举、减徭役等十项改革主张。
材料二 范仲淹选派了一批精明干练的按察使去各路检查官吏善恶。他坐镇中央,每当得到按察使的报告,就翻开各路官员的花名册把不称职者的名字勾掉。在范仲淹的严格考核下,一大批尸位素餐的寄生虫被除了名。……随着改革的推行,封建腐朽势力诬蔑范仲淹、富弼等结交朋***,并串通宦官不断在宋仁宗面前散布范仲淹私树***羽的谗言。到庆历五年初,宋仁宗终于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解除了范仲淹参知***事的职务,将他贬至邓州(今河南邓县),富弼等革新派人士都相继被逐出朝廷。
(1)根据材料一、二,扼要评析范仲淹的改革措施。
(2)材料一、二表明宋仁宗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解析 本题第(1)问要求评价范仲淹的改革措施,同学们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分析。我们知道范仲淹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整顿吏治。材料一中“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破格提拔有大功劳和有***绩的,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精贡举”,即严密贡举制度,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这些措施都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材料二讲到“封建腐朽势力诬蔑……并串通宦官不断在宋仁宗面前散布范仲淹私树***羽的谗言”,我们也应看到范仲淹改革的措施后来遭到腐朽势力的反对和破坏。第(2)问考查宋仁宗态度的变化,材料中表达得比较明确。至于发生变化的原因,同学们也不难分析出因为范仲淹改革的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所以宋仁宗动摇了。
答案 (1)有利于提拔一批人才,提高官府的办事效能,也有利于改善财***状况;但其目的是要裁汰不称职的官员,必然招致腐朽势力的强烈反对。
(2)初期励精***治,这是因为面对内外交困局面,想通过改革解决财***危机和***事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最终完全退缩,这是因为改革以整顿吏治为中心,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宋仁宗迫于他们的压力废止了改革。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例析王安石变法的两大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