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医家王执中,字叔权,东嘉(今浙江省瑞安县)人。生卒年月不明,著有《既效方》(已佚)与《针灸资生经》(以下简称《资生经》)。《资生经》是一部临床针灸名著,书中记载了大量针灸医案。其中一部分是对古代针灸医家治验的总结,而更多的则是王执中本人进行针灸医疗实践的真实记录。通过对这些针灸医案的整理、分析,可以从中看到王氏诊治疾病过程中的一些特点,从而为今天的针灸***提供一些启示。
1依病势轻重,选择单穴方和多穴方
凡病势较轻,病情较为单纯的疾病,多选用单穴方***。而对于癫痫、中风、伤寒神昏等难证重证,则往往处以多穴方,甚至以部位为治,不限于一定之穴。王氏《资生经》中涉及的医案,大多属于前者,即以单穴***轻浅病症之例。这里仅举两案,说明其诊治重大病证的特点。“范子默自壬午五月间口眼斜。灸听会等三穴即正。右手足麻无力。灸百会发际等七穴得愈。”(《资生经·卷四》)按《资生经·卷四·中风》记载,“听会等三穴”当指听会、颊车、地仓;百会发际等七穴当指百会、曲鬓、肩髃、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从穴方来看,对于中风证,出现口眼斜和半身不遂的表现,王氏强调***头部与四肢部腧穴,通过对全身诸穴的艾灸,以“泄风气”。“治气虚阳脱。体冷无脉。气息欲绝。不省人事。及伤寒阴厥。百药不效。葱熨法。葱以索缠如盏许大。切去根及叶。惟存白长二寸许。如大饼餤。先以火胁一面令通热。艾勿令灼人。及以热处搭病人脐连脐下。其上以熨斗满贮火熨之。令葱饼中热气熨入肌肉中。须预作三四饼。一饼坏不可熨。又易一饼。良久,病患当渐醒。手足温。有汗则瘥。更服四逆汤辈温其内。万万无忧。予伯兄病伤寒。冥冥不知人八日。四体坚冷如石。药不复可入。用此遂瘥。”(《资生经·卷六》)对于阳气衰弱,阴寒大盛的伤寒阴厥重证,王氏以葱熨法,急温其脐腹部,以求迅速散去体内寒邪,回阳救逆。在患者口噤不开的情况下,此法更显示了其外治法的优势。
2按病位不同,选择相应的经脉腧穴
王氏在疾病辨治的过程中,灵活的运用脏腑辨证与经脉辨证法,同时参考其他辨证方法,以求对疾病的病位作出准确的判断。王氏对病位的辨识主要体现了三个特点:强调对脑病、膏肓病的辨识,以及注重按诊法的应用,现分述如下。
2.1强调对“脑”病的辨识王氏医案中,共有13例病案最终将病位归结于“脑”。根据病症表现的不同,又将脑病区分为三类,包括脑局部病症(包括脑冷脑痛、头风等),精神情志病(包括癫狂、痫证、忧郁、怔忡等)和脑窍病(鼻衄)。并依据这三种不同的病症表现,给予不同的腧穴处方。以下分别以三则医案为例加以说明:“予少刻苦。年逾壮则脑冷。或饮酒过多。则脑疼如破。后因灸此穴。非特脑不复冷。他日酒醉。脑亦不疼矣。凡脑冷者宜灸之。”(《资生经·卷一》)本案所云“此穴”即指囟会穴。根据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头脑冷痛,王氏判断其病位在于头脑局部,故选用头部的囟会穴***。《资生经》中凡涉及脑冷痛、头风的病例,多选此穴为治。“执中母氏久病。忽泣涕不可禁。知是心病也。灸百会而愈。”(《资生经·卷四》)此例所谓心病,实指情志病而言。在《资生经》第四卷中,王氏辑录了大量源自《铜人腧穴针灸***经》、《太平圣惠方》和《千金要方》等医籍中***精神情志疾病的腧穴方,但在所录王氏本人的针灸医案中,凡***此类病患,则大多选用百会,或以百会为主穴进行***。说明王氏在个人的医疗实践中,非常重视百会穴对精神情志类疾病的***作用。“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灵枢·海论》)百会穴正值脑之上输所处,为***脑病的重要腧穴。“执中母氏忽患鼻衄。急取药服。凡平昔与人服有效者皆不效。因阅集效方。(本出千金。)云口鼻出血不止。名脑衄。灸上星五十壮。尚疑头上不宜多灸。只灸七壮而止。次日复作。再灸十四壮而愈。”由鼻衄的别名“脑衄”来看,古人认为鼻衄一症,实由脑病所致。王氏***鼻衄、鼻流脓血者,亦多选头部督脉穴囟会与上星为治。
2.2强调对“膏肓”病的辨识“膏肓”出自《左传》,原指心尖下的重要部位。古人认为此处针药之力皆不能到达,因而多成不治之症。王氏医案中,共有4例病案将病位归于“膏肓”。涉及病种主要包括背痛、喘证和局部汗出等。以下举例说明:“有贵人久患喘。夜卧不得而起行。夏月亦衣夹背心。予知是膏肓病也。令灸膏肓而愈。”(《资生经·卷四》)从喘证日久,夜不得卧及畏寒的临床表现,可知此例当属胸阳不振。由于其阳气亏虚日久,病情较重,故王氏认为,此例病位在膏肓。“背疼乃作劳所致。技艺之人。与士女刻苦者。多有此患。(士之书学。女之针指。皆刻苦而成背疼矣。)色劳者亦患之。晋之景公是也。惟膏肓为要穴。予尝于膏肓之侧。去脊骨四寸半。隐隐微疼。按之则疼甚。谩以小艾灸三壮。即不疼。”(《资生经·卷五》)凡劳苦所作之背痛,多属长期筋肉劳损所致。膏肓穴正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三寸处。此例医案中,选用膏肓穴旁一寸半处压痛点为治,亦取得显著疗效。
2.3强调按诊法在辨治过程中的应用《资生经》一书中非常强调按诊法在辨治选穴中的应用,甚至在卷二中辑录有“针灸受病处”专篇加以说明,惜已亡佚。全书共5则医案中明确提到了按诊法对于针灸辨治的价值。以下举两例说明。
“有老妪大肠中常若里急后重。甚苦之。自言人必无老新妇,此奇疾也。为按其大肠俞疼甚。令归灸之而愈。”(《资生经·卷三》)“舍弟登山。为雨所搏。一夕气闷几不救。见昆季必泣。有欲别之意。予疑其心悲。为刺百会不效。按其肺俞。云其疼如锥刺。以火针微刺之即愈。因此与人治哮喘。只谬肺俞。不谬他穴。惟按肺俞不疼酸者。然后点其它穴云。”(《资生经·卷四》)
以上两则案例中,对病变脏腑的辨识,皆有赖于按诊法的应用。第二则医案中,王氏更加明确的指出,在肺俞穴局部压痛的有无,是辨治哮喘病的关键。有则灸此,无则他求。
3按病性虚实,选择不同的刺灸方法
在针灸疗法中,对病性虚实寒热的判断,往往决定着刺灸方法及针刺手法,对腧穴选择也有较大影响。王氏倡用灸法,43则医案中,有34例均是以灸法为治,大凡虚证寒证,多用此法。但对于明显的实证、热证,王氏仍主张以针刺法为宜。“予旧多病。常苦气短。医者教灸气海。气遂不促。自是每岁须一二次灸之。则以气怯故也。”(《资生经·卷一》)“久嗽最宜灸膏肓穴。其次则宜灸肺俞等穴。各随证治之。若暴嗽则不必灸也。有男子忽气出不绝声。病数日矣。以手按其膻中穴而应。微以冷针频频刺之而愈。”(《资生经·卷四》)
以上两例,皆病在“气”。但前者是由于气不足而形成的气短促,属虚证;而后者则为气壅闭而形成的咳嗽,属实证。二者的性质差异,直接决定了选穴与刺灸法上不同的***方案。前者灸气海以补其虚,后者则针刺膻中以泻其实。王氏在第二则医案前的一段论述,清晰的表达了王氏虚证宜灸,实证宜针的学术观点。
4小结
王氏针灸辨治总体上包括对病势、病性和病位三个方面的辨识。通过辨别病势轻重,决定***处方的大小;根据病性虚实,决定选用刺法或灸法;按照病位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经脉腧穴进行***。其中,对病位的辨识是整个针灸辨治的重点所在。王氏对病位的辨识,结合了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两种主要的方法,同时强调按诊法在明确病位与***选穴过程中的价值。
【摘要】通过对王氏针灸医案的整理分析,可以将王氏针灸辨治特点总结为对病势、病性和病位三个方面的辨识。其中,对病位的辨识结合了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两种主要的方法,同时强调按诊法在明确病位与***选穴过程中的价值。
【关键词】王执中医案辨治特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王执中医案其辨治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