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伟大的翻译家,张培基先生在翻译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先对张先生生平做了简要介绍,接着从其在习语方面翻译的出发,结合其译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进行分析,最后对张先生的习语翻译技巧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张培基;习语翻译;翻译技巧
1.张培基生平简介
张培基先生于1921年出生于福建,在上海接受了初中等教育。曾多次赴日本美国留学。回国后1951年到北京外文出版社从事四年编译工作,后有先后于中国人民外国语学校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执教,1991年退休。
他的译著和专著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被国内外***书馆收藏,其名字已经被列入《中国翻译家词典》,在当今中国翻译界有着重要的地位。几年来,他一直在为《中国翻译》杂志的“翻译自学之友・汉译英练习”专栏撰稿,这些译文自然流畅并且极具文采,充分体现了译者的翻译理念,实乃翻译作品的经典,令许多读者和翻译爱好者受益匪浅。这些译文后来被收进《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集结出版,不但为中国学者进一步研究翻译理论与技巧提供了丰富的实例文章,而且为外国学者研究中国五四以来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长期以来海内外一直有学者在研究他的作品。
2.关于习语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是文化信息特别集中的词组或句子。习语,包括了俗语和谚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具有简练、丰富、生动的表达特点,并且涵盖了地理、历史、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强烈的文化特色,是语言的精华。中英习语的主要区别不仅表现在词汇、语法和修辞方法这些语言表达方式上,还体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英习语源于不同的文化,表现出物质生活、历史、生活环境方面文化的相似和差异。作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对习语正确熟练的翻译是很有必要的。对习语的翻译,翻译理论家们已经作了大量的研究。为此,特意总结了张培基先生的习语翻译技巧,指导日后的习语翻译学习。
3.张培基习语翻译原则与技巧
3.1翻译原则
在翻译方面,张培基同意鲁迅的翻译观念,即一方面“力求其易解”,一方面“保存着原作的风姿”。所谓“力求其易解”,就是要求译文语言通顺易懂,符合目的语用词规范,与本民族习惯一致;所谓“保存着原作的风姿”,就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在翻译译文的内容同时要保持原文的形式风格特点,也就是鲁迅先生说的“异国情调”和“洋气”。他认为翻译就是翻译,假使它读起来不像翻译,而译者并以此而感到自豪――这都是不够的,因为它表示原文的形式已遭到破坏。所以,张培基认为译文不得过分地道、过分西方化。
3.2翻译技巧
张培基列出13种汉译英习语的翻译方法并给出了具体的例子,其中前三种是最主要的方法。尽管后来许多学者在张培基提出这13种技巧后也进行了大量探讨和研究,其中方法也不外乎这几种。
以下例子均是节选自张培基译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他对习语翻译所采取的翻译。
3.2.1直译
张培基一致认为保持原文的风格和形式而采取直译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这里的直译不是指一对一的机械翻译。习语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所以直译具有特殊的意义。但是直译也应该是基于固有的语法规范,语言习惯的,不能在新语境中产生歧义。张培基认为直译即适用于“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和误解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文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色彩的方法。”
例如《时间即生命》第二段末尾这样一句话:我的好多时间都糊里糊涂的混过去了,“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张译为:Very much of my time has been frittered aimlessly.As the saying goes,“One who does not work hard in youth will grieve in vain in old age.”对于习语“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便采用了直译方法,意思完整的表达了出来。
3.1.2同义习语借用法
尽管直译法是翻译习语的第一选择,但是当在有利于表达原作的思想并与原作的上下文不发生矛盾的条件下,英语同义习语的适当借用有时仍是有必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可采用同义借用法:(1)有些汉语习语和英语习语在内容和形式上完全符合,它们不仅字面意义相同,并且隐喻意义也及相似或完全相同。(2)有些习语只有字面意思,没有比喻意义,不会发生保持习语的民族和文化特色问题。如“一心一意”译为“heart and soul”,“每况愈下”译为“to go from bad to worse”;(3)对比喻意义不相同的习语通常采用直译,但是如果直译拖泥带水,或者译后效果不如原文,甚至产生了误解。
在文章《学问与趣味》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浅尝辄止,甚至躐等躁进,当然味同嚼蜡,自讨没趣,张译为:On the other hand,you will finding learning as dry as sawdust and feel frustrated if you refuse to go into a subject in depth or even make impetuous advances without following the proper order.此句中的“味同嚼蜡”是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乏味,这里张培基先生没有进行直译,而在英文中找到“sawdust”来代替“蜡”,这种同义习语的借用在恰当不过了。
3.1.3意译法
当前面两种方法都不尽如人意时,通常采用意译,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形:(1)习语有双关意译,比如歇后语。若勉强直译会显得累赘,效果不佳,同时找不到目的语中的同等习语,便采取根据内容意译。(2)某些习语来自于某个历史故事,有着历史渊源,但是由于时代久远,习语缘由已丢失,采用直译而没有注解也无法表达清楚,便采用意译。
在《恋爱不是游戏》文章中:但他若不曾了解现世,他又怎能勘破现世,而跳出三界之外呢?对于“三界”是佛教用语,指欲界、色界、无色界,张译为“mortal world”即意译为“众生所住的世界”是很准确的,因为若直译的话就需要分别解释“欲界”“色界”“无色界”即使是中文也不见得很多人懂得准确的意思,并且在英文中也找不到对应的习语,所以根据上下文采用意译。
4.总结
以上方法即为张培基认为在习语翻译中最主要的三种,其余的还有省略法、增添法、还原法等等就不一一概述了。对于翻译学习,张先生强调学习翻译要多进行翻译实践,以实践为主,而不是钻到理论研究里面,整天纠缠于“信、达、雅”,那是本末倒置,同样理论也是要学的,它应该作为翻译实践的参考与指导。(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2] 朱曼华.张培基教授译苑耕耘录[J].中国翻译,1996(6).
[3]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 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张培基习语翻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