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没骨花鸟画是我国传统花鸟画的画法之一。没骨画不同于工笔及写意,没骨中的“没”字,即为淹没而含蓄之意。其画法独特,直接将颜色画成花叶,而没有“笔骨”,即用墨线勾勒的轮廓。没骨花鸟画技法很多,有没骨点彩,叠染,接染等。“没骨”一词最早见于宋代,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恽寿平,开创了没骨花卉画的独特画风。
关键词:没骨花鸟;发展史;绘画技法
中***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192-01
中国古代绘画被称之为丹青,通常是指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其题材大体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为写意及工笔。其中花鸟画即指以花卉、花鸟、鱼虫、树木、蔬果以及禽兽等为描绘对象的绘画。没骨花鸟画是我国传统花鸟画的画法之一。其直接用颜色画成花叶,而没有“笔骨”,即用墨线勾勒的轮廓。没骨画弱化线条,强化色彩,以色彩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因此没骨画更能充分发挥色彩的优势。
“没骨”一词在中国绘画史上,最早见于宋代。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曾记载徐熙的后代作花卉:“不用墨笔,直以彩色***之,谓‘没骨***’”。苏辙也曾说过:“徐熙画花落笔纵横,其子崇嗣变格,以五色染就,不见笔迹,谓之‘没骨’”。由此看来,徐熙之子徐崇嗣发展丰富了徐熙的绘画风格,并从中创出“没骨”花鸟的风格来。到了清代,徐崇嗣的“没骨”花卉作品已实难见到。我们看到恽寿平的作品一再题“拟北宋没骨法(山水花鸟册·出水芙蓉)。“二种牡丹用北宋徐崇嗣法”(设色牡丹)。“拟北宋徐熙赋色”(写生花卉***册)。清代著名画家恽寿平的没骨花鸟画以清秀、明丽为特点,代替了浓艳富丽,其画作大为清代统治阶层所欣赏,很快成为清代院体花鸟的正宗,同时也博得了当时众多的贵族和一般市民的爱好。虽然恽寿平一再注明其师法渊源,我们任然可以在其作品和艺术成就来看,恽寿平可谓是创新开派的大家,其在绘画技法上追随徐熙、徐崇嗣,更在创作思想上遵循了文人画的美学意境。
中国水墨画,讲究精、气、神,由此对画的意境必然有很高的要求。在中国众多的传统绘画方法中,没骨画就为一例。没骨画不同于工笔及写意,没骨中的“没”字,即为淹没而含蓄之意,讲究运笔和设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不需打底稿,不以线条勾画轮廓为主要的绘画语言,更不用放底样拓描。在书法里把笔锋所过之处称为“骨”,其余部分称为“肉”。在没骨画中将水,墨,色,笔融于一体,需要画者做到胸有成竹,而一气呵成。“没骨”法在表现客观的花卉时较“勾染”法有更加自由的表现空间。既同工笔一般谨严工致,也似意笔花卉那样点染自如。能工能写,亦写亦工,谨严者犹如工笔,点染自如若写意之笔墨淋漓,收放自如地去表现为之感动的自然。假如写意画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那么可以说没骨画法就是在极似中求不似。恽寿平认为“白阳、包山写生皆以不似为妙,予则不然,惟能极似,乃称与花传神”。他又说:“写生家神韵为上,形似次之,然失其形似,则亦不必问其神韵矣。”所谓“极似”,是指“没骨法”有严格的具体形体;所谓“不似”,是其有点染意象参破墨法之妙趣。其以用笔含蓄俊逸、设色清淡、鲜泽曲雅、清新秀润、生机盎然、文质相兼的艺术感染力闻名于画史。也正因为它的这些特点,造成了许多人对它的表现形式界定得很模糊。
没骨花鸟画技法很多,其中的第一种较工细如双钩填彩法,不同之处是略去双钩的墨线,靠色彩的层层加染而成。第二种画法是先工整色,即在未乾前以其它类似的色彩点染局部,类似色破墨。因为使用熟纸,故产生半融合效果或略带斑驳的色彩变化。第三种画法较为疏放稍带写意的笔意,直接以色彩点染,一次完成。这些技法都是辅助技法,目的是增强画面的质感和层次作用。没骨画讲究用笔、用墨、用色。妙在巧用出奇,要求点笔有物。点法用笔要灵动、轻松、洒脱,讲究运笔之挑剔顿挫的变化。一气落笔,气和为主,意求神韵,点必藏锋,含蓄细蕴。也就是说“见笔”。而“见笔”对于本来就无墨线轮廓的没骨画来说就更为珍贵了。如果一味的追求技法,失去用笔,那么就只能说是一种纯粹的制作,画面则缺乏灵动的气息。
在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史中,没骨花鸟画已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花鸟画艺术之所以能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关键在于中国历代花鸟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做到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各个时代的绘画都有新内涵,在当代花鸟画坛中也不乏勇于探索、创造,推动发展的画家。由此构成了中国花鸟画艺术波澜壮阔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