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文学理论早期的杰出代表,《诗学》集中体现了他的悲剧理论,是西方悲剧学说的开端。他的悲剧学说深刻影响着西方悲剧学的发展和演变,为西方“悲剧”这个范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看《菊豆》的悲剧性,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吻合之处。
【关键词】悲剧观《菊豆》情节论性格论
张艺谋,这位被美国《娱乐周刊》评选为当代世界二十位大导演之一的中国人,一直都是中国电影界的核心人物。他的电影在国际影坛屡获大奖,由其执导的电影《菊豆》获第6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张艺谋在《菊豆》中通过对杨家大院这样一个普通民众院落生活的展示,揭示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伦理道德带给人们的悲剧命运。它压抑着人性的正常发展,以有形无形的力量支配着人们的命运。作品特别通过菊豆这样一个女性形象的逼真刻画,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大多数妇女所受到的家庭压迫、社会压迫以及在这种生存环境下她们必然的悲剧人生。
悲剧向来被誉为“崇高的诗”、“戏剧诗的最高阶段和冠冕”。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悲剧学说深刻影响着西方悲剧学的发展和演变,为西方“悲剧”这个范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亚里土多德的悲剧理论看《菊豆》,不仅为分析菊豆的个人命运悲剧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从西方喜剧文艺理论对文艺影视作品进行文本分析找到了一个新的切入口。
一、悲尉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在研究和总结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西方悲剧学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悲剧概念,“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亚里士多德所定义的悲剧侧重于“是对一个完整而具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摹仿”。《菊豆》是作者对于黑暗社会中下层妇女的生命原欲与现实文明之间冲突之下这种生存悖论的极致刻画,是对残酷现实的深刻揭露和血泪控诉,让观众在观看作品时不自觉地引起对民族、对历史制度的深思与拷问,所以它不失为一部悲剧作品。
二、情节中心说
戏剧、小说以及由此演变而来的影视作品等说唱艺术非常重视故事情节。“情节是行动的摹仿”,换句话来说即“事件的安排”。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性格、思想是悲剧的主体性内容。在这三个要素中,又首先强调情节。“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
《菊豆》的女主人公王菊豆年轻貌美,却被年老体衰的地主杨金山用二十亩地变相买来当小媳妇,这便是菊豆悲剧命运的开始。杨金山之所以愿意花如此大的价钱把菊豆买回家,理由很简单,就是想延续杨家的香火。古语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正是在这种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下。杨金山把菊豆等同于“生殖工具”。在婚姻的名正言顺的旗帜下,他嗜欲如狂,“女人是他的地,任他犁,任他种”。菊豆要为他的性的目的的实现而牺牲和枯萎青春,当杨金山无法使菊豆为自己制造出后代时,便对她进行惨无人性的折磨、殴打和待。菊豆在至高无上的夫权面前不断地被边缘化,经受着女性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压,本能的“妻子”身份和精神归属都不能得到满足和实现。杨金山越来越狠毒的暴力倾向以及无爱的家庭实质关系唤起了菊豆作为生命个体本能的对生存处境的思考。菊豆的尴尬境遇反衬了自身身份的缺失,同时这种身份缺失的尴尬反过来也为菊豆接下来的反抗意识的萌发埋下了深藏的种子。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理论认为突转、发现和苦难诗构成情节的三大因素,毫无起伏的故事情节诗作品的一大忌。英国戏剧理论家阿契尔力推危机(转机)论。认为“伟大的场面十之八九诗由‘突转’造成的”。突转是指剧情突然向相反的方向转变。正当菊豆被困在婚姻的牢笼中苦痛与绝望时,杨天青的出现无疑给备受煎熬的菊豆的生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作为一种外因,天青的介入化为菊豆生命的内驱力,唤醒了她生存的本能意识和反抗精神,这种介入加速了悲剧的运动过程。作为同样受杨金山剥削和压迫的人物。菊豆和天青都是封建宗法制度下无权的受压迫的代表。这种同命相连的关系使得他们很快实现了从精神到肉体上的结合。由于本能欲望的渴求发展到目的的实现,菊豆彻底否定了自己,彻底否定了妇德。彻底否定了杨金山的存在。她的原始人性逐渐回复到自身,并得到了充分的张扬。性的满足把菊豆和天青推上欢乐的巅峰,享受到生活的甜蜜。然而,这种出于原始欲望的结合却带着一种的色彩,虽然杨天青并不是杨金山的亲生儿子,他们之间也根本不存在有血缘关系,但是当人为的规则被确立后,人类自然的行为也会变成一种罪恶。杨天青与菊豆的从而打破了本来的家庭秩序,突破了社会的文明秩序,也是歇斯底里地对“社会文明”的一种叛逆。弗洛伊德认为,文明与本能的冲突诗人类亘古以来的一种悲剧原型。这是一种自然的生命原生态与理性的社会道德文明之间的尖锐冲突。在这种文明与冲突的尖锐矛盾下。生命个体毅然决绝地为生命本能而无所畏惧地冲撞世俗底线和现实文明的既有秩序,菊豆的这种心理郁积和精神困顿一触即发,不可收拾。
当杨金山瘫痪在床,菊豆又找到了精神与肉体的双重依靠一天青之后,故事的高潮发展似乎应该告一段落。然而,悲剧情节总是波澜起伏,出人意料的。电影《菊豆》很巧妙地在此又做了一次成功的突转。层层扣住观众的心,引人入胜。这一切源于菊豆和天青共同的结晶――天白的出现。虽说是天青的骨肉。但是在影片中天白无时无刻不体现出与天青的尖锐对立与矛盾的不可调和。当天白刚出生后,村里的长者按照族里的传统聚在一起。给孩子取名。经过在家谱(文明的象征)中长时间的寻找,菊豆的孩子被命为“天白”。富于讽刺意味的是,长者们选择天白这个名字是因为它与孩子的“哥哥”天青的名字有着一种平辈之间的联系,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就构成了词汇“青白”,其涵义为纯洁无邪。在这个伦理纲常、宗族礼法无处不在的杨家大院的罗网里。天青做不了“父亲”,只能是“哥哥”,也做不了“丈夫”,只能是永久的“侄子”。菊豆也做不了真正的“妻子”。她与天青的孩子取名“天白”,父子关系错位为兄弟关系。正当的情感与亲缘关系被逼进了反伦理的狭路,造成了人伦关系的混乱,夫妻不像夫妻,叔侄不像叔侄,父子不像父子。人际关系表面严格遵循着封建道德规范,青青白白,实际上却掩盖蕾不清不白。
在这种不清不白,关系错综复杂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天白从村人的风言风语中感受到了莫大的耻辱。他吮吸的更多的是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汁液,他把母亲与杨天青的暖昧关系看成是奇耻大辱,看成是给他家带来不幸的根源。把仇恨全部集中到天青身上。他逐渐成为家庭秩序的自觉维护者。杨金山的人。当他发现母亲与杨天青在地窖暗合的时候。失 去理智的天白把天青活活扔进染坑,用以恶抗恶的方式演出了悲惨的一幕。绝望至极的菊豆通过点火自焚,结束了对夫权、族权以及伦理道德等一切压制的反抗。可以说,菊豆,天青,乃至天白都是封建社会的殉葬品。这样的结局是可悲的,这样尖锐的冲突过后,影片足以让人有一种强烈的触动感,而面对现实又只能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鲁迅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尼柯尔也说:“死亡本身已无足轻重。悲剧认定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死亡什么时候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在死亡面前做些什么。”夫权制等封建制度把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逼向了绝境,菊豆成了环境的牺牲品。
三、性格论
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中,性格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性格是指个人的思想,行动上的特点。亚里士多德认为性格显示人的内涵,是人物行为的基础,是人物品质的决定性因素。他提出了“性格后天决定”的理论,认为性格是人后天形成的。与人的天赋没有多大关系,而与人周围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菊豆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最初也只是希望像普天下所有的劳动妇女一样,拥有一个温暖的家,过着宁静而甜蜜的小日子。然而,当杨金山无法带给她这一切,甚至对她进行病态地折磨的时候,她性格内部的固有模式被打破了。悲剧的运动过程实际上是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是人物性格的衍变过程。菊豆在悲剧的运动过程中,性格最初的温顺和服从慢慢地被磨平,叛逆性渐渐地从她的身体机能中浮出历史地表,那些由于恶劣环境影响而萌发的性格潜力也随之爆发出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强烈的求生欲望、炽热的求望与顽强的反抗意识。
这些从影片中菊豆的一些话语里我们可以看出,她已经被逼到绝望和疯狂的地步,比如“天青,我把话先撂给你,你叔他迟早杀了我”,菊豆不堪忍受杨金山非人的***溢于言表,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明显地感受到菊豆作为一名正值青春的女性对生存的渴望以及对正常平静生活的无限向往。这种看似很简单的生命与心理诉求在当时社会想要实现却是比上青天还难,加剧了作品的悲剧意味。
随着情节的继续发展,当菊豆发现杨天青通过墙上的小洞偷看自己洗澡并时时对她进行人身关怀的时候,菊豆的原始欲望也得到了进~步的蔓延,由最初的求生欲望上升到更为唯美的求爱本能。于是她果决地采取了行动,搬开阻挡视线的草捆,打开墙上的小洞。并把身体的正面转向小洞。有意让偷看的天青得到更大的满足,推动两人关系的发展。杨金山给骡子治病夜间不能回来了,给菊豆和天青提供了难得的良机。菊豆首先采取行动用话暗示,“老东西不在了,你还怕什么”,“你也是五尺高的汉子”,“看看你苦命的婶子,我像狼不”,王菊豆步步逼近,让天青最终放下了伦理道德的束缚,与菊豆实现了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结合。这种结合,菊豆自己在其中起了不少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一位被压抑与折磨已久的女子用精神与行动所采取的本能地顽强地反抗。尽管最终表明这种反抗是以失败而告终的。
在张艺谋的影片中,菊豆被定义为了一个渴望颠覆命运的女。性。她敢于反抗杨金山,敢于主动天青,敢于冒风险生下孩子。敢于下毒……菊豆的反抗意识自从被天青唤醒就一直贯穿于影片的始终。杨金山大出殡的场面是情节发展的高潮,是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本质做出的最深刻最集中地暴露与揭示:在具有浓厚风俗习惯的生活场景中,大群的人簇拥着高大威严的棺木,丧乐震耳,纸钱漫天飘舞。对比下站在对面的菊豆和天青显得孤单、软弱、不堪一击。在人们高声呼喝下棺木铺天盖地一般压过来,哭叫声中的菊豆、天青被压倒在地上,一次又一次,持续四十九次之多,可谓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它形象地揭示出封建传统的本质:死人压倒了活人。死人压住了活人。虽然杨金山死了,但是紧承杨金山思想的杨天白还在,被传统吸收禁锢的村人还在,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封建残留还在。在这些势力面前,菊豆的反抗显得过于单薄,无力对抗,最终只能葬身于封建礼教的火海中,香消玉殒。
四、结语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代表了古希腊悲剧理论的最高水平,也是西方悲剧发展的源头,影响着西方悲剧的发展。通过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看《菊豆》的悲剧性,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吻合之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论《菊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