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系统地总结了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实践经验,形成了最早的以情节为中心的悲剧理论,同时在历史上第一次概括了悲剧的定义。他的创作对后世特别是西方悲剧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其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对悲剧作了不同方面的阐述:悲剧的定义,悲剧的结构,悲剧的六要素,悲剧的人物设定等等。这些构成了《诗学》对于悲剧的基本理论。
关键词:悲剧;亚里士多德;《诗学》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学家亚里士多德坚持和向往真理,对哲学思想有着独树一帜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他于两千多年前完成《诗学》,其内涵深刻,影响广泛,一直是世界文艺史上长谈不衰的著作。《诗学》用大量篇幅阐述了关于悲剧的思想理论,为后世悲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论悲剧的性质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这是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的第六章中对悲剧所做的定义。亚里士多德认为,史诗,喜剧,悲剧,酒神颂,以及大部分竖琴等都是模仿,模仿是人类的本能,我们人也最擅长模仿。人具有模仿本能与欣赏能力,并能从模仿成果中得到。其实,艺术模仿现实,艺术的本质就是对现实的再现与反映。当然要区别悲剧和其他文类,就要靠模仿的媒介、对象和方式来加以辨别。凭借叙述或者进入角色的文类是叙事类,就像荷马的著作,以本人的口吻讲述不改变身份的则是抒情类,而戏剧类就是通过扮演,表现行动和活动中的人物。有的用色彩模仿,有的用音调,有的用语言,总之不同的艺术形式又不同的媒介,悲剧则是兼用各种媒介,出于模仿行动的需要,对行动中的人进行模仿。悲剧和喜剧又有区别,悲剧模仿的人物一般都是英雄,贵族等超越普通人的伟大人物,例如《俄狄浦斯王》,而喜剧往往表现低劣的,比今天的人差的人物。另外,悲剧不仅仅是模仿人的行动,还要具有严肃、完整、长度适当的特点。严肃性就带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让欣赏者带着恐惧,紧张的心情去欣赏。悲剧的严肃性往往体现在善良伟大的人认真做事,却得到与之相反的悲惨结局,带有严肃,沉重的特点。所谓完整,就是要有头,有身,有尾,彼此密切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至于悲剧的长度,表演的时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亚里士多德提出应该以“太阳的一周”作为标准。后来的卡斯特尔维屈罗在对古希腊戏剧总结时提出了“三一律”,明确指出事件的时间不应该超过十二个小时,将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具体化。
二、论悲剧的六要素
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他谈到悲剧有重要的六要素,即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和戏景。在这六要素中,情节、性格和思想可以看做是模仿的对象,言语和唱段为媒介,而戏景则是方式。
1、唱段与戏景
先来谈后两个,可以认为是不重要的两个。就像装饰物一样,但是虽然说是起装饰作用,少了它们也不能构成完整的戏剧。戏景具有的艺术性最弱,是一个戏剧中最简单的部分,就是将观众引入特定的相应的场景中,它与诗艺的关系最疏远。所以,高明的诗人不应该借助戏景来引发人们的怜悯与恐惧。唱段是最重要的“装饰”,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形式因素。他将悲剧的情感以纯粹的形式***出来,形成情感引导机制。唱段可以帮助观众宣泄怜,恐惧等情感,同时又控制着过度的情感,从而使观众的情感走向平衡,形成适度完整的机制。古希腊戏剧结构一般都是开场、进场歌、第一场、第一合唱、第二场、第二合唱・・・・・・最后是退场。戏剧表演与合唱队演唱穿行,能有效地达到自然而然转换戏剧场面的效果。另外,唱段也为后面剧情的发展做出铺垫,通过提问的方式引领剧情的发展,预示着情节的走向,吟唱出悲哀婉转的曲调,为整个戏剧提供氛围引导。以《俄狄浦斯王》为例,其中每一节的合唱都围绕着主人公所面临的困境展开,将悲惨的气氛吟唱出来,加强了戏剧场面的感染力,也一步步推动后面情节的展开,一层层地解开俄狄浦斯的身份之谜。引领着观众的情感走向。
2、言语、思想与性格
亚里士多德用以阐释言语和思想的笔墨也不多,他仅仅表示出,思想表说话人的取舍,体现在论证事物的真伪或讲述一般道理的言论里。言语是用词来表达意思,接着对词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与介绍。性格在亚里士多德的六要素中占第二位,他指出性格的刻画应该符合必然或者可然的原则。也就是说悲剧中塑造的主人公的性格要善良,要适宜,不过于极端,且要与生活中的人有相似之处。虽然悲剧变现比普通人高贵的人,但这也并不代表就完全脱离现实,他还是具有与普通大众相一致的性格。此外,人物性格在戏剧的前后要一致,不能相矛盾。
3、情节
最后,来说一下作者重点阐释的,情节。亚里士多德用了好几章来论述情节,可见他对情节的重视。他提出,情节是悲剧中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是整个悲剧的灵魂。情节也是悲剧的目的。那么究竟什么是情节呢?情节就是事件的组合。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剧作家按照一定的顺序,用观赏者可以接受的篇幅,将所要讲的事件结合连贯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即有起始、中段与结尾,有足够长度的有机整体。就像我们平时看电影一样,电影最主要部分也是情节,没有情节的电影恐怕就如同白开水一般,毫无趣味,或者根本不能称之为电影。
《诗学》将悲剧情节分为三个成分,突转、发现、苦难。一个一个地来说,突转就是事情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则从一个方向转向另一个方向。就像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一样,结尾总是出乎人们的意料,使人大吃一惊。《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身世的步步显露,故事到达高潮时,事情由突转进而过渡到其身世的揭秘。这一命运反复呈现得很突然,但这似乎与他自身的命运有关,一切出人意料却又有因果联系。俄狄浦斯在前面的情节中一直处于顺境,后来他怕应了杀父娶母的预言,不肯回去,报信人为安慰俄狄浦斯,指出他不是科任托斯国王的儿子,而是由忒拜国的牧人交给他,他送给科任托斯国王收养的养子。这样剧情突然转变,俄狄浦斯由顺境急转为逆境,这就是“突转”。发现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它和情节关系最密切,能引发人怜悯和同情。发现可以是一方的发现,也可以是双方相互发现。发现的内容可以是发现对方是自己的亲人或仇敌,就像《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发现自己所杀的是自己的父亲,而自己所娶的正是自己的母亲;另一种是发现某人是否做过某事,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从父亲亡魂的口中以及亲自试探得知叔父和母亲密谋杀了自己的父亲。亚里士多德还将发现分为几个种类:由标记引起、由诗人牵强所致、由回忆引起、由推断引出,以及由观众错误的推断引出。苦难是毁灭性的或包含痛苦的行动,在复杂情节和简单情节中都能出现,是区分悲喜剧的一个重要特征。悲剧表现的就是人物悲惨的命运,其中自然就包含毁灭性的或者痛苦的行动,例如《哈姆雷特》的结束,哈姆雷特,拉欧提斯等人在众目睽睽之下死去。再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阴差阳错地双双死去。不得不引起观赏者的悲悯情怀。苦难在悲剧中较为普遍,所以最能打动人的成分是情节中的部分突转与发现。
情节的结构及安排也是非常重要的,分为简单型和复杂型的。简单情节中不需要惊人的突转与发现,只要形成一个连贯整一的,能够引起观赏者的恐惧与怜悯的事件即可。情节发展简单,却也能达到相应的悲剧效果。至于复杂型情节,就不仅仅只要求能引发人恐惧与怜悯之情那么简单了,对于突转和发现也应有一定的运用。突转和发现是出现在这种结构中。情节的安排还可以用单线发展,或是双线共同推动情节,这可以根据具体创作视情况而定。不过,悲剧最好的结构就是单线发展的复杂型结构。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所有的因素都是相互依赖的,形成一个完整体。悲剧亦是如此,悲剧中六要素各个要素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任何要素的缺失都会对作品本身产生破坏影响。各个要素在整体中的位置并不同等重要。如《诗学》所说,情节最重要,性格占第二位,其他所占的分量更少。但都不可或缺。
三、论悲剧中人物的设定
1、人物设定的普遍模式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悲剧中的人物往往是比普通人高贵的人,其发生场地一般也都在王宫等地方。喜剧中的人物模仿的多为低劣的人,比普通人差的人。当然,悲剧中也有模仿普通人的作品。欧里庇得斯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生活在雅典民主危机时期,他多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而非上层社会中的人。但是纵观悲剧的发展,悲剧作品中最多出现的还是模仿比普通人优秀的伟大的人物,即神,英雄,帝王,贵族等。这些人往往具有卓越的能力气质:不屈的精神,坚毅的品质,顽强的斗争,过人的智慧等等。悲剧要想引发人们的怜悯,就不能表现好人由顺境转为逆境,也不能表现坏人由逆境转为顺境。要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果,那么这应该是喜剧所要的效果。悲剧最多的应该表现为声名显赫,生活顺达的人由顺境转为逆境的悲∶运。他们优秀有能力,努力做事,最终行动却遭到失败。人物的这种失败可以归结于几个原因,或犯了某种错误,如《安提戈涅》,安提戈涅违反新王克瑞翁的禁令,埋葬自己的兄长;或是由命运所致,《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终究逃不过杀父娶母的命运;如或由人物本身的性格所致,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性格的懦弱造成了自身的灭亡;或是由历史条件的限制导致。凡此种种,都会造成悲剧主人公命运的悲剧。
2、具体剧作中的人物设定
《俄狄浦斯王》由索福克勒斯创作,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故事发生在忒拜王宫前院。索福克勒斯对这一作品中人物的设定充分体现了悲剧表现伟大人物的特点。俄狄浦斯是一个智慧超群,热爱国家,大公无私的英雄人物,他受人爱戴,被推举为王。他不屈服于命运,而是设法逃脱“神示”的预言。继而,为了帮助民众消除瘟***,他又不顾一切地追查杀害前王的凶手。他确实是一个不平凡的值得人民尊重的好君主。但是,悲剧就是要塑造这样的人的悲惨命运,最终他还是没能逃过杀父娶母的预言。为了赎罪,他刺瞎自己的双眼,流亡境外。一个至高无上的英雄落得此下场,不得不引发观赏者的同情与悲悯。俄狄浦斯的失败是由他自身的命运所致,他无法逃脱。虽然他曾试***不顾一切地去挣扎,但是却也无济于事。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其人物的设定也充分体现了悲剧的特点。同样,作为悲剧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是拥有无限憧憬与梦想的年轻的王子,是皇宫中的贵族人物,最终也不免拥有悲惨的结局,走向了死亡。哈姆雷特的失败和之前所说的俄狄浦斯不同,他的悲剧命运则是自身的性格使然,面对复仇的艰巨任务,幻灭感,失落感把他推向了死亡的边缘。“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是哈姆雷特的经典台词,从中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煎熬与犹豫不决。复仇的主人公本应是一个积极行动着的人,哈姆雷特却踌躇徘徊,无所作为,徒然谴责自己,而剧中另一个人物则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莱欧提斯得知父亲被杀害后立即从国外赶回替父亲报仇。哈姆雷特被一系列的问题困扰,他男子汉的本色蒙上了顾虑重重的病态与灰暗的阴影。哈姆雷特的悲剧就是性格的悲剧,一个不断思索的,一个对固有的人生观产生怀疑的人必然会走向悲剧的命运。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西方最早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是古希腊灿烂的艺术实践活动的总结。他的悲剧理论对西方乃至整个人类文艺实践与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其悲剧思想给人以极大地启发,人们在他的思想的基础上对悲剧有更深的理解。走进《诗学》的世界,领略悲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悲剧集》,朱生豪译,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184页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