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都市中忙碌的上班族而言,最快捷、实惠的交通工具当属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而地下铁路(简称地下铁或地铁)则是其中的代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了解城市轨道交通历史与现状的人却并不多,为了弥补这种“日日见君不知君”的尴尬局面,本文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隧道,去体验地下铁的前世与今生。
一
建造地下铁路,首先必须开挖隧道,这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技术。古代中东地区的矿工就知道跟着金属矿层深入地下,在所经之处开挖隧道。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巴比伦的工程师曾经转移了一段幼发拉底河道,以便在河谷修建一条砖石隧道。此外,隧道也扮演了重要的***事角色。包围城堡时,围城的一方往往会在城墙底下偷挖隧道,并用木棒支撑隧道顶部。全部完工后,只要放火烧掉木棒,引发隧道塌方,城墙也就会跟着倒塌。因此有学者怀疑《圣经》里约书亚攻陷耶利哥城就是用了这种战略:祭司一吹号角,工兵就放火烧隧道,城墙因此“神奇”倒塌,犹如天意。
当然,最初的地道挖掘方法比较笨拙,称为“明挖回填”技术。大体过程是:先把隧道途经的地上部分清理干净,工人们从地面向下挖掘一条深宽皆十余米的大壕沟,用砖石加固沟壁,再砌成拱形的砖顶,等隧道有足够的承托力后再把路面重新铺上。此外,为了保持隧道内部空气的清新,隧道还要预留通风孔。时至今天,这种伤筋动骨、外科手术式的挖掘方法已经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潜盾技术。隧道发掘潜盾技术有着精确的起源时间:时间是1816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地点是伦敦造船厂,法国流亡工程师布鲁涅瞪着一根被虫蛀的龙骨,正好看到一只蠹虫出现在眼前。这种动物所蚀沉的船只,比全世界海***击沉的还多。这只小虫头上有用来切木头的角状硬壳,边切割木头边分泌一种会变硬的特殊物质,敷在其身后所留下的“隧道”壁上。布鲁涅据此获得灵感,设计了一种挖掘隧道的潜盾机,一面挖掘一面把预先准备好的组件安装在隧道壁上。对于建筑物高度密集、水流相对较多的地方(如香港岛),这种技术甚至是惟一可行的隧道建造方法。
地铁之所以能够迅速在世界各大都市普及,也有着必然的历史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内部的交通问题逐渐浮出水面。19世纪中期,英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各大城市间的铁路基本铺好,但伦敦市内的主要交通工具却还是马车,价格非常昂贵。此外,迅速膨胀的城市人口(1831年伦敦人口上升到175万),也带来了严重的交通堵塞问题。19世纪中叶有文献记载,曾经有农民载了一车蔬菜,在伦敦桥的一端遇到极为严重的交通阻塞,等到他们终于过了桥,蔬菜已经腐烂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得不开始考虑都市膨胀的后果。一位名叫查尔斯・皮尔森的律师提出了一个修建“伦敦中央火车站”的设想,但这个设想成本太高,只能是一个无法实现的乌托邦。随后一群承包商提出要在伦敦修建一条地下道路的提案。结果这两个提案被结合起来,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地铁概念。
开掘地下铁路的历史重担理所当然的落在了法国工程师布鲁涅身上。1825年,布鲁涅主持了当时最先进的工程:在伦敦市中心的泰晤士河底下开挖一条隧道。以现在的标准来说,在泰晤士河底下开一条隧道并不算长,当初的设计只有400码长。但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程,项目一开始就问题不断,河水甚至流进工程车里。火上浇油的还有财务枯竭,一度因此停工7年之久,另一次则迫使董事会出售入场券,供好奇的民众参观。这项工程可谓旷日持久,以至于有些伦敦报纸称之为“无聊大洞”。1843年,耗时18年的隧道终于完工,伦敦市长亲临剪彩致词。不过,没有人知道这条隧道要用来做什么。因为最初的设计方案,是要作为从南方运货入城的隧道,但完工时这想法已经不再有经济效益。结果,隧道便成了地下人行道,付了过路费的行人可以在河底穿梭,不必受阻于恶劣的交通或天气。很快,小店和饭馆逐渐林立,美国作家霍桑描述道:“天亮之前,隧道里已经满是摊贩,就像是一座地下市场……回家之途也更为愉快,因为隧道里有画展,还有各种投机游戏的市集。”从霍桑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这里堪称全世界第一座室内购物商场。值得一提的是,这段原始隧道至今仍是伦敦地铁系统的一部分。
颇为庆幸的是,伦敦地铁后来的修建进展十分顺利,伦敦大都会铁路在1863年1月10日启用。第一天的乘客总数就达到了4万人次。按照当年7月的统计,在地铁向公众开放的前6个月里,乘客数目达到477万人次,平均每天有2.65万人次。地下铁路成为伦敦历史上第一个多数市民可以负担和使用的公共交通工具。当然,不是人人都为此欢呼雀跃,乐于乘坐。当时的英国首相帕默斯顿就拒绝参加通车仪式,理由是他想要“尽可能留在地面上”。除了深入地下的模糊恐惧之外,还有更糟的境况:当时火车头还是烧煤的,不管如何努力加强通风设施,隧道里的空气还是污浊不堪。一位记者这样报道:“(乘坐地铁的感觉)非常类似拔牙之前牙医给你闻的麻醉气体。”由于大众忧虑隧道空气有碍健康,地铁公司特地请了医生来证明隧道中的空气不会造成气喘或其他呼吸道疾病。1890年,伦敦铁路终于电气化,通风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现在伦敦地铁隧道仍有一些看来颇为突兀的开口,正是当初工程人员为通风之便留下的遗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地铁还起到了国防作用,作为战时的***事指挥中心、工厂、医院和市民的避难所,它有效地抵御了纳粹德***的狂轰烂炸。丘吉尔本人就是在一个小地铁站里主持盟***作战工作的。举大家都熟悉的经典电影《魂断蓝桥》为例:在德***空袭伦敦的时候,芭蕾舞演员玛雅和英国***官罗伊一起躲进了一处“防空工事”,在那里初次相识。玛雅在空袭结束后回到自己的宿舍,继续每晚去演出。这正是当年多数伦敦市民生活的写照:有空袭就进地铁,没有就回家。不过,那些被空袭摧毁了房屋的人就住在地铁里。空袭频繁时期,因为床位供不应求,伦敦人还需要买票预定床位。更令人吃惊的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路段的地铁仍在行驶,站台的拥挤可以想象。因此,后来许多国家的地铁系统在设计时都把备战功能包括在内,所以无论是地铁的深度、人群控制、疏散能力等,都同时兼顾日常交通及国防的需要。
从上文可以看出,伦敦是一座先有地铁、后有汽车的城市。熟悉《福尔摩斯探案集》的读者都知道,柯南・道尔笔下的大侦探福尔摩斯住在19世纪前期伦敦的贝克街,他最典型的出门方式是:匆匆跳上马车,赶往附近的火车站去英国各地。如果我们拿出侦探的精神仔细推敲,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福尔摩斯先生的住处离火车站有一段距离,而且他乘坐的马车是一种出租车,绝对不是公交,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读到过车厢里还有其他不相干的乘客。福尔摩斯为什么一定要乘坐出租马车?原因有二:其一,他没有私人马车,私人马车历来是贵族的特权;其二,他除了出租马车别无选择,伦敦的公共交通系统在地铁出现后才真正形成。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如果福尔摩斯活动在19世纪后半期的伦敦,那么他最理想的出行方式则是:快步走到距家最近的地铁站,而后通过伦敦火车站奔赴英国各地。
二
伦敦的地铁系统证明了地下快速运输系统的建立是有可能的,于是其他大都市也开始规划自己的地铁。在轨道交通修建过程中,有着许多非常有趣的辩论,其中之一就是都市内的铁路应该地下还是高架?
19世纪80年代,巴黎的争辩双方甚至到了恶言相向的地步。反对地铁的一方说:“地底下的泥土中藏有好几个世纪以来的污秽。开挖地铁隧道会释放出何等毒瘴?谁晓得在腐臭的地底下胡搅一通,会有什么后果?”另外一种攻讦则有着爱国主义的色彩:“伦敦人喜欢被蒸汽、黑暗以及烟雾包围,与我们巴黎人有什么关系?巴黎人天生喜欢明亮、色彩、光线。我们不喜欢搭乘一种偷尝坟墓风味的交通工具。”反对高架的一方则以大文豪雨果为代表,他痛心疾首地表示:“古城巴黎总有一天会被金属支架搞得面目全非”。争辩的硝烟过后,经过多方论证,法国***府从保护古城遗迹出发,最终决定:城市轨道交通网将主要建在地下,只有在确实无法开凿隧道的地方才采用高架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