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概述了藏传佛教寺院制度,僧侣服饰制度,并阐述了僧侣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起居。
【关键词】 藏传佛教;寺院制度;僧侣服饰
一、藏传佛教寺院制度
在藏传佛教寺院中,其主要管理机构一般分为三个等级,而较小的寺院在机构上则有一定程度的精简。在这三级主要机构中,第一级措钦(大经堂)是由各个扎仓(经院)的堪布组成的“喇吉”,这是全寺的最高组织。它的领导人是措钦赤巴活佛,即法台,也就是寺主大活佛之下的教务总负责人。法台人选非世袭,但必须是有佛位的活佛。法台一般由寺主从寺内才华出众且拥有崇高声望的活佛中选择担任。在任期内,法台就负责主持寺院的一切教务。但凡牵涉宗教事务的活动,一律由他负责。在寺院的组织结构中,第二级就是各个扎仓的管理机构,这个机构类似于第一级措钦的“喇吉”,而其最高负责人则是扎仓堪布。“扎仓是一种中间组织也是最直接的日常管理机构”。扎仓的设置依据是宗教的科目,它们有显宗扎仓、密宗扎仓、时轮扎仓、曼巴扎仓等等。这些经院之间相互平等,共同受措钦喇吉领导。扎仓主要负责本经院内全体学员的学习和生活,并管理本扎仓的财务。扎仓堪布大多数由较著名的活佛来担任,卸任后成为堪苏,仍享有一定荣誉。寺院的第三级机构,也是最基层的组织机构叫康村。康村“是由同一家族或同一地域的下级僧侣集结的类似‘同乡会’那样的机构,僧侣自我管理,并由扎仓统管”。僧人进入扎仓,就得按照其家乡的地区分到一定的康村中去。因此,康村不仅是藏传佛教寺院中底层的组织机构,更是一般僧侣的家。康村的主要负责人名字叫吉根,这两个字的意思是长老,而康村中的吉根也一般是由各个康村中资历最老的僧人担任。吉根的主要职责是在执事会上讨论重要事务并报告上一级的扎仓。康村也有贫富大小之分。人数特别多的康村又分为若干小组,这些小组就被称为麦村[1]。
藏传佛教所有的寺院都拥有***的财产权,而在这样一些大型寺院中不可能不存在一些经济现象。寺院内部将财产分为公共财产与私有财产两部分。公共财产属寺院共有,私有财产则是活佛、僧官所私有的财产。这些繁杂的收入形势每一个看起来似乎都不起眼,但他们却构成了庞大的寺院经济,支撑着寺院僧人日常的生活与佛事。有了收入,就必然要有支出。李丽的《藏族宗教》中指出,藏传佛教寺院的财***支出由装修、建设佛殿和僧舍的工程开支;学僧学经期间的食宿费用;支付入理藩院册籍的活佛们的朝贡费用组成。很多活佛或者寺院管理人员的身份都是通过花费大量钱财才能取得。这些人需要在相应的组织内进行大范围的布施并提供茶饭。
在藏传佛教寺院中,僧侣都需要接受一定的教育。寺院其实就是一个大学校,各种身份地位年龄的人都可以在其中修行学习。藏传佛教寺院中的教育制度也有它的特色。在藏传佛教寺院中,僧侣一般修行的课程有以下几门:(1)声明,即声韵学和语言学;(2)工巧明,即工艺技术、历算学等;(3)医方明,即医药学;(4)因明,即逻辑学;(5)内明,即佛学。一名学经僧人进入寺院后,一律被分到预备班。之后升入正班。升入正班后考取格西学位。
二、藏传佛教寺院僧侣服饰
藏传佛教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自然也有他独特的地方。在饮食方面,藏传佛教由于其地处高原,气候寒冷,因此允许食用“三净肉”。而僧侣们的其他食品则和藏族人民一样,以糌粑、***品和牛羊肉为主。除此之外,僧侣们还经常饮用熬制的奶茶、酥油茶等。在食用酥油糌粑时,经常将其拌在奶茶中。僧侣进餐时需要盘膝而坐,饭前颂供饭经。吃肉用刀割,饭后漱口,每个人都用自己的专用碗吃饭,不能混用。藏传佛教僧侣的穿着是有着严格的规定的。佛僧入寺时都应自备斗篷、背心、袈裟、毡、帽、靴等,除此之外还要备齐水袋、笔筒、念珠、木碗、炒面袋等。僧侣上身以不同教派着不同颜色的袈裟,下身着裹裙、系带,外着刺绣外袍,穿背心,足蹬长腰厚底靴。他们所戴的帽子也随着不同的教派而形色各异。它们主要由袈裟、坎肩、裙、披风和连衣裙长背心构成。“袈裟,藏语‘仍热’,根据其割截条数、穿着场合和用处可以分唐奎、喇奎和朗袈,即僧人‘三衣’。”僧人三衣用途各不相同,唐奎是僧人们日常生活中穿着的衣服;喇奎是僧人们诵经礼赞和集会时穿的衣服;而朗袈则经常用于膜拜、化斋以及宣法等场合。坎肩可以算是藏区独特的僧服了。“其形如大襟坎肩,领及襟边拼缀其他色料的锦缎,也有用同一色系的,肩和袖缘镶蓝色滚边。穿时将两襟交叠塞人裙中,左襟在上,右襟在下”。坎肩的材料也是以寺院的地位和经济实力为依据的。高僧一般使用大红、黄色等,而普通僧人则更多地使用土红和深红色。在材料上,高僧使用牛羊皮、绸和织锦,普通僧人则更常用棉布和氆氇。
衣着服饰的差别,也体现了等级制度的重要性。裙分内裙和外裙。内裙主要以缝制材料来区分,外裙一律用棉布缝制,裙上的折褶也是有讲究的。披风是僧人们在参加盛大典礼与宣法盛会时所穿的大氅。“其特点是宽大、厚重,形状呈扇形,背部多褶皱,衣领处镶以扁月状围绕其压以宽度相等的褶纹衣条”[2]。藏区的多数僧伽大氅均为红色,唯有三大寺与扎什伦布寺的僧人着黄色以示不同。连衣裙长背心以深褐色和土红色为主,高僧、活佛和普通僧人通过制作材料相区别。除了衣着之外,藏族僧侣还有法帽和鞋子。法帽有很多种类和样式,他们根据教派、地位的不同而不同。鞋子是一种长筒鞋,形状类似靴子,这也和藏族僧侣的生活地域有很大的关系。藏族僧人衣着有一定的顺序,最内层是汗衫和内裙,第二层是大襟短衣和系腰外裙,最外层就是袈裟。而且藏族的僧衣穿着要求严格,不得遮口、扭绑和拖地。为了适应高原生活的需要,藏传佛教僧侣服饰对原有的戒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与添加,并最终形成的了今天的样子。“在适应高原气候条件和服饰习俗的过程中,隆务河流域僧侣服饰和高原上其它寺院一样,增加了一些御寒性强、保暖性好的服饰,如斗篷、皮坎肩、皮筒裙、条绒或皮制靴子等,在强调遵循佛法仪规的同时,也强化了自我保护意识。在寒冷的冬天,僧人披上用氆氇、棉、麻、呢绒等保暖性强的面料制成的形似大氅的斗篷,显得威严庄重。”这也是藏族僧众对佛教的虔诚之心以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运载着藏传佛教文化的精髓与奇妙。普通僧侣一天的生活都是很有规律的。他们每天起床都很早,起居之后就要为室内的佛龛上灯。供完佛龛后就要上殿念经。僧侣们都是在听到锣、螺声后披斗篷前往经堂门口集合,而后戴僧帽颂入门经,依次进堂。念经时僧侣们应精神专注,端坐不倚。诵经时有专门人员负责倒茶送饭。念经完毕后,僧侣们就回到自己的扎仓***或辩经,有时也要做一些工作。到了下午,僧侣们就要集中在康村佛堂中诵经喝茶。晚上,僧侣们就由各自的学经师傅带领修习讲授。
藏传佛教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文化。千百年来,随着历史的发展,藏传佛教也做着相应的改变。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藏传佛教都永远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它的文化也将被载入史册,成为世界文明的灿烂一页。
【参考文献】
[1]李玉琴.藏传佛教僧伽服饰释义.研究,2008.1.
[2]藏传佛教服饰文化.
【作者简介】
张琼,女,山东省金乡人,讲师,硕士,研究服装设计、营销、表演方向.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藏传佛教寺院制度与僧侣服饰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