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儿行千里母担忧”,莘莘学子留学海外,身心健康是国内亲人最为牵挂的内容之一。为海外学子能健康顺利完成学业,本刊特邀请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的专家,为大家详解有关中医学基本知识、饮食养生、经络及经络养生,以及常见疾病的中医保健知识,为大家的健康生活作贴心指导。本期深入浅出谈经络及经络养生,详细讲解常用保健穴位及其按摩推拿的方法,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强健身体的效果,以飨海外学子。
何谓经络
中医学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作为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2000多年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那么,经络含义何在?这还要从经和络的原意说起。“经”的原意是“纵丝”,即路径,简单地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地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系统主要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总之,经络系统就像一张网,十二经脉以及任、督二脉是这个网的总绳,也是这个网的“纲”,众多络脉是这个网的支绳,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络系统,将人体包括五脏六腑在内的所有器官和组织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每一部分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又是相互影响的。
经络功能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正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这样,经络将人体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当然,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还反映在其传导功能上。比如说,如果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都可传导至脏腑;反之,如果脏腑的生理功能出了问题,也可反映于体表。这些都是经络联络沟通的具体表现。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营养和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中医学认为,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内侵。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而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认识穴位
穴位的学名称为腧穴,中医学认为,腧穴就是脏腑经脉气血精华集中输注、渗灌的部位,是体表与脏腑器官及有关部位联系的特殊区域。“穴”就是空隙的意思。有关穴位历代医家还有诸如“气府”、“孔穴”等不同称谓。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当然,这种“输通”是双向的:既包括从内通向外,反应病痛,又涵盖从外通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
按照中医理论,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施术部位。因此,它具有“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神奇功效。
目前,人体腧穴大体可分为经穴(361个)、奇穴(千余个)和阿是穴三大类。经络、腧穴归属于脏腑,受五脏六腑统辖,又作用于五脏六腑。一般讲,一条经脉隶属于某一脏或腑,腧穴又各归某一条经络,内脏有病时便可在其相应的经脉循行部位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和体征,诸如“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在正虚邪乘的情况下,经络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经脉病可以传入内脏。中医理论认为,经穴不仅可以致病,更能治病。因此,在中医临床,我们往往在相应穴位上或针或灸或推拿,或施以火罐,来达到治病甚至防病的目的。
常用保健穴位
在今天,天然疗法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经络养生、经络治病法受到了无数人的追捧,很多中医大家对人体经络的养生作用也是倍加推崇。在民间,人们也或多或少地知晓一些保健或治病的穴位,如遇到因大怒或大悲而晕厥者,往往通过“掐人中”来促使患者苏醒,这正是源于对人中穴作为急救要穴的认识。
虽然现在医学技术发达,但留学生身处海外,如果能掌握一些定位和实施方法方便的穴位,来达到自我保健和***疾病目的的方法,相当于随身携带“保健医生”,能够便捷有效地解决很多健康问题,既方便又省时省钱。
太阳穴
定位:位于头部眉毛和外眼角之间,向旁1寸凹陷处。
功能主治:本穴可以疏通经络、缓解疼痛,针对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症。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或使用电脑过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是大脑疲劳的信号。这时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恶心欲呕时点按此穴效果也非常显著。
操作方法:按摩时首先调整好身体姿势,一般坐姿。保持身体端正,脊背挺直,挺胸收腹,情绪稳定,精神集中。将手掌搓热,贴于太阳穴,稍稍用力,顺时针转揉10~20次,逆时针再转相同次数。也可将手掌贴在头上,以拇指指肚分别按在两边太阳穴上,稍用力使太阳穴微感疼痛,然后顺逆各转相同次数。
印堂
定位:面部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功能主治:本穴可以散头部风邪,通窍止痛,主要针对头身痛、五官不适,如头痛、前头痛、失眠、鼻塞、流鼻水、鼻炎、目眩等。长期按摩此穴还能预防感冒和呼吸道疾病。
操作方法:用拇指和食指、中指的指腹点按本穴12次,也可用两手中指,一左一右交替按摩。
风池
定位:位于枕骨下两侧凹陷处。
功能主治:本穴可以提高人体抵抗力来缓解机体不适。所以按摩本穴可以缓解头痛、耳鸣、眼睛疲劳、颈部酸痛、肩背痛,改善感冒症状等。落枕时也可点按此穴。
操作方法:先用右手拇、食指岔开,分按两侧风池,两指同时用力一捏一松;换左手拿风池25下;用双手大拇指分按两侧风池,余四指抱头,两拇指同时用力揉捻旋转各50下。
安眠
定位:在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翳风穴在耳垂后面,平时被耳垂覆盖,于此处设条直线连到风池穴中点即是本穴,因本穴对失眠疗效甚好故名安眠穴)。
功能主治:本穴具有清热宁心,镇静安神的功效。按摩本穴可以***失眠、烦燥、心悸、头痛、眩晕、高血压、耳鸣、耳聋、神经性头痛等。
操作方法:医者用手拇指肚和中指肚相对,揉患者颈部两侧的安眠穴36次。
大杼
定位:第一胸椎棘突(低头后,颈部最高骨性隆起处的下一个骨性凸起)下骨头缝之间旁开大约两横指的肌肉凹陷处。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缓解肌肉骨节的疼痛。如伏案工作太久导致的颈部酸痛、肩部不适、腰背肌痉挛等,都可以按摩此穴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操作方法:在开始感觉到颈部有时酸痛,肩部不适时,经常按摩、揉擦大杼穴,沿着大杼穴上下拍打,每天抽时间做2~3次,每次10分钟,可以通畅气血,避免在大杼穴形成气血瘀阻。按摩大杼穴时会觉得酸痛感比较明显,但按摩之后会感觉放松舒畅。
注意事项:急性颈肩疼痛,伴有颈肩肌肉肿胀者,不可强力刺激大杼穴,以免加重肌肉肿胀,使疼痛加重。
合谷
定位: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偏食指一侧,双手都有。
功能主治:缓解各种疼痛,无论外伤还是内科疾病引起的疼痛,均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中医学认为,合谷穴能够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坚持按揉刺激该穴,可以获得自然治愈疾病的功效。按此穴还能有效预防感冒发生。
操作方法: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做一紧一松地按压,频率约为每2秒1次,即每分钟30次左右。重要的是按压力量要稍强,穴位下面要求出现酸、麻、胀,甚至有窜到食指端和肘部以上的感觉,即“得气”现象。这样才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早晚2次,每次2分钟。
注意事项:对体质较差的病人,按摩时不宜给以较强刺激,孕妇一般不要按摩合谷穴。
神门
定位: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仰掌的取穴姿势,神门穴位于手腕部位,手腕关节手掌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功能主治:本穴可以提高心功能,缓解机体不适。用于***健忘、失眠、多梦、情绪烦躁、胸痛、便秘、食欲不振等病症。
操作方法:拇指指端按压此穴或用小夹子夹住此穴2秒钟,然后放开,反复几次,效果更佳。
注意事项:按摩此穴时力量不需太大,同时也不必刻意追求酸胀感。
内关
定位:位在手掌横纹上二寸(即三手指)正中,于两根筋的中间,有酸胀感。
功能主治:本穴历来作为***心脏疾患的要穴,可安神理气通滞。比如因疲劳引起的心慌心悸等症状,也可用以防治咽喉痛、胸痛、手臂内侧痛、上腹痛、腹泻、月经痛及呕吐等。特别推荐:打嗝者点按此穴5分钟即可止住。
操作方法:一只手的四个指头握住被按摩的前臂,使这只手的大拇指垂直按在内关穴,指和两筋平行,指甲要短,以指尖有节奏地按压并配合一些揉的动作,拇指用力点压1~2分钟,再揉按1~2分钟,交替进行,直至症状得以缓解。
足三里(人体第一保健与强壮要穴)
定位:位于双膝,外膝眼下三寸(四手指)胫骨外旁开一手指。
功能主治:本穴经常用于解决消化系统的问题,如腹痛、腹胀、便秘、腹泻、呕吐等。此外,本穴对因阳气亏虚引起的身体不适如肢体怕冷、疼痛等症状均有较好效果。操作不限时间和场地,但注意每天都要按揉,持之以恒才能有效。
操作方法:1.端坐凳上,四指并拢,按放在小腿外侧,将拇指指端按放在足三里穴处,作按掐活动,一掐一松,连做36次。两侧交替进行。2.正身端坐,小腿略向前伸,使腿与凳保持约120度,食指按放在足三里穴上,移放中指在上面加压,两指一并用力,按揉足三里穴,连做1分钟。两侧交替进行。3.正身端坐,小腿略向前伸,使腿与凳保持约120度,将拇指指端按放足三里穴处,力集中于指端,尽力按压,然后推拨该处筋肉,连做7次。两侧交替进行。
按摩足三里最好采用推拿与按摩相结合的方法。由于足三里下面肌肉较丰满,手力小有时难以达到得气的效果,也不排除应用一些辅助器械或由别人帮助按摩。
三阴交
定位:位于双脚内侧,在踝骨突出的骨上三寸(四横指)。
功能主治:本穴对消化病、妇科病有较好疗效,包括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水肿、小便不利、失眠等。
操作方法:用双手大拇指按压双脚三阴交或转圈2分钟,早晚2次。
天枢
定位: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两侧2寸处。
功能主治:本穴主要是用来解决消化问题的。按摩本穴可以***便秘、腹胀、腹泻、脐周围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
操作方法:用两个拇指顶在天枢穴位置,然后做轮转按摩。
神阙
定位:位于肚脐正中,即肚脐眼,此穴通神气与所有穴位相通。
功能主治:本穴能补元气,增强免***能力,是人体长寿大穴。主要用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经常按摩神阙穴可使人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还能预防感冒、纠正肠功能混乱、帮助消化等。若有晕车、晕船,可在上车前2小时,用橡皮膏贴内关或神阙加以预防。
操作方法:用大拇指根骨按压肚脐眼,双手重叠按压或转圈2分钟,早晚2次。温和灸、隔姜灸、附子灸,亦可用灸盒置艾条或艾绒后放在此穴上,每次施灸15~30分钟。
气海
定位:位于脐下1.5寸,为保健要穴,有强壮作用。
功能主治:本穴作为常用的保健学、养生穴,对于提高机体抗病力效果较好。对月经不调、带下过多、脱肛有一定防治作用。
操作方法:温和灸、隔姜灸、附子灸,亦可用灸盒置艾条或艾绒后放在气海穴上,每次施灸15~30分钟。注意不要烫伤。
关元
定位:位于肚脐下三寸(即四横指)。
功能主治:本穴主要能够提高机体抗病力,对缓解消化系统、植物神经的功能紊乱有良好效果。常用以处理尿频、黄白带下、痛经、眩晕、神经衰弱等问题。
操作方法:用手中指按压或先逆时针后顺时针转圈按摩。
在此,需要提醒海外学人注意的是,对以上穴位进行自我按摩保健,其效果因年龄、体质不同各不相同,因人而异,但只要坚持进行,对身体健康都是有益无害的。
(作者简介:唐立龙,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在读博士生;王天芳,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