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y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2016年10月12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组在《人民日报》刊文称,中国将力争在2020年左右实现重点突破,加速迈向航天强国;2030年左右实现整体跃升,跻身航天强国之列;2050年之前实现超越引领,全面建成航天强国。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说:“‘十三五’是中国航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我们还有多少路要走?
我国距离航天强国还有多远?
航天强国有哪些具体指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雷凡培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航天强国的指标包括100项产品技术指标和27项经济指标。
现在,我国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指标有三分之一。产品技术指标中,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等一些主要指标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指标中,有一半的经济规模指标已达到,但人均指标仍有差距。从目前来看,“十三五”乃至未来的一段时间,我国将从重大项目、工程落地和应用层面进行布局。
在重大项目上,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我国将选择重点领域,启动实施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重型运载火箭等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
例如,载人航天工程建成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探月工程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嫦娥五号实现特定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全面建成,为形成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的综合对地观测体系提供支撑;第二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覆盖全球,形成高质量定位、导航和授时的全球服务能力。
另一方面,加强空间科学研究,提高人类科学认知水平。充分发挥空间科学在创新、发现和技术牵引方面的重要作用,持续推进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以及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等工程的科学探索,开展空间天文、空间物理、微重力、空间环境、空间生命等空间科学研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科学计划,加强空间科学探索研究,在空间科学前沿领域取得重大发现和突破。
而在应用层面,商业航天发展和产业化应用是重要方向。我国将围绕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完善卫星应用体系,拓展卫星应用领域,强化卫星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防灾减灾与应急反应、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大众信息消费与服务等方面的综合应用。
此外,我国还将进行航天体系的体制改革。例如,推进航天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和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科学划分航天科研院所类别,坚持生产经营类院所企业化转制,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构建航天新业态
雷凡培曾表示,从欧美航天产业发展历程来看,航天产业的直接投入产出比约为1:2,而相关产业的辐射则高达1:7至1:14。我国航天产业的直接投入产出比较欧美略低,相关产业的辐射可以达到1:7至1:10的区间范围。在航天的商业应用上仍有提升空间。
这样的辐射力正在吸引着地方布局商业航天产业。
2016年9月,我国首个部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落户武汉。该基地将以发展商业航天为主导,以新一代航天发射及应用为核心,通过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打造航天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服务、航天地面设备及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
复旦大学航空航天系教授孙刚认为,地方这样的探索尝试,是希望能够在航天商业发展上做出一些产品。但要想达到盈利目的,时间还比较长。
在他看来,国外之所以能出现像SpaceX公司的“猎鹰-9”完成世界首次海上回收火箭这样的实践项目,是因为技术基础较牢靠。“我们能做出一些产品,但后续的产品延保需要大量的技术保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高远洋表示,从我国国情来看,吸引社会资本和减低民营企业进入航天领域门槛,也是难点和重点。因为航天航空领域往往自成体系,传统做法是进行体制内配套。未来,可以考虑在准入标准上,进行一些体制机制突破。
这也是今后的一个探索方向。例如,我国将探索推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等建设运营,以及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培育“互联网+卫星应用”新业态,建立完善***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促进商业航天健康发展。空间站、探测器登月返回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将持续实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北斗导航、高分、海洋等众多卫星项目产生良好而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作为产业链较全的航天大国,中国航天正迎来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遇并利用好,将加速实现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包括具备全面的宇宙空间探索能力,建成完善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和航天装备体系,具备引领航天技术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具备实力雄厚的航天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等。
在机遇面前,一方面需要航天大型企业和研究机构不断创新,继续引领整个行业和领域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一些新的研发机构和民营企业也对民用航天领域充满热情,并具备了跨入门槛的实力。如2015年发射的第一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由中科院和上海市合作共建的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研制,采用了不同以往的卫星新平台和新技术,在性价比上比较有优势。如果能够让这些新生力量获得更多参与、成长的机会,整合到航天产业的生态链中,与大型航天企业一起合力构建起更为开放的民用航天创新生态,将为中国航天带来更广阔的创新空间。
此外,国家层面将加快推进航天法立法工作,研究制定民用航天管理条例、空间数据与应用管理条例、宇航产品与技术出口管理条例等行***法规,健全民用航天发射许可、空间物体登记等制度。研究制定国家航天***策,建立完善商业航天、国际合作、知识产权等配套***策,形成社会各类主体公平有序参与航天发展的***民融合开放局面,保障航天事业规范有序发展。
“十三五”是中国航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十三五”及未来一段时期,中国航天将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牢抓住战略机遇,坚持战略引领、创新驱动、融合发展、产业升级的发展方向,按照以航天工程技术创新为主体,大力推动以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思路,论证和实施新的航天重大工程和项目,做强航天战略型新兴产业,培育“互联网+卫星应用”新业态,取得一批空间科学原创性成果,推动航天立法及航天法规体系建设。2020年左右,完成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现有的重大科技专项;2025年前后,全面建成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推动空间信息应用规模化、业务化、产业化发展;2030年实现整体跃升,跻身航天强国之列,以航天梦助力中国梦。
许达哲强调,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宗旨,大力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愿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同谱写和平利用太空的崭新篇章,为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本文综合新华社等公开资料整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航天 从大国走向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