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语言形象性的特点,使生活细节入诗成为了可能,而其概括性的特点又使入诗的细节呈现鲜明的特点,即细节白描化倾向。诗歌语言的精练客观上要求入诗的细节必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因此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歌鉴赏,有效把握细节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2004年河南、河北等省的高考试题中出了一道以张籍的《秋思》为鉴赏对象、着力考查考生对诗中细节的鉴赏能力的试题: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的《秋思》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此题就是对细节入诗这个道理的最好说明。
《迢迢牵牛星》之所以能成为诗中名篇,除了叠词的运用、画面的清朗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细节的成功入诗。“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这一白描化的场景,具有丰富的情感信息。“纤纤擢素手”似一特写镜头,凸显织女之美。女子之美,往往美在其手,这是我国古典文学描写美女的重要笔法。但像本诗着一“纤纤”而尽无穷之美的并不多见。“札札弄机杼”,时隔千年,“音”犹在耳,诗人、读者和织女如此近距离地相处,好像真能听到织女的叹息、啜泣,目睹织女的盈盈泪眼、衣襟沾湿,体验织女有情无处诉、有爱无处说的苦楚,不知不觉间为人美、情美而心却凄苦的织女流下同情怜爱的泪水。若将这一细节置于全诗来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宇宙空廓浩淼几近于“虚境”。“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此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全是“实境”。而结尾“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又趋于“虚境”。倘若全诗没有这一细节,那么开头结尾的“虚境”便空泛无情。正是有了细节,结尾才有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当我们掩卷拂去泪水之时,却发现我们无法拂去的是那织机前动人的织女的形象。不仅如此,而且那织女幻化为我们的许许多多的姊妹,填满我们的视野,充溢我们的心间。她们为爱而生,又为爱所困,时时忍受着有情人难成眷属的苦苦熬煎。由此看来,这一细节又是对不公命运的哭诉,对无情世俗的控告。
《短歌行》是曹操“登高而赋”“颇含悲凉之句”的重要作品。“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一个重要的细节。“月明星稀”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气氛,“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写尽乌鹊择枝时的犹豫彷徨和无尽的忧虑。而这既是诗人眼中之景,又是诗人心中之情。诗人有感于“白骨露原野,千里无鸡鸣”的现实,渴望能一统天下还民安宁,希望天下有志于此的仁人志士汇聚到自己身边,共同为这一美好理想而奋斗。但是天下大乱,民心涣散,人不知“我”,故有凄清孤独之慨。而天下的仁人志士虽有报国之志、效民之心,却投门有忧,依枝有虑,何其彷徨!何其无奈!本是同心之人,却一在“林里”,一在俗间,怎不令人痛惜、忧伤?由此看来,小小的一个细节真乃意广如天,情深似海。就全诗来看,诗第一章开门明“忧”,第二章承“忧”明因:“但为君故”。为什么“为君”而忧呢?这还得从“我”说起,“我”早有安天下之理想,但至今理想仍是“明明如月”,那样的清晰,那样的遥远,怎不令人心忧呢?“我”心念君,期君而来,共安天下,这本“我”之真心,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君等“何枝可依”的彷徨凄楚怎不令“我”心忧啊?正是基于这样的情感体认,所以诗人再次言明心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由此可见,这一细节为结尾警句的出现作了很好的铺垫,对诗意之境界有巨大的提升作用。
《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选录是其第一首。“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近似口语化的句式,轻轻松松,随意而来,何等自然!诗人好似从环境抽身而出,静心而观,悉心品味,淡远有致,何等静谧!置身其中,放飞心灵,享受人生,身心俱畅,何等幸福!这是心灵对“尘网”的抗拒,又是生命复返自然的宁静。
总之,细节入诗是诗歌创作自觉借鉴其他文学样式的成功之举。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读诗赏诗之时,自觉抓住细节,细细品味,感受诗歌真真切切的意境,对诗歌鉴赏纯正趣味的培养自然会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河南省潢川高级中学(465150)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看似寻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却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