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约翰・勒卡雷的《柏林谍影》之后,那种007式的开着飞车、用一些小玩意和鬼把戏脱身,惯于跟女人调情的经典间谍形象终于被颠覆了。
2004年,巴西导演费尔南多・梅里尔斯和编剧杰弗里・凯恩怀揣一本《不朽的园丁》去拜见约翰・勒卡雷,他们并不肯定这位小说作者会同意授权拍摄电影。时年73岁的勒卡雷独自住在英国康沃尔郡的一处悬崖上,在将近50年的写作生涯中,勒卡雷有21部作品问世,其中11部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但除了对BBc拍摄的《锅匠,裁缝,士兵,间谍》表示过首肯外,这名获奖无数的“间谍小说之王”对其他改编影视作品都不屑一顾。被勒卡雷刁难了4个月后,梅里尔斯终于拿到了电影拍摄权,2005年《不朽的园丁》上映后入选当年十大佳片,但勒卡雷仍然拒绝对影片发表任何评论。《好莱坞报道》感慨:大师仍然保留着当间谍时的生活态度,习惯把自己隐藏在暗处。
从1903年英国人欧斯金・查尔德斯创作出间谍小说《沙漠之谜》算起,总共有13名已知身份的退役间谍进入间谍小说作家群体,但真正风靡世界的只有三个英国人:毛姆、伊恩・弗莱明和约翰・勒卡雷。毛姆和勒卡雷都曾供职于***情六处,是007的同事;弗莱明反而没在***情六处待过,他供职于英国海***情报局。
毛姆是其中的异类。他身有残疾,口齿笨拙,在间谍生涯中没能有所斩获。他当间谍时已经是作家,动机是“这种有意思的秘密生活可以为写书积累素材”。不过他只写了《艾兴顿》这部间谍小说,真正在文字中继续间谍生涯的是弗莱明和勒卡雷,弗莱明让007化身为消费主义世界的浪漫英雄,从1953年的《皇家》开始,詹姆斯・邦德就一直是拯救世界的生力***。应该说,弗莱明的成功给勒卡雷带来了莫大的困难,他出道更晚,拿起笔时,发现满世界的书店已经被007占领。他能做的,就是抹去间谍身上的浪漫主义色彩,“绝不去描写一个高级男妓”。
勒卡雷先后供职于***情五处、***情六处,1961年调入***情六处一年后开始写作,头两部小说籍籍无名,直到1963年拿出《柏林谍影》才一举成名。此前的间谍小说作者往往采用纯粹通俗的手法来写作,主人公都是世界救星,反面人物都具有“东方人全部的残忍和奸诈”,是典型的“黄皮肤冒险家”。而勒卡雷笔下的间谍和007正相反,个个都真实得近乎残酷。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却时常处在道德困境中;他们活在体制内,把***治正确视为生存要诀;他们永远焦头烂额,埋在一堆发臭的文件中寻找线索,和普通上班族一样面临来自金钱和生活琐事的困扰。
《柏林谍影》之后,勒卡雷着手创作以“圆场”(即英国情报机关的俗称)资深情报员史迈利为主角的“史迈利三部曲”。史迈利身上一如既往地被注入勒卡雷深沉内敛的写实元素,这个身材臃肿的老年人战功显赫,善于捕捉蛛丝马迹,但每每在人事斗争中败下阵来,总是和“被迫辞职”有不解之缘。更残忍的是,他美貌的妻子总是红杏出墙,史迈利的生活就在圆场繁杂危险的情报工作和患得患失的婚姻中进退维谷,他对此并不享受,却只能强迫自己去适应。
尽管勒卡雷―再强调,“所有的故事都是编出来的,从不影射现实”,但我们还是可以相信,史迈利就是他自己的投射。勒卡雷的间谍生涯是被迫结束的,他就职于***情六处期间,英国著名的双面间谍费尔比变节,为克格勃提供了数十名英国间谍的名单,许多英国特工因此被暗杀身亡,单在阿尔巴尼亚便有40名以上谍报员丧命。勒卡雷的名字也在费尔比名单上,但幸运的是,他保住了性命。这―真实事件便是“史迈利三部曲’第一部《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的主要情节。
作为唯一让间谍小说进入严肃文学殿堂的作家,勒卡雷的生活经历可能是促使他无视那些异想天开的阴谋论和动作场面的原因,他也厌恶那些英雄赞美诗式的陈词滥调。约翰・勒卡雷不是真名,他本名大卫・约翰・摩尔・康威尔,21岁之前不知生母是何人,父亲是行骗足迹遍及欧洲的国际巨骗,他自己则17岁就成为间谍,任何让旁人大惊失色的事情对他而言只是硬币的另一面。1988年,勒卡雷被英国犯罪推理作家协会授予最高成就――钻石匕首奖,颁奖词说;“勒卡雷的小说内涵远远超出了一般间谍小说所涵盖的范畴”,而他本人灰色的生活也远远超出了一般人所能经历的极限。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约翰·勒卡雷的灰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