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社会)》具有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及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功能,因此,有品质的课堂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载体。有品质的课堂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品质课堂的基点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的,它们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落实三维目标,又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即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那种人为地将三维目标进行分割的做法,会对教学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教学活动:品质课堂的实施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组织合适的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教学活动的效用。课堂学习活动作为一种生活存在,其本身就是一种体验的方式。体验是指在特定的情境、活动和实践中,通过亲身经历或亲为,从中获得对客体的感受和感悟。体验的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德育课程的实施不能没有体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要提高教学实效,更不能没有体验。只有创设深入学生心灵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在创造中实践,我们的道德教育才会显形于外,心灵才会指导行动。
体验通常具有以下四个阶段:一是体验活动,主动投入体验;二是反思交流,学生对经历体验过程的反省与思考;三是讨论引导,即将观察到的内容充分理解并形成合乎逻辑的概念;四是应用学习(行动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主动运用到新的问题解决之中。如《从看电视说起》的第二个环节“畅说电视,学会选择”,教师首先播放学生熟悉的电视节目片段,再出示***片让学生说出节目的名字并提问:“你还喜欢哪些电视节目?为什么?”然后教师相机小结看电视的益处,如休闲娱乐、拓宽视野等。通过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讨论。接着教师让学生读读课本第88页的小故事“看电视引起的风波”,并提问:“谁也有过类似小波这样的烦恼?”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能敞开心扉吐露心声,这样教学做到了“走进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最后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家长不让他们看电视的原因――耽误学习、影响健康,使学生感受到原来这是父母对自己的爱,进而以情促行,并通过模拟表演、评价讨论等方式,得到解决看电视时间、内容等问题的方法,达成教学目标。加强学生课堂上的体验活动,发挥其中介作用,是整合三维目标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体验式学习既能唤起学生探索与创造的欲望,激发他们的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又能展现思路与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三、教学手段:品质课堂的资源整合
目前,多媒体大量运用于教学,但很多视频却没有起到服务教学的作用,有的只是为了创设情境。我认为使用视频可从以下方面发挥作用:用于学生无法理解想象的,如烽火传信的视频;用于加深学生印象、体验的,如汶川地震中母亲双膝跪地、上身前扑,用身体保护年仅14个月大的孩子;用于演示公益广告,如演示《打造节水型社会》的公益广告……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己设计视频,如《有话好好说》中小光给爸爸写信等成长小故事的视频。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整合资源,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为教学目标服务。
四、教学技能:品质课堂的保障
课堂教学集中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师上好一堂课需要多方面的素养。教师可以通过同课异构的形式,尝试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发现教学的最优方案,也可以通过观课、反思等途径,发现不同教学设计的奥妙,不断尝试探究,创造出精品课堂。
案例:《我们的大地妈妈》
A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并让学生思考:“大地妈妈为什么哭了?”
B教师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再让学生思考:“大地妈妈为什么哭了?”然后教师让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情况:“在你的生活中,还发现类似的情况吗?”……在播放视频“小鱼找不到家了”后,教师让学生续编故事:“小鱼为什么哭了?如果你是小鱼,现在想对人们说些什么?”
A教师出示辨析题,引导学生交流:“怎样让大地妈妈重新绽放笑脸?”
B教师先让学生小组交流“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地妈妈笑起来”,然后播放空气污染***片,师生互动表演,教师扮演大地妈妈,引导学生给“病人”看病。
从以上教学环节中发现,B教师更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体验,感受环境恶劣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使学生的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和震撼,促使学生思考怎么保护环境,用行动去做环保卫士。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课例研究,使教师更为关注生活,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理论、教学技能,尝试寻找改进课堂教学的措施和方法,促使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创造一节节品质课堂。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