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胜京 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1950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并留校选派入专家班深造,1958年任教于天津音乐学院,1986年调任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代表作品有《钢琴前奏曲24首(中国节令风情)》、钢琴曲《火把节之夜》、儿童钢琴组曲《星星邀我游太空》、小提琴曲《红河山歌》、合唱曲《平湖秋月》等。
火把节源于少数民族火的崇拜,主要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等民族,每个民族虽然都有自己神奇的传说,但都与对火的信仰有直接联系。其中一个传说是:很久以前,天神发怒惩罚人类,放出害虫来人间吃庄稼,人们无意间发现火可以战胜害虫,遂通过火把节活动以火熏田、逐***去灾、催苗出穗、祈求丰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世代沿袭,火把节活动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一般于农历六月下旬举行,通过斗牛、赛马、摔跤、歌舞、集体聚宴等活动来庆祝,又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钢琴曲《火把节之夜》又称“云南风俗纪事”,是作曲家廖胜京在云南采风时,被极具特色的民族风俗和秀丽的云南景色所触动,于1953年创作而成。乐曲为复三部曲式,具有浓郁的云南少数民族音乐风格:旋律借鉴了哈尼族民间音调中存在着的一种非常特别的音阶5-7-1-2-4,其中的“7”演唱时常下滑半音,由此变成同主音的羽调式,产生类似于大小调交替的音响效果;左手奏出构建在持续音上的切分节奏,富有舞蹈的律动感,描绘了云南少数民族欢庆火把节的场景,赞美了少数民族对生活的热爱。
1~9小节为引子,慢板,四四拍,可分为两句。低音部强有力的五度大跳模仿沉闷的大鼓声引出节日的气氛,旋律历经低音区和中音区辗转下行停留在徵音上,形成一呼一应的音色对比。随后高音部以ppp的力度奏出短促的三连音节奏型,四五度音程的空洞效果仿佛远处传来芦笙的回音,向我们娓娓讲述着关于火把节古老的传说……
谱例1:《火把节之夜》1~4小节
第一部分(10~59)为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快板。其中A段为歌唱性曲调与切分节奏音型,B段则通过调性游移手法展开,描述了火把节丰富多彩的活动。
10~13小节为小引子,低音固定音型在具有动感的切分节奏下奏出,模仿鼓点与强拍的主持续形成节奏上的交错,力度由pp逐渐达到mf,使音乐快速进入欢快的氛围中,人们举着火把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火把节欢庆的帷幕即将拉开。
14~29小节的A段由起、承、转、合4个乐句组成,其中起句与转句、承句与合句分别采用换头合尾的方式求得变化中的统一。左手弹奏的低音谱表形成两个个性鲜明的声部:一个以线性低音平稳下行,另一个则采用切分节奏的固定音型,两个低音层次与右手弹奏的旋律相互交融,描绘出欢快、热闹的斗牛、赛马场景。
谱例2:《火把节之夜》14~17小节
30~41小节的B段由两个平行乐句组成,转入明朗的大调。旋律以两小节为一组,或变奏、或模进,令调性游离,使音乐情绪进一步升华。右手八度加厚的旋律大气、豪迈,节奏平稳、坚定,每句结束音的强奏铿锵有力,好似吹管乐齐鸣的辉煌盛典。低音部伴奏音型以切分的形式模仿着鼓点,勾勒出人们围着篝火、热情奔放的舞动画面。
谱例3:《火把节之夜》30~33小节
42~59小节是再现的A段,前三句最后一小节都采用了十六分音符的加花变奏,使旋律更富有流动性;合句扩展的两个小节旋律渐弱、渐慢地停留在长音上,逐渐向中部过渡。
中部(60~81)为乐段结构,由一小节的连接和3个乐句组成,如歌的小行板。第60小节为连接,预示了中部的基本节奏特征,营造出空灵的气氛。随后的3个乐句音乐气息连绵宽厚,描绘了人们歌舞间隙聚宴的场面。各种变化的三连音节奏型飘浮在不同声部,若隐若现,仿佛一对对青年男女们的窃窃私语。第一句由2+2两个变奏的小短句组成,上下3个声部层次鲜明;第二句高音旋律、中间分解和弦的下行琶音与低音的持续音使3个层次相互交融,音乐性格形成小对比;第三句在第一句的基础上变奏扩展,右手奏出具有张力的和弦,在力度不断增强下达到高潮,第81小节fff力度的长音和弦伴随着一连串华彩尽情挥洒,在渐弱中向再现部过渡。
谱例4:《火把节之夜》61~64小节
再现部(82~117)转回快板。82~97小节为A段再现,旋律高八度模进令音乐更显轻盈。98~109小节为B段再现,看似相同的旋律却在调式调性上形成对比变化。110~117小节的A段只重复再现了起句,简约干净。
118~122小节为尾声,节奏平稳,右手的三音动机在重复、模进中向上推进,力度从sfp迅速达到fff,在高潮中以强有力的和弦为节日的盛典画上句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钢琴曲《火把节之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