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的部首篇1
2.部首———按照汉字字形结构,取其相同部位,作为查字依据,其相同部位,称为部首。
3.偏旁和部首的关系:
①同一个汉字的某个部分,既是偏旁,又是部首,但在不同的场合,它们的叫法各不相同。如语文的“语”字,在分析字形结构时,它的左边部分,叫做“言字旁”;在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时,则把它叫做“言”部。
②有些汉字的偏旁不是部首,如春天的“春”,分析字形结构,它是上下结构,“(春)字头;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就找不到“”(春)部,就是查“日”部了。
③也有些汉字的部首不是偏旁,如平安的“平”,它的部首是“一”(横)部;在分析字形结构时,就没有“一”偏旁了。
④汉字的偏旁远远多于部首,汉字的部首只有200个左右,其中大都可作偏旁,除此之外,还有将近600个偏旁,但有些是不常用的,习惯上不叫它偏旁,而称为汉字的部件。
二、切实组织好偏旁和部首的教学。
1.根据教材,按其功能,组织好偏旁和部首的训练。
偏旁和部首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看到它们的共同点,更要注意区分它们各自不同的功能。
教学偏旁,其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帮助学生记忆字形,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
教学部首,其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根据汉字的部首,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现在使用的义务教材小学语文课本里,《基础训练》题中的偏旁与部首的训练内容就是按照它们各自的作用编写的。在低年级1至4册的教材中,因为没有要求学生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所以在《基础训练》题中就只出现了有关偏旁的教学内容。到了三年级第五册教材中,因为开始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才出现了“写出带有下面部首的字”的练习题。教师应该遵循的就是按这种编排要求组织好教学。
2.加强指导,掌握要领,教学生学会定部首。教师要按教学要求指导学生学会查字典,首先就要教给学生掌握确定汉字部首的方法。
①汉字部首一般位置是在字的上、下、左、右、外。如:
查今天的“今”,部首在上,查“人”部;
查思想的“思”部首在下,查“心”部;
查临时的“临”部首在左,查“|”部;
查我们的“我”,部首在右,查“戈”部;
查同学的“同”,部首在外,查“冂”部。
②汉字的一般位置上没有部首,就看中坐;若中坐没有,再看左上角。如:
查办法的“办”,部首在中坐,查“力”部;
查疑难的“疑”,部首在左上角,查“匕”部。
③一个汉字有好几个部首的,按下列顺序确定部首:
a字的上下都有部首的,取上不取下。如:
查天空的“空”,查“穴”部,不查“工”部。
b字的左右都有部首的,取左不取右。如:
查相助的“相”,查“木”部,不查“目”部。
c字的内外都有部首的,取外不取内。如:
查沉闷的“闷”,查“门”部,不查“心”部。
d下、左上角或右、左上角都有部首的,取下或取右,不取左上角。如:
查水渠的“渠”,查“木”部,不查“氵”部;
查凯歌的“凯”,查“几”部,不查“山”部。
e在汉字的同一位置,部首有多笔和少笔互相迭合的,取多笔不取少笔。如:
查意义的“意”,部首有“、、立、心、音”,查“音”部,不查“、、立、心”部。
f汉字的中坐、左上角都有部首的,取中坐,不取左上角。如:
查坐车的“坐”,查“土”部,不查“人”部。
g汉字的部首中有单笔和多笔的,取多笔不取单笔。如:
查熄灭的“灭”,查“火”部,不查“一”部。
④汉字的部首无法确定,或部首所在位置不合规定的,按起笔取单笔部首。如:
临的部首篇2
关键词:九宫八卦布阵法 网状迷宫格 九口方格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它承载着古今书法家对书法艺术发展的卓越贡献,涵容着文字的结构规则。“米字格”结字布局法就是前人研习书法过程中总结传承下来的字的结构准则和书写法则。“米字格”的研究利用为硬笔书法练习提供了便捷之路。
一、汉字从象形演变成抽象部首构成使汉字结构规范化
文字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自仓颉造字到河南安阳发现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后称甲骨文)是现今最早的文字。到秦王统一文字,命丞相李斯以篆字书写,史称篆体。如***:篆体水字旁的写法:“ ”篆字为五划,“ ”汉隶为三划,到了唐楷“氵”缩短的“水字旁”的写法,进一步加快了部首的写法。唐朝四家以精湛的楷书书写史称楷体风靡全国。明清以馆阁体为标准,又一次对文字实行了严格的规范,而今的实用文字又是采用什么方法,以什么为标准来表现文字呢?现存《汉语大字典》收录文字共计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追根寻源,研究其文字组成的规律、方法。《汉语大字典》全部文字,是由单字及偏旁部首组成的,组成文字的最小单位是笔划,我们将不同形状的笔划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文字的偏旁部首。也就是说,我们学会了基本笔划的书写,将笔划按各自不同部首的要求组合起来就掌握了这个部首的写法,再将部首组成文字,意味着我们掌握了书写使用文字的方法。
二、“米字格”成为文字部首组合的依据
“米字格”部首组字法不难看出,其中包含着《易经》中九宫八卦分布法在文字结体中的运用述说着古代中国哲学思想在文字演变中的运用。
米字格中的米字通常在一个正方形的方格内完成的。由正方形的中心点向外放射八条线,这八条线的分割产生了八个三角形,则把个三角形面积相等,由于位置不同却发生了形状各异的变化。它是米字格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再仔细查看就会发现,正方形米字格其中的横、竖线交叉形成了四个面积相等的小正方形,两条斜线交叉又形成四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总之,正方形米字格中的三角形有相等、相同、对称的一面。有其位置不同相互产生形状各异的一面,又有竖长方米字格,扁方米字格变形的一面,还有各种形状米字格相互重叠,纵横交错,变化及若干米字格的组合呈网状的一面,有了这个网状的米字格,我们可以将文字的基本笔划按文字部首的要求,去组合任意一个文字的部首,掌握了部首笔划的标准位置、写法,也就是说,已经学会了实用文字二百多个部首的写法,包括一个部首的多种写法,余下的就是按部首组装文字了。然而,前人以一个正字形米字格为例示人,这是调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前贤的一个米字格,是无数米字格由小米格组成大米格,形成若干横、竖、斜线以运用的方法。
正方形米字格在实用文字中的应用。一、文字基本笔划***:将全部文字的基本笔划摆放在网状的米字格内,***一。二、文字部首如:“冫”、“氵”、“讠”、“个”、“木”等将这些部首摆放在正方形米字格内,两点水的写法,第一划点划摆放在米字格左上角斜线的中央,第二划摆放在米字格左下角斜线的中央。这样就掌握了一个实用文字部首的写法。以此类推,在两点水的中央米字格的横线上,与两点水的第一划平行斜势排列,又将组成一个部首“三点水”。将“讠”、“个”、“木”部首,摆放在米字格交叉线上,就将掌握这五个单字部首的写法。以楷书或行书进行书写,确立笔划在米字格内固定的位置,牢记这个部首,反复练习强化记忆,最后运用自如,到实用文字的应用,按此方法观察,还可以组成一些新的部首,如:“米”、“卜”、“王”、“田”等,在这里要说明两点:第一点:正方形米字格完成的部首有一定的局限性,还不能完成全部实用文字的部首,而网状米字格的运用,全部文字部首按其规律可以完成了;第二点,米字格内完成的部首,还要遵循一个规律,即文字部首的书写要黑白均匀,横与横、竖与竖平行排列,距离基本相等,撇、捺、点划左右、上下对称的原理。
三、网状米字格应用拓展了米字格内涵
按照九宫八卦布阵法变成八八六十四卦之运用米字格就变成了“网字格”,也就是网状米字格,网状米字格在实际文字中的应用。它是由若干个正方形、竖长方形、扁方形重叠组合而成。他在一个大的正方形内形成若干个不同形状的米字格,有若干条纵横交叉的线产生一个网状,这个网状的正方格将文字的基本笔划按其部首摆放就可组成全部文字部首,即一个部首有两种以上的写法。选择部首“木”字旁,当木字旁作左右结构的文字的部首,采用竖长方型米字格,做上下结构的文字部首,采用扁方形米字格。选择部首“禾”木旁,采用竖长方型与扁方形米字格交叉,采用扁字格的斜线作为“禾”木旁的横撇,竖长米字格的木字,组成“禾”木部首。
用米字格作为衬纸对于练习硬笔字的人而言,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不少从事硬笔书法教学的老师,以临习古代碑、帖为主,有些还自创“回宫格”、“九品方格”来练习硬笔字。虽能掌握部分文字的书写能力,却无法学会写陌生文字,找不到创实用文字的书写规律,遇到陌生文字一筹莫展,这往往是因为远离了实用文字的书写规律与基本方法。
一旦对米字格有了深入理解,破解米字格的奥妙,再结合学过的历代碑、帖文字,会很快解决硬笔字这一问题。自米字格产生以来,很多人以为它只是儿童练字的衬纸,殊不知它是学习硬笔字、提高文字书写能力的必备工具;米字格衬纸,它到底对实用文字的书写有着什么作用?米字格作为衬纸很少有文字资料的详尽阐述,很多人认为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见到米字格便一目了然。其实不然。写好硬笔字,不是写得多、练得多就能掌握。写好硬笔字必须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合理运用米字格,确立每个部首的书写方法,懂得每个部首应该怎样写。
临的部首篇3
1.疏密关系。疏密即笔画的多少,在单字中笔画的分布多少造成结构上的疏密关系。这样的字重心偏向笔画较多的部分。在临摹时要注意笔画空间的分布,不能过于强调疏密对比,应适度把握。利用字帖上笔画和笔画之间的“黑块”与临习的字笔画和笔画之间的“白块”进行比较,找出差距,从而更准确地把握《礼器碑》的结构。在《礼器碑》中一般的字主要表现为左疏右密,上疏下密、下疏上密。范字临写:“极”、“乐”(见***1)。
2.向背关系。向背即左右结构的字向各自的方向延伸。临摹时要注意方向性的把握以及左右伸展的程度。范字临写:“后”、“妃”(见***2)。
3.避让关系。避让即在左(中)右、上(中)下结构的单字中,力求单字的美观而运用的一种手段。它能使其中的一个部首给另一个部首让出相应的空间,达到单字的空间协调。避让关系在《礼器碑》中主要表现为左让右。左偏旁的部首笔画一般较少,故而一般是左让右。当然也有右让左的情况,比如“欠”字做偏旁时,就是右让左的结构。范字临写:“欢”、“授”(见***3)。
4.平正中见险奇的单字处理。平正中见险奇即单字结构整体看上去重心很稳定,但是其中某个部分处理得或歪,或斜,或大,或小,从而造成一种不规则的姿态。这一不规则的部首需要另一部分来扶正,达到整体上重心的稳定。这一类型在《礼器碑》中比较多,并且变化较多。比如说字帖中有一“阳”字,是一个左让右的结字,而其右偏旁上半部分的“日”处理得很小且向***斜,下半部分处理得又大又宽,并且四条撇画均向左下方延伸。临摹时,要注意此字的结构特点,尤其将右半部分写好,临出其整体向左下方倾斜的姿态,靠笔画的延伸部分寻找重心。《礼器碑》中平正中见险奇还表现在部首之间的错落,即部首之间不按照正常的位置来处理,而是发生错位,从而使字形看上去奇肆、险峻,但重心仍保持稳定。范字临写:“阳”、“获”(见***4)。
5.独体字的处理。独体字即没有明显的左右、上下结构关系的字,这样的字笔画较少,临摹起来比较难把握。临摹时,最主要的是从内部空间进行突破,还是要抓住字帖的“黑块”与自己临写的“白块”的差距,进而提高自己的水平。我在临摹时遵照“参照物”的原则。参照物即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标志。例如临摹“王”字,首先完成第一笔,第一笔即我们说的“参照物”。当写第二笔横画时,观察字帖上第二笔在第一笔的什么位置,两条横画之间的空间大小,笔画左右延伸长短的程度大小,观察准确之后再下笔完成第二笔横画。完成之后看第三笔竖画,竖画位于两条横画的中点,注意竖画的长度,完成竖画。第四笔的长横以同样的道理来完成。用这样的临习方法能够准确地把握字帖中字的结构。临摹一段时间掌握得较熟练后,就要从整体上来观察一个字,争取看一遍就能把整个字都准确地临摹下来。另外值得说的一点是,临帖时,落笔之前就要思考好这个字整体的姿态,在写的过程中,写每一个点画都要想着整个字的姿态,做到胸有成竹。当然,在某些有撇、捺的独体字中要注意其笔画的方向、舒展。范字临写:“王”、“九”(见***5)。
6.半包围结构字的处理。半包围,顾名思义就是不完全包围,这类字在《礼器碑》中常见的是“广”字半包围、“辶”半包围等。“广”字半包围结构的字较容易把握,临写时注意左右舒展以及避让关系即可。“辶”半包围的字在此碑中出现较多,姿态各异。临写时注意“辶”的写法,四个点的方向性,以及平捺的一波三折且向右延伸的姿态。范字临写:“鹿”、“造”(见***6)。
临的部首篇4
一、实现技能和知识的有机结合
1.汉字的笔画。语文写字教学时,必须要注意汉字的笔画以及汉字笔画的位置变化。如:“厌”和“庆”,要注意“、”的位置变化;“为”和“办”,要注意“力”的笔画变化;“田”和“口”,要注意“口”的P画变化等。
2.汉字的部首。语文写字教学时,必须要注意汉字构字部首的变化。如“若”和“苦”等。
3.汉字的形体。语文写字教学时,必须要注意汉字形体的变化。如“曰”和“日”等。
4.汉字的结构。语文写字教学时,必须要注意汉字结构的变化。如“监”和“临”等。
5.汉字独体字变合体字。语文写字教学时,必须要注意一些原先是独体字的汉字转变成合体字偏旁时,在形体和笔画方面发生的变化。
二、汉字的写字方法
要想将汉字写的美观、整洁、端正,就要确保学生的执笔方法和坐姿正确,尤其是要在间架结构和运笔方法上注意,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
1.写字的坐姿。语文写字教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坐姿习惯,端正学生的坐姿,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写好汉字,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发育。
2.握笔的姿势。语文写字教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握笔姿势:右手拿笔,笔杆向右、向里倾斜30°-50°,上部贴于虎口,食指和拇指捏住笔杆的下端,距离笔尖一寸,拇指稍后,食指稍前,拇指和食指弯曲成“O”形,中指在下面托住笔杆。
3.汉字部首的间架结构和占位比例。语文写字教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汉字部首的间架结构和占位比例,这是将汉字写的美观、端正的重要条件。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田字格中的范字进行仔细的观察,让学生知道部首和部首之间、笔画和笔画之间应该如何搭配、穿插,才可以将汉字写的美观、端正。
三、写字教学和识字教学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进行语文写字教学过程中,对于识字教学中的写字任务,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写字教学时教会学生如何将认识的字写的美观、端正,并且也可以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写字教学是识字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可以起到巩固识字、以写促识的重要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完成巩固识字、强化字形的重要作用,还可以完成写作教学的任务。
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进行语文写字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汉字悠久的发展历史及其重要的文化价值,讲述我国古今著名书法家的故事,如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教子书法的故事,引导学生欣赏古今名家的书法作品等。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写字教学必须真正贯彻落实,但是要想提高小学生书写汉字的水平,必须要督促学生长期不懈的坚持,反复训练。教师和学生必须清楚的明白,要想写好汉字,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不是一名教师就可以实现的目的,必须要加强小学年级与年级之间、写字课与写字课之间、写字课与语文课以及其他课程之间的密切配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
临的部首篇5
关键词:许慎;“六书”;转注;类型
一
“六书”是汉字学的核心理论。自许慎界定其说至今,虽然人们对“六书”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但仍在有些问题上存在分歧。如“六书”都是“造字之本”还是“四体二用”、究竟应是“六书”还是“三书”抑或“二书”等。其中歧解最多的乃是“六书”中之转注。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两个问题上:转注究竟是造字之法还是用字之法,它是一种什么样的造字之法或用字之法。班固早在《汉书·艺文志》中就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1}直至有清,戴震提出了“四体二用”之说,“指事、象形、会意、形声四者,字之体;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2}这可以说是清人在对“六书”深入研究基础上的新认识。事实上,《说文解字》中的9353个字,许慎皆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者析其形,未见一字被析为转注、假借者,足以说明转注、假借确非造字之法。尽管自上世纪初的章太炎以来,梁东汉、陆宗达、孙雍长、郑慧生、孙中运等相继发表论著,阐述了“转注是造字法”的观点,但他们所说的用“转注法”造出的字如“皤”、“黸”、“趋”、“冻”、“蝮”“馥”、“航”“猪”等,在《说文解字》里无一不是被释为形声字。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他们混淆了形声字与转注字的界限,二是他们曲解了许慎关于转注的认识。在《说文解字·叙》里,许慎没有采用早于他的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六书”“皆造字之本也”的说法,说明在许慎看来,“造字之本”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所谓“转注造字法”只是这些人自己对转注的理解,这种理解是不符合许慎“六书”理论的。
同样,由于人们对许慎给转注所下定义“建类一首,同意相受”中“类”和“首”的理解不同,在关于转注是一种什么样的用字之法的问题上,也是歧说纷呈。以南唐徐锴和清江声为代表的部首派认为立一字为部首,即“建类一首”,部属字皆从部首字受义,即“同意相受”;以唐裴务齐和宋陈彭年为代表的形转派则认为“考字左回,老字右转”即为转注;以清戴震和段玉裁为代表的义转派认为“初、哉、首、基之皆为始,卬、吾、台、予皆为我,其义转相为注,曰转注”;以清朱骏声为代表的引申派则认为“转注者,体不改造,引意相受”,即一字由本义引申出另一意义时,仍用原字而不另造新字叫转注。
按照部首派的理解,部属字与部首字之间是转注关系,那么,《说文》中除540个部首外的其他字各从其部首受义,它们就都是转注字了;按照义转派的理解,一组意义相同的字用另一个同义的字来解释叫转注,那《尔雅》之《释诂》和《释训》都是用这种方法解释同义词的,这么多的同义词就都是转注字了;按照引申派的理解,有了引申义的字不造新字是转注,那么汉语里绝大多数的字都有引申义而没另造新字,它们就都是转注字了。这样的理解显然都不符合许慎的原意。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文字学界又有许多人对“转注”进行了探讨。正像裘锡圭先生所说:“‘转注’究竟是什么?这是争论了1000多年的老问题。对转注的不同解释非常多,几乎所有可能想到的解释都已经有人提出过了。”{1}以至于唐兰先生不无感慨地说:“总之,(转注)这条的界说不清楚,例子也不好,所以愈讨论愈糊涂。”{2}
二
真理总是越辩越明,为什么“转注”的问题却“愈讨论愈糊涂”呢?这除了许慎所下定义囿于八字韵语而“类”和“首”所指不明的客观原因之外,我认为还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在讨论时,从现代汉字学的角度出发,更多地加入了自己对转注的理解,论题变成了“转注应该是什么”,而不是“许慎所说的转注是什么”;二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许慎所下定义与所举例字之间的关系,或偏重于根据定义去理解转注,或偏重于根据例字去理解转注。如果论题是“转注应该是什么”,那么,讨论时当然可以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我们就不要企望短时间内能有什么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结论;如果论题是“许慎所说的转注是什么”,有许慎给转注下的定义“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在,有许慎给转注举的例字“考、老”在,我们只要客观分析转注定义的真正含义,全面考察许慎所举例字包含的信息,并正确理解定义和例字之间的关系,同时尽可能少地掺入自己的主观认识,③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结论,就不是不可能的了。
许慎举的例字是“考”和“老”。从形、音、义三个方面全面考察,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关系:
从字形上看:A.二字属于同一部首;B.一个是部首字(老),一个是部属字(考);C.二字上部相同,下部一个左回(考),一个右转(老);D.考字从老,而老有所省。
从字音上看:A.二字声纽不同,老,来母;考,溪母;B.二字韵部相同,都是幽部;C.二字声调相同,都是上声。
从字义上看:A.二字意义相同,都有“老”义;B.二字的意义可以互相授受,老,考也;考,老也。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人们所下定义内涵少而外延大,所举实例内涵多而外延小。如《现代汉语词典》给“男性”下的定义是“成人后体内能产生精细胞的人”,可能以一个“身穿黑色上衣、下穿蓝色长裤、脚穿双星运动鞋、头发花白、年龄有60多岁的、身高170公分的、家住×省×市的、身上能够产生精细胞的老头”为例。除了最后一个特征外,这个老头的前七种特征都不是所有男人的必备特征。同样,例字“考”、“老”具有的上述九种形音义方面的特征,也肯定不要求所有的转注字都全部具备。这个道理相信人们都知道。但例字具有的特征究竟哪些是所有转注字都必须具备的本质特征,哪些是其他转注字不必具备的非本质特征,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如果我们把“许慎所说的转注”作为讨论的前提,上述例字特征的取舍就有了依据,那就是许慎给转注下的定义。从理论上说,许慎所下定义中对转注字要求具备的条件和例字中符合条件的特征就是所有转注字应具备的特征。
许慎给转注下的定义是“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其中的“类”有人说是指“声类”,多数人认为是指“义类”,即许氏《叙》中所说“理群类”之“类”;“首”是指部首,即许冲《上说文表》中所说“其建首也,立一为耑”之“首”;“意”指两字的大致意义(不一定是具体意义,因为具体意义相同的等义词极少);“相”,指两字互为施受,由此字可知转注至少关涉两个字;“受”意为“容受”。此八字中蕴含的对转注字的要求有:A.建类:为两个字的意义立一个义类;B.一首:两个字同一个部首;C.同意:两个字大致意义相同;D.相受:两字的意义可相互容受。其中AB是动补关系,“一首”是“建类”的处所补语,“建类一首”意即把两个字的义类建在一个部首上;C、D虽是两个条件,但后者也是对前者的补充。这样一来,许慎定义对转注字的要求就是:(一)两个字的义类用同一个部首表示;(二)两个字的大致意义相同;(三)两个字的意义相同到可以互相容受的程度。其中条件(一)与例字形体特征A相同,条件(二)与例字字义特征A相同,条件(三)与例字字义特征B相同。由此可知,就许慎的本意来说,转注字应具备的特征就是:两字同一部首,两字意义相同,两字的意义可相互容受,即可互相解释(“转注”得名之由,应该就是因两字意义可以转相为注吧)。至于例字“考”、“老”的其他特征则都是非本质特征,不要求所有转注字都必须具备。
分析一下目前对转注的不同理解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之所以歧解纷呈,其实都是因为人们罔顾许慎所下定义,而是参以己意,妄以例字的非本质特征为所有转注字的必备特征而产生的。
“转注字必须具备同部首、声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这三个条件,缺少一个条件就不行。”{1}“许慎的意思是:在一个部首统领下安排意义范畴相同、声音相近的字,其中的一些字含义完全相等,它们可以互相注释,即转注”。{2}“转注,一般认为是指音近义同的不同的汉字之间的互相训释”。③这些说法都是把“字音相同相近”这个非本质特征当成了所有转注字都必须具备的本质特征。
“字形上从部首到类属,字义上能互为训释的字就叫转注字”。{4}“由此可知,转注所涉及范围就在部首和属字的意义之间”。{5}这是把“两字一为部首字、一为部属字”这个非本质特征当成了所有转注字必须具备的本质特征。
三
由以上我们对许慎“转注”的理解可知,转注确实不是什么造字的方法,但说它是一种“用字法”似乎也不合适,因为它只不过揭示了两个字之间的形、义关系而已。就其形而言,两字须同一部首;就其义而言,两字须意义相同且能互训。简而言之,转注字就是指“同部互训的一对字”。
同部同训的一对或更多字合于“建类一首”,但不合于“同意相受”,因而不是转注字。如《玉部》:玎,玉声也;玲,玉声也;瑝,玉声也;《艹部》:菩,草也;莨,草也;芘,草也;荑,草也。
同部的两个字能构成联绵字的也不是转注字。如:《艹部》:茱,茱萸也;萸,茱萸也。蘿,莪也;莪,蘿莪也。《口部》:唸,也;,唸也。
同部递训的一组字同样也不是转注字。如:《示部》:禄,福也;福,祐也;祐,助也。
异部互训的一对字合于“同意相受”,但不合于“建类一首”,因而也不是转注字。如:《口部》:问,讯也,《言部》:讯,问也;《杀部》:杀,戮也,《戈部》:戮,杀也。
符合“同部互训、意同互受”条件的转注字,《说文》全书共有165对,出现在59个部首中。它们依次为:
卷一:示部1:祭/祀
艹部8:茅/菅 苖/蓨 /葍 芰/蔆 蕪/薉 葢/苫 薪/荛 菲/芴 卷二:口部5:咽/嗌 吹/嘘 吒/喷 呻/吟 咆/嗥 走部2:走/趋 趁/ 辵部4:遝/ 遇/逢 追/逐 远/辽 足部4:踬/跲 蹎/跋 跌/踢 蹲/踞 卷三:言部6:讽/诵 詥/谐 证/谏 信/誠 譸/詶 讙/譁 攴部2:/ 更/改 卷四:目部1:目/眼 盾部1:盾/瞂 肉部2:胫/胻 胝/腄 刀部2:切/刌 刊/剟 卷五:竹部1:箝/籋 皿部1:盎/盆 食部2:饷/饟 饥/饿 入部1:入/内 卷六:木部24:梅/枏 棠/杜 梓/楸 椐/樻 栩/柔 楮/榖 荣/桐 榆/枌 根/株 標/杪 枝/条 枯/槁 栋/极 柱/楹 杇/槾 楔/櫼 柫/枷 槌/ 棚/栈 柯/柄 桥/梁 柧/棱 梡/ 槛/栊 桼部1:桼/ 橐部1:橐/囊 贝部1:赘/质 卷七:禾部2:稻/稌 稷/ 疒部2:疾/病 瘉/瘳 网部1: 詈/骂 部1:覂/覆 巾部1:/ 卷八:人部4:何/儋 偓/佺 倚/依 偾/僵 卧部1:监/临 穴部1:空/竅 衣部4:衽/ 袍/襺 袖/袂 袥/衸 老部1:老/考 履部1:屩/屐 舟部1:舟/船 欠部1:歔/欷 饮部1:饮/歠 卷九:页部2:顶/颠 颡/额 髟部3:鬄/髲 /鬀 / 广部1:庖/廚 石部1:/磑 卷十:马部2:驱/驰 驚/骇 犬部2:/獟 狾/狂 火部1:煎/熬 心部3:志/意 惧/恐 忿/悁 户部1:扉/扇 门部1:闚/闪 耳部1:聼/聆 卷十一:水部7:滥/氾 沟/渎 渍/沤 滓/澱 洒/滌 浣/濯 泣/涕 仌部1:仌/冻 鱼部6:鮪/鮥 /鯍 鲤/鳣 鲖/ 鰼/鰌 鮺/ 卷十二:手部8:手/拳 捾/搯 排/挤 /拈 捉/搤 挹/抒 拾/掇 搰/掘 女部3:婐/ /妗 嫪/婟 匚部1:匮/匣 瓦部2:甑/甗 甂/瓿 卷十三:糸部5:緾/绕 结/缔 缕/线 缝/紩 缉/绩 虫部2:虫/蝮 强/蚚 土部1:墣/塊 卷十四:金部7:销/铄 锭/镫 鍱/鏶 镰/锲 钻/ 钲/铙 钝/錭 车部2:辎/軿 辕/辀 阜部6:陂/阪 陬/隅 险/阻 陗/陖 隔/障 阶/陛 酉部4:酝/酿 / / 醶/酢
在这165对转注字中,完全符合“考,老也;老,考也”这种训释语对等互训方式的占绝大多数。少数字训释语字数虽不对等,但我们根据其训释,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同意关系,也认定其为转注字。如《示部》:“祭,祭祀也”;“祀,祭无已也”。《目部》:目,人眼;眼,目。《水部》:泣,无声出涕曰泣;涕,泣。《瓦部》:甂,似小瓿大口而卑用;瓿,甂也。《糸部》:缝,以针紩衣也;紩,缝也。
在这165对转注字中,除了“走/趋”、“目/眼”、“盾/瞂”、“入/内”、“桼/”、“老/考”、“舟/船”、“饮/歠”、“仌/冻”、“手/拳”、“虫/蝮”这11对是部首字与部属字的关系之外,其他154对都是部属字与部属字的关系。
从字形结构来看,在这330个转注字中,象形字有目、盾、入、桼、老、舟、仌、手、虫等共9个;会意字有祭、吹、走、逐、信、更、内、闪、饮等9个,其他全是形声字。
临的部首篇6
汉字教学字理中国文化语言一、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2011年,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宏观调控的思路是“小学低段侧重识字问题。”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汉字,是现代汉语的母体,汉字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语文能力的高低。语文学习能力很难提高,从根本上讲,汉字是最大的障碍。把好识字关,语言的发展就会快速进入高效的轨道。因此,小学阶段必须重视识字教学。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他今后的学习生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学科,而识字教学就犹如楼房的地基,是基础中的基础。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如何利用教材优势,尽可能地挖掘学生最大的潜能,让识字变得轻松、愉快,成为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二、汉字教学的几种方法
(一)基本字源识字
可以由作为构字部件的独体字入手,后教由这些独体字组成的合体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对“文”和“字”做了如下解释:“}R之初作也,w依象形,故^之文。其後形相益,即^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而多也。”如汉字中比较常用的构字部件有:口、土、人、日、月、山等,这些汉字对于即将参加HSK六级考试的学生来说,是十分浅显易掌握的。从这些字入手,教学生有这些独体字组成的合体字。在合体字教学时,首先需要对文字的构字部件进行分解、对偏旁部首进行分析,结合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加以说明。汉字的偏旁部首是汉字的组成部分,要先记住偏旁部首,才能记住后面更多与其有关的汉字。
教学案例:
2.会意字“信”。“信=人+言”。但人说出来的话(言)要有诚信,故“人”+“言”为“信”。这个字也有另一种说法为“从言,人声的形声字”。
(二)结合中国文化和文字的演变过程进行教学
汉字的演进大致经历以下几个过程:
1.殷商时期――甲骨文
2.西周时期――金文
3.春秋战国时期――简帛文
4.两汉时期――篆文、隶书
5.三国时期――楷书
宋建华先生在《汉字理论教学》一书中指出:“汉字的构形思维模式,是古代人的生活文化形态的具体投射,缺乏汉字取象认知的基础,则不易掌握古人构字的旨趣所在。”
教学案例(参照李守奎先生课堂教学案例): 通过以上的例子说明了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教师可通过给学生讲古代的故事,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娱乐中记住汉字的演变过程,只有理解汉字的本意,才能牢记汉字的写法。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多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寓教于乐,使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不仅学会一个故事,还要从故事中学习到汉字的演变过程和独体字的古体,以便更好地开展其他汉字的学习。
(三)从汉字与语言的关系入手进行教学
虽然汉字与语言各自***,但他们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词或语素。没有了语言,文字则不再具有生命;没有了文字,语言便无法记载。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记忆汉字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错别字,混淆字形相近的字。将这些文字拿来给学生单独记忆,难以加深印象。教师应将易混淆的字进行归类对比,使学生加深印象。汉语里的部首有着各自的表意功能,大多数是一类事物的代表,犹如英语里的词根词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部首的表意功能教授给学生,使学生记住每个部首所表示的含义,便于理解加深记忆。
下面通过对“辩”“辫”“辨”的分析来说明汉字与语言的关系。
“辩”,繁体字作“q”,《说文解字》对其的解释为“治也,从言在g之间”,意思为“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例如,《列子・汤问》中“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辩”字的部首为“讠”,同“言”,小篆作,《说文部首形义新证》中,对“讠”的解释为“言,直言曰言,论难曰语。从口,凡言之属皆从言。”“辩”辩论,争辩,需要用嘴去说,通过语言来进行辩论,所以在表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的含义是时,用“辩”。
“辫”,繁体字作“p”,《说文解字》对其的解释为“交也。从糸g声”。意思为“交织、编结”。例如,《梁书・西北诸戎传》中“女子头发辫而不垂”。“辫”字的部首为“纟”,同“糸”,小篆作《说文部首形义新证》中,对“纟”的解释为“细丝也。象束丝之形。凡糸之属皆从糸。”“辫”交织、编结、把头发分股编成带状物,所以在表示像辫子样的东西时,用“辫”。
“辨”,繁体字作“辨”,《说文解字》对其的解释为“判也,从刀g声”,意思为“判别,区分,辨别”。例如,《乐府诗集・木兰诗》中“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由以上对“辩”“辫”“辨”三字的来源以及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得出结论,汉字具有表意功能,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辩”字的部首“讠”“凡言之属皆从言”;“辫”字的部首“纟”“凡糸之属皆从糸”;“辨”字的部首“忄”“凡刀之属皆从刀”。我们可以从中总结论,在汉字中,带有“讠”部的,多于说话有关;带有“纟”部的,多于像辫子、丝束一样的东西有关;带有“刀”部的,多与判别、区分、辨别有关。教师在汉字教学中应注意举一反三,对于易混淆的汉字进行归类,对其偏旁部首加以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部首所表达的含义,这样在记忆汉字的过程中则可大幅度减少错别字和易混淆字。
三、低年级小学语文识字的教学建议
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教学,但是由于现在教材版较多,一部分教材对于识字教学的方式和内容并不是十分合理,导致了一些地区或学校的识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思考影响汉字教学效果的因素,因地制宜,找出适合的汉字教学方法。这是一项具有很高挑战性的工作,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学形式要丰富多样,低年段孩子好奇心较强,过于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厌倦,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再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利用幻灯片、音效、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形式的同时,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工作在整个小学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教学。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汉字是工具,是基础。因此,小学语文要让学生多识字,为提高语文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通过三种方法和几种建议对汉字教学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比较可行且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举例,对教学法进行了实际教学操作。在现实课堂中,本人已多次运用上述提及的方法,教学效果显著,激发了学生们学习汉字、记忆汉字的兴趣。且学习过后,不易遗忘,学生在学习过后,大部分人可以做到举一反三,课后仍可自行对汉字加以分析记忆,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序.
[2]宋建华.汉字理论与教学.台湾: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9.
[3]蔡信发.六书释例.台湾***书馆出版,2009.
[4]董莲池.说文部首形义新证.作家出版社,2007.
[5]董莲池.说文解字考正.作家出版社,2005.
[6]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
[7]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8]宋建华.汉字理论与教学.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
[9]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临的部首篇7
①立刀旁。在隶书中,立刀旁的短竖多处理为横点或斜挑状的点,整个立刀书写时,要注意观察范本中笔画的形态。隶书中的钩画也较含蓄,书写时向左平推,收笔回锋或蓄势挑出,增强其动感,如“则”“制”“利”“到”等字。
②双耳旁。前面已讲过其写法及注意事项,在此以“都”为例字具体说明。“都”字在临习时要注意左半部分的“者”字的字形,将空间排在外面向左舒展,右边较为齐整,左右两部分之间有一定的空间;右半部分书写时不可过于松散,右耳旁的竖画取向右的斜势,这与左半部分的第二个横画的向下收笔之势形成呼应关系,整个字形整体统一。
③月字旁。“月”字作为右偏旁部首书写时较窄长,明显运用到了左右避让关系,书写撇画时较为含蓄,上半部分多作竖画,行笔至下半部分顺势向外撇出。据不同的字形点画粗细因字而变,如“明”字。“月”字的撇画弧势较大,与左半部分之间留有空间,但“月”字的撇又将两部分通过避让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布白疏密有致。
4.左中右结构。左中右结构的字由三部分组成,其构成法则既兼具左右结构的基本规律,又有自身独特性。其主要特点是:笔画较多,结构相对复杂。书写此类字宜求各部分比例和谐,点画灵动,穿插避让、轻重适度。如“修”“卿”等字。
(三)包围结构
包围结构指字的结构呈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分半包围、全包围两种类型。
1.半包围结构
①左包围结构。指字的左上角或左下角笔画形成半包围的状态。如走之部、广字旁等。走之部属于左下包围结构,捺脚飘逸舒展,走之部三撇与右部应运用穿插,紧密结合,如“道”“通”等字。广字旁则属于左上包围结构,横画宜长,撇画开阔,为余下部分留出更多的空间,如“庙”“府”“原”“廉”等字。再如“臣”“为”“所”“石”“归”“君”等字也属于左包围结构的字,撇捺舒展飘逸,突出下部分主笔,破除呆板,总之宜求严密匀稳,力避错落散乱。
②右包围结构。此类字多运用折法,折法多变,主要是以横折为主,或为直折,或为斜折,折内能包容其余的笔画,如“司”“戒”等字,宜偏中求正,重心平稳。
③上、下包围结构。上包围结构的字亦是以横折为主,三面封闭,覆盖之态,应力避头重脚轻、外重内轻,如“问”“闻”“罔”“罪”等字。其中“问”“闻”左右门框大小应相等,竖挑不能向左太过,以免失衡;右折要正、直,忌歪斜。此类字外框宜小,门内字亦宜收敛。下包围结构的字多以竖折为主,书写时注意竖折画书写不可太短,要有弯度,忌垂直,如“幽”字,包容而不笨拙。
2.全包围结构。
全包围结构是指呈全封闭状态的字,外框包围中部,力求内外统一匀整,注意外框轻巧,中部充实。其字体书写时比没有包围结构的字要小,其字形大小差不多,多以右横折为主,书写时为使其透气,可将横画和竖画相连的部分留出一些缝隙,如“四”“曰”等字。
(四)上下结构。
上下结构,指上下两个部分或上中下三部分笔画或部首所组成的字。其字的构成要以突出中心、求得平稳为主,但还须注意把握结构规律,上下错落,侧中求正,上下穿插,点画收放等,务求整体的均稳端庄,主次分明,奇正相安,和谐统一,如“常”“皆”“鲁”“众”“书”等字。
1.上大下小结构。此类字被称为“天覆”,意思是上面的部首像天似的遮住下面的结构,因此书写时上面的部首部分要相当大,左右开张,下面的部分小些。
①人字头。上面覆盖下面,撇捺交叉点在字的中心线上,书写时要记住撇捺交叉不同的表现方式,如“令”、“舍”等字。
②宝盖头。书写时横向取势,点画灵活,可长可短,可正可斜,第二笔多作竖画,横钩写为横折,接笔处或转或折,各有不同,下面部分宜狭长。
2.中间大两头小结构。此类字字形犹如橄榄,书写时左右舒展,中宫收紧。
①中间以长波横为主的字,书写时以舒展开张为上,如“卒”“若”“等”等字。
②中间带撇捺的字。书写时以撇捺为主,中间舒展,竖画在中轴线上,不可偏斜,如“奉”“奏”“春”“者”等字。
3.上小下大结构。此类字被称为“地载”。指下面的笔画承载上面的笔画,但有时下部并非是一长横或方形结构,所以书写时因字而异。
①带长钩的字。书写过程中长钩在完成竖转弯后,要平走,然后再收笔,忌斜走,长钩的变化丰富,姿态优美,如“掌”“季”“字”“嘉”等字。
②带长横波的字。特点是末笔是一长波画,承载整个字,如“圣”“直”“置”等字都可以处理成上面大的形式,我们初学隶书不要与楷书的写法弄混淆了,要掌握此规律,这些字的波横都姿态翩翩,要很好地表现。
③心底部。心字底的波捺姿态丰富,心钩形如波画,作主笔大胆延伸,钩画起笔时往往靠左,或者配合结字缩让成为辅笔,同时注意心字底中几个点的处理,位置安排、轻重大小、疏密聚散等呼应关系,如“愚”“恐”“意”“宪”等字。
临的部首篇8
多年来,我一直教低年级写字,发现课堂的趣味性对低年级学生尤为重要,通过近几年的写字课堂教学实践,设计出四种不同的角色活动:
1. “小助手”角色
根据儿童喜欢表现,显示自己很能干这一特点,在写字教学的尝试练习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老师的“小助手”这一角色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综合能力,教学效果好。具体做法是教师提供汉字的临散部件和笔画,请学生协作老师完成整个汉字的书写。通过拼一拼,摆一摆汉字的笔画部件,给学生以直接,立体的感官刺激,能调动他们进一步尝试的兴趣,促使他们在看、想、动中不断探索,达到写好汉字的目的。
2. “小老师”角色
根据儿童模仿老师这一特性,我设计出“小老师”这一角色活动,如教完一个部首及带有这个部首的一个汉字后,我会写出另一个带有这个部首的汉字,先让学生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怎样才能写好它,待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后,请一个学生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带着大家写。“小老师”教完了,再让全体学生评一评,哪个讲得好,哪里还不够。这样的“师生反串”无疑会给课堂教学注入民主、平等、和谐的新鲜空气,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3. “小医生”角色
在写字教学中,一个班的学生出现书写水平程度不一的现象。自己动手书写时难免会走些弯路,产生各种各样是毛病。于是设计出“小医生”这一活动角色,让学生自己来帮助同学改正书写时的小毛病,同时也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在教学中,我常给学生提供这样的角色机会。
如上“秋”和“香”两个汉字出现后,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时,我便走到行间去看,找出学生书写的“生病”的汉字娃娃,展示在学生眼前,请“小医生”们集中注意“把脉诊断”,根据“病情”开出“处方”,每当这时,孩子们总是饶有兴趣,认真的扮演着这个角色,新奇而兴奋,快乐的学习着。
4. “小书法家”角色
教师将优秀作品挑选出来,展示给全体学生“小书法家”的作品。,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大家都朝着练好字这一目标努力,大家你追我赶,优秀的受到称赞更加优秀,落后的受到鼓舞奋起直追,整个集体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人人争夺“小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