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具体的例题来讨论如何将“一题多解”这种能够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题灵活性的物理方法,更好的融入课堂,以提高课堂效率。更进一步的要求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一题多解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促进同学们间的相互协作。
【关键词】一题多解;课堂效率的提高;解题的灵活性;相互协作
“一题多解”顾名思义就是一道习题有多种不同的解法,在理科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体现在物理教学中就是一道物理习题可以利用公式法、***像法、归纳法、形成模型法、假设法等各种解题方法;一道物理习题也可将力学、运动学、能量、动量等物理知识融会贯通。特别是在高三的复习中,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原本所熟悉的习题就有了更多的解题方法。如何将“一题多解”更好的融入课堂,利用“一题多解”提高课堂效益,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促进同学间的相互协作呢?对于这几点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一题多解”与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高效课堂,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不管是之前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还是现在正风靡的电子白板,都极大扩充了课堂容量,提升了课堂效率。而我们的“一题多解”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1.一列火车总质量为M匀速前进,有一个质量为m的车厢脱节,在司机发现时候火车已前进了L米,司机立即关闭油门,已知阻力与车重成正比,牵引力为恒力,车与脱节车厢最终都停止,求车与车厢相距多远。
解法一:运动学:车头先做匀加速,后做匀减速,设初速度为V1;在他发现脱节时列车的速度为V2,匀加速阶段的加速度a1=Kmg/ (M-m);有2a1L=V22-V12;匀减速阶段的加速度a2=Kg;2a2x=V22;即车头走过的距离S1=L+x;车尾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a3=Kg;车尾走过的距离2a3S2=V12;所以S=S1-S2=ML/(M-m)。
解法二:动能定理:车头应用动能定理:FL-K(M-m)gS1=-1/2(M-m)V02;对车尾应用动能定理-KmgS2=-1/2 mV02;而S=S1-S2;列车原作匀速运动,F=KMg;联立以上方程解得 S=ML/(M-m)。
解法三:由于脱节后列车比末节车厢多行驶的那段距离内,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等于牵引力在L这段距离内所做的功,KMgL=K(M-m)gS;S=ML/(M-m)。
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物理习题。比较该题的三种解法,解法一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涉及到了力学中研究对象的选择,受力分析,也涉及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法二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分别运用动能定理,熟悉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和解法一进行比较,让学生充分体味动能定理的优越性。解法三对整体运用功能关系,让学生从更高层次来理解功能关系。同样,这一道题目也可以对整体运用动量解题。通过对于这一道题目的学习,引导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的纵横联系,对力学基础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复习,也对于力学中常见的解题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该题的综合不仅是知识点的汇集,也是解题方法的大练兵。像例1这样的一题多解,复习了基础知识,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让我们更加接近高效课堂。
二、“一题多解”与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
举一才能反三,作为教师我们要将“一”这些不同解题方法介绍给我们的同学,而“反三”就是我们的同学对这些不同解题方法的具体运用了。在例1的三种解法中,牛顿运动定律解题过程复杂但思路清晰,而运用动能定理解题与中间过程无关,过程步骤简单,但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第三种解法,一个公式解决所有问题。所以在随后的原题重练中,更多的同学选择了步骤最简单的解法三。随着这种类型习题的增多,学生对于动能定理的掌握,遇到运动学问题的时候,学生更加愿意选择解题步骤更加简单的动能定理。在“一题多解”的讲解中教师要立足于基础,不刻意求难,注重渐进、合理性,这样学生解题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思维也就被拓展开了,更加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所以例1的讲解要从绝大多数同学的解题方法开始,深入浅出,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一味的强调解题方法的优越性。不能为了展示解法的多样性而讲解,要立足于学生,以学生的最终掌握为根本。
三、“一题多解”促进同学间的有效协作
不管是杜郎口旋风,还是活动单导学模式,都是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更加要求教师能够给我们学生的相互协作找到一个明确主体,让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课堂也有明确的教与学的目标。“一题多解”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将同学们的讨论局限在一道题目中,将讨论的目标明确化。而这道题因为不同解题方法的运用,将会涉及到不同部分的知识。让同学在交流中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归纳出不同解题方法的注意点,总结出所学知识点。这样的相互协作才是有效的,这样得出的解题方法才是最适合自己的,这样总结出来的知识点才是不易遗忘的。而对于思维能力较高的解法,或者比较特殊的解法,教师做适当的点拨,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能力较高的同学得到充分的提升。也就是说“一题多解”可以促进同学间相互协作,活跃课堂氛围,而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协作也让“一题多解”得到进一步升华。
总之,“一题多解”在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问题,寻求解题思路,因此,教师要合理利用好一题多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在同学们的相互协作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一题多解”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