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
1.案例分析
洪某:男,12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父亲:长时间在外地做生意,少回家。
母亲:打工,文化程度低。
学生情况:好奇好动,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思想松散,缺乏上进心,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喜欢搞恶作剧,与班里的大部分同学不能友好相处。有时受到母亲的训斥打骂后就与一些游手好闲的朋友在一起到处溜荡,几天不回家。洪某胆量较大,对事物比较敏感,课堂上要是专心些,理解能力还挺强的。
家教情况:孩子是幼儿时从别人家抱来的,父亲对孩子的要求比较严厉,在孩子心中有一定的威望,但由于身在外地,管教不到位。而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当,平时经常加夜班,很少关心孩子学习和生活上的事,日常管理松懈,而孩子一旦做错了事,非打即骂,洪某不但不服,还产生了逆反心理。母亲有时心灰意冷,就放任自由,干脆破罐子破摔。
2.原因分析
从洪某各方面的表现和家教情况进行分析,他的厌学情绪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与他自身的生活习性有关。他从小好玩好动,爱惹事生非,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等习惯,他喜欢东窜西跑,不受学校规章制度和课堂纪律的约束,他觉得读书很累。
(2)与家庭的教育有关。由于母亲管教方法单调,不能根据孩子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的进行引导,教育缺乏实效性,常常受到母亲打骂,孩子顶撞,两人之间情感交流,不能相互理解和尊重。
(3)受到洪某一些朋友的影响。由于洪某经常和校外一些不学无术的青少年在一起,他们整天四处游荡,抽烟,喝酒,上游戏厅等,这些不良的行为潜移默化影响着洪某,使他从心底对学习产生了厌倦,觉得和朋友们在外面一起玩比较舒心,而学校生活不够自由,比不上和社会上的朋友一起玩闹时有趣。
(4)洪某的厌学情绪还与他和同学的交往情况有关系。由于他经常惹事生非,同学们对他的印象不佳,也不乐意帮助他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课余时间也少有同学主动找他玩,在班里是一个不受同学欢迎的人。同学对他的疏远,使他觉得自己在校时孤立无助,这与他在校外和那些朋友玩闹时欢乐的气氛形成反差。
二、对策
洪某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人对他的打骂,老师对他的批评,同学对他的厌恶,久而久之,心灵也受到了创伤,再加上游手好闲朋友对他的影响,厌学情绪心理油然而生。针对这些情况,我通过家校两方相互配合对他进行引导,从而来克服他的厌学情绪心理,我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洪某的厌学情绪与家长的教育情况有很大的关系,因而,我几次去他家,做家长的工作。向其母说明,像洪某这样的孩子,只靠打骂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且会使他产生逆反心理。应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要从思想上加以指导,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关心,如为他买一些学习用品,给他洗洗弄脏的红领巾,指甲长了就提醒他修剪一下等。其母亲接受了我的意见,不再随意打骂了,而对他进行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2)以朋友的身份和他进行谈话、交往。母亲的关怀使洪某的心灵得到了抚慰,他十分感激我,我因势利导,利用课余时间为他补课,并以朋友的身份和他进行交谈,进一步洞悉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愿望倾向,然后进行点拨,我问:“你觉得你那些朋友,他们年纪轻轻的就吸烟、喝酒,不务正业,到处胡闹,这样做对吗?”他摇了摇头,我又说:“而你却喜欢跟他们在一起,把学习远远的甩在一边,玩入迷了就忘记了作业,你认为这样会误了你的前途吗?”他有点内疚地点了点头。“你知道班里的同学和你家邻居为什么不喜欢你吗?”我问。他坦然地说:“因为我经常犯错误。”“你知道以后该怎样改变自己吗?”“以后我不再贪玩了。”我拿着事先准备好的一本有趣的看***作文选递到他手里说:“希望你以后少跟那些调皮朋友在一起,多花一些时间学习,这本作文选借给你看吧!如果你以后表现好,就送给你。”他露出了微笑。
(3)恰如其分的要求他,满腔热情的鼓励他。由于洪某平时成绩学习积极性不高,基础差,学习上存在较大的困难。为了让他树立信心,使他能较主动的参与练习、思考,我根据量力性原则,恰如其分的要求他,经常让他回答一些较简单的题目,答对了就表扬鼓励,从而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
(4)实事求是的评价他,改善他和同学间的关系。由于洪某平时爱惹事生非,与班里大部分同学不能融洽相处。针对这一情况,我不是随意的指责他,而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他。只要发现他在学习或生活上的点滴进步或做点好事,我就会在班里及时给肯定的评价。同学们对他的看法慢慢地变好了,也愿意帮助他了。我向班里的同学说:“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只要能改正,就是一个好孩子,洪某如今不断的进步,让我们鼓掌为他加油吧!”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洪某心里乐滋滋的。
三、点评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易陷入误区,心理会产生不少的斗争,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和精神障碍。健康的心理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极其重要,面对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我们要通过了解分析,合理的进行引导、鼓励, 要求和评价,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乐于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