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零食品种,多半是节日贡献的:中秋的月饼清明的馃,端午的粽子过年的糕……在我们这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度,节日和平常日子的分野,也是用食物来表达的。哪怕到了现在,饥馑的时代早已经过去,无论什么热闹的佳时节日,最受待见的也不是那些苦口婆心的“慎终”与“追远”,还是应节的点心最传情。
月饼是中秋的主角,在节日里重要得和月亮一样!这象征团圆的甜蜜点心的前身,可久远到汉代的胡麻饼。
所谓胡麻,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芝麻,是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张先生顺手带回来的胡桃、大蒜、蚕豆、黄瓜什么的,都在中土大放异彩,甚至“反客为主”起来——看看现在的中华美食们,如果离开这些西域土产,简直就是无米之炊。当时的胡麻饼做法很简单,把胡麻加在发好的甜面饼上,入炭炉烤,热乎乎、香喷喷的胡麻饼就出炉了,趁热吃一个,它的色香味都很有冲击力。正如《续汉书》记载:“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可见,在当时的京城洛阳,胡麻饼算是规格很高的零食了(和皇帝的爱好同级),毕竟胡麻是那会儿的“进口食品”,就像冰激凌里的哈根达斯、比萨里的必胜客。
胡麻饼从此长盛不衰。到了晋代,连王羲之这样的风雅贵族,也曾被客人看到露着肚子在床上大啃胡麻饼……这香气扑鼻的小饼竟然害王羲之露出如此吃相,足见其美味的力量!芝麻还有滋补的功效:《神农本草经》里说,芝麻主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益髓”;《抱朴子》说芝麻耐风湿,抗衰老。不远千里而来的胡麻具备了内外兼修的美德,难怪大家都要喜欢胡麻饼了。
胡麻饼,这个在史书上占据了一席之地的著名零食,从大唐的京城长安远道而来,传入浙江,最终在衢州达到鼎盛。大抵因为衢州位于钱塘江上游,是闽、浙、赣、皖四省毗邻之处,素为“四省通衢”、“五路总头”的水陆交通枢纽,于是各怀心思的达官、踌躇满志的武将、身怀绝技的游侠、腰缠万贯的豪客,都络绎而来。这个胡麻饼铺林立的小城,便在芝麻的油香里带了几分京城的繁华“口味”,向当时的***治文化中心遥遥致敬。
由于制作技艺的改进,唐代时的胡麻饼已经胜过汉灵帝所吃过的味道。不但面饼外沾满了白芝麻,里面也从单调的面饼变成浓郁的芝麻馅,里外响应之后,整个胡麻饼的美味指数越发所向披靡。寓居衢州的白居易把它作为礼物寄给朋友杨万里,表达思念:“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得看似辅兴无。”因为这胡麻饼的香甜、滋补、浑圆可爱,很适合表达思念和祝福,于是,在中秋节这样团圆和美的节日里,胡麻饼成了当仁不让的主角,并渐渐演变成今天的月饼,成为中秋的代名词。
不过,胡麻饼并没有因为月饼的出现就功成身退。今天的衢州,还是和唐代一样,在准备各种人生大事如婚嫁、寿诞、上梁、丧事等时,都会备足这种圆香的点心。专供中秋赏月、婚嫁、寿诞的定制大麻饼,硕大鲜艳,每只足有两尺长、两斤重,不再是细巧点心。大麻饼的正面用染得五颜六色的芝麻,绘出“嫦娥奔月”、“麒麟送子”、“天官赐福”、“福禄寿”三星、“花好月圆”的***案和文字,用来纪念主人的非凡时刻。不管是麻饼外面酥脆的白麻,还是内馅里软糯的黑麻,芝麻们同时散发着兴高采烈的香气。
胡麻饼的迷人之处不仅仅是味道,小饼的诞生过程同样精彩绝伦。身怀绝技的制饼师傅,稳稳地端着一个大竹匾,匾上撒满了白芝麻。白芝麻上排兵布阵般立着37个馅大皮薄的饼坯,师傅双手一抖,37个饼坯就一齐翻身腾挪,变幻出各种阵式,在欢快的集体舞中完成全身芝麻披挂后,才整整齐齐地送入烤炉,接受上下两面炉火的烘烤。短短10分钟后,香气四溢的胡麻饼出炉,被等待着的人们一抢而空。
岁月流转,曾经比肩而立的众多胡麻饼作坊,有的被历史淹没了,有的却被时间擦亮。大名鼎鼎的“邵永丰麻饼”,就是世代烤制胡麻饼的老字号,他们的熊熊炉火还在烤制这古远的美味,并努力让这香味飘向更远的地方。作为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胡麻饼不仅在衢州得到了保留,在杭州老字号云集的河坊街也有麻饼诱人的香味。“邵永丰麻饼”在台湾和澳门的分店,更像是一曲清歌,轻轻唤起华人的集体记忆,如同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流年》中描述的小茶点“玛德莱”一样,随着“玛德莱”的入口,一个有关记忆的奇书就此展开……
追忆似水流年,丰富的回忆往往始于味觉,乡愁和思念正是胡麻饼所慰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