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灰色的胡天,乌鸦盘旋,叫声凄惨。(将“天空”改为“胡天”,更显苍凉。)
法场里,虞常的头颅滚落在大帐的一角,颈口还淌着血。(将虞常被斩后的情景生动地点染出来,突出了恐怖的气氛。)匈奴士兵们兴奋地等着砍头的那一幕。(换用这个细节,更契合时代特征。)
张胜跪在刑场上,且■侯单于一脸铁青地坐在虎皮宝座上。苏武一脸冷峻,手中紧紧地握住汉节,侍坐一旁。(三个人物有三种不同的神情,对比何其鲜明!)
“张胜!”卫律亲自上场了,“你作为汉朝的使者,不以两国的交好为重,反倒暗地里谋划刺杀单于的亲信大臣,你该杀头!”
卫律举剑,惨白的寒光从张胜的眼前缓缓升起。还未等落下,张胜已大汗淋漓,蜷缩成一团。(动作描写细致,更见紧张、惊悚的气氛。)
“但是,向单于投降的人可以免罪。”卫律轻蔑地看着缩成一团的张胜。他拖长了音调,目光投向苏武的方向。(一个“看”,一个“投向”,各见其妙。)
“我投降,我投降!”张胜已瘫成一摊烂泥。(将张胜瘫软的狼狈相写得活灵活现。)
表情冷冷的单于终于露出了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所有的目光都投到了苏武身上。(细节描写有张力。)
“那么,苏君,”卫律手提着利剑,缓步踱到苏武的面前,“副使有罪,正使应当连坐!”卫律突然提高了音调。寒光再次划过苏武的额前。(借语言和神态描写活现张狂、凶狠的卫律。)
“我本没有参与谋划,又非他的亲属,为何要连坐?”苏武一脸镇定,手中紧紧地握着汉节。(表现了卫律义正辞严,不卑不亢。)
“你……”理不正言不顺,卫律一时语塞。
卫律怏怏地放下剑,稍作沉思,换上了另一副嘴脸:“苏君啊,我原本也是汉朝大臣。你看我,归降单于后,现在可是拥众数万,牲畜满山,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啊!如果你归降,也会和我一样。”稍作停顿,卫律又道:“今天,您要是死了,岂不是白白地葬身荒野?以后汉朝还会有谁记得你?”(人物语言既忠实于原文,又有所加工。)
苏武一脸肃然,岿然不动。
“你通过我归降匈奴,我可与你结为兄弟。要是你不听我的劝告,以后就别指望我了!”
苏武突然起身,挥动汉节,大骂:“你身为汉臣,不顾朝廷恩义,卖主求荣,简直是国耻!我为什么要与你结为兄弟?”
慷慨激昂的声音在刑场上回响,一时满座大惊。单于安坐的身子突然微微前倾,卫律的脸色立刻阴沉下来。(用“背面敷粉法”表现苏武的大义凛然。)
“你不维护两国之间的和平,反而挑拨离间,你居心何在?你想杀掉我,让两国交恶,两国的灾祸从此就要开始了。”
卫律的脸刹那间僵硬起来。单于探起的身子又落了下来:“唉,这个汉人的骨头怎么这么硬呢!”微叹一口气,单于摆摆手,让士兵带苏武离开了大帐。(借单于的哀叹,侧面点化了苏武誓不屈服的气节。)
升格前的作文缺乏立体效果,升格后的文章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及环境描写等方面用足了笔墨。由于合理的想象和适当的补充,卫律劝降的过程显得更精彩生动,颇有看点。如虞常被斩的情景,作者借头颅滚落、颈口淌血渲染出恐怖的气氛,足以反衬苏武威武不屈的崇高气节。篇末用单于的“微叹一口气”打住,既“落幕”干脆,又从侧面彰显了苏武的大义凛然。
(荐评者系湖北省松滋市第三中学特级教师 董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