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人性的关系

【摘 要】道德教育的实践只有合乎人性、完善人性和发展人性,才能够真正具有实效性。因此,从人性的角度来探讨道德教育,并在具体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人性原则,不但符合道德教育的最终出发点,而且也符合道德教育本身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道德;人性;关系

1、道德教育的性质

1.1起源学说

从道德教育的起源来看,它既不是上帝和神的意志的产物,也不是人的理性、情感的产物,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它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所以恩格斯说:“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受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且反作用经济基础。所以,对道德起源问题的考察,同样不能离开社会的历史发展,离开人的社会实践而抽象的去研究。

人作为个体存在物,为了维持自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但人又作为整个群体中的一员,又有维护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的需要,这就表现为社会的共同利益。社会共同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证,没有社会共同利益的实现,个人利益也得不到保障。但两者又是对立的。个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时候,总是会同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甚至与他人和社会利益发生矛盾。这时候,道德做为处理两者关系的需要就产生了。起初它是以习惯、风俗和禁忌的形式出现的。为了维持整个种族的延续和发展,当人们发现许多行为的发生不利于整个共同体的发展时,这种行为便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被禁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当人们对道德的认识变成自觉之后,风俗、禁忌便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客观的精神力量,制约着人们的行为。

因此,道德教育是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必然要求而形成的,调节人的需要或利益相互关系的道德就成为人的最本质的需要之一。人对道德的需要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根植于人的存在及其利益的两重性的本质之中。道德使人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保持合理的关系,以此维持和发展正常的物质生产和生活。如果没有道德的调节作用或者是人们放弃道德化的生存方式,那么人类社会将不能得到有序发展。

1.2社会学说

道德教育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为了不断改造自身和完善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个体自身的完善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致的,主要是指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在这其中更具有核心意义的应当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程度,它是人之为人存在的本质。自身道德品质很高的人,其所达到的人生境界也很高。人的自我完善无论是在个人内在方面或个人活动方面,还是个人外在的社会关系方面,都离不开道德教育功能的发挥,也就是说道德教育对个人自我完善具有重要的价值。

道德教育是实现人的内在统一,完善他自身社会规定性的一种重要机制。同时,个人的内在统一是通过外在的个人同社会的统一而实现的。就个人而言,个人同社会的统一就是个人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个人通过社会化过程,不断丰富人的社会性,人通过社会道德调控规范,提高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离开了道德调控,离开了人的社会化,个人根本谈不上自我完善的问题。马克思在《导言》中指出,人类把握世界的四种方式是哲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和实践精神。实践精神可以理解为用道德方式来把握世界的实践理性,它是人类以践履意向为特征的理性能力。道德主体的道德活动就是直接提高自身的道德觉悟、道德意识的过程,道德主体要达到高的道德境界,就是一个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

所以,道德教育作为人类进行道德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用科学的和合乎人性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能力和自主判断道德行为的能力,同时内心产生共鸣和信念,并在生活中切身践行。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一种培养人的精神实践活动,它的作用点在于人的精神世界。其目的就在于解决人自身的精神问题,使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的实现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道德教育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作为构成这一活动过程的主体和客体,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其活动必然要受人性的制约和规定。道德教育只有真正坚持了以人为本,反映了人性需要,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道德教育的实践只有合乎人性、完善人性和发展人性,才能够真正具有实效性。因此,从人性的角度来探讨道德教育,并在具体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人性原则,不但符合道德教育的最终出发点,而且也符合道德教育本身的客观规律。

2、道德教育与人性的内在联系

2.1人性固有的内在矛盾是道德教育存在的必要性

通过前面的论述和分析我们知道,人性是一个内部结构复杂的有机统一体,主要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性特征表现为人的基本的生理需要和物质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和实现是人从事更高级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它们外在的外在表现为人的欲望,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表现为人活动的利己性。而人的社会性特征则是指在人的全部社会生活中,在个人与他人发生关系时不断表现出来的的各种属性。人的社会性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人的利他性,即在做某一件事时,既要考虑自己的需要,又要顾及他人以及社会的价值评价标准,全方位、多方面的权衡利益关系,而不是一味的满足自己。人的社会性是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核心,是确证人之为人的根本。社会主义在建立之初就有着与资本主义完全不同的思想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到处充斥着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阴影,人与人之间受物化的社会关系的制约,是裸的金钱关系;而在社会主义社会,道德教育所培养的却是集体主义的思想道德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尽管过去对集体主义的理解有偏差,形成一种要求个人盲目牺牲的大集体主义,但是随着理论得到进一步的澄清,一种真正集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在逐步建立起来。马克思说过,个人只有在真正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真正的自由。在真正的集体中,人与人的关系趋于和谐,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因此,人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矛盾是推动事物不断前进的内部动力。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欲望和理性之间的冲突,两者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而矛盾的合理解决要靠道德教育。一个受过良好道德教育且自我道德修养很高的人,在处理所面对的种种问题时,必定是理性为先,有时甚至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如此行为不得不令人佩服。所以,道德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提升个人对道德行为事实和观念的理性评判能力,通过对人的一系列培养和引导,最终实现人性的崇高与完善。

2.2人性的可塑性是道德教育存在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认为,人性是处于不断的生成过程之中,所以不能单一的评价人性是善或是恶,而且善恶标准也是在不断的变化中。一定的思想文化观念受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决定。初生婴儿所有的举动应该是一种本能反应,纯粹自然;而当他被父母亲人照顾,就已经开始慢慢的融入社会了,其行为表现就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性。

人性是可塑的。人性最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完全脱离人类社会环境成长的“狼孩”只不过是具有人形的动物;在黑社会里生存的人,其所学所知终究不会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相同。但是,尽管如此如果对其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仍然能改变他的人性。道德教育之所以是可能的和卓有成效的,就在于人性的可塑性。它同时告诉教育者们:善与恶也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道德教育就是培养人向善。道德教育是合工具价值与本体价值的统一。其工具价值也就是道德教育的社会价值是指道德教育充当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侧重于为***治经济的发展服务;其本体价值是指道德教育为人的***和人性的完善提供条件并最终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两者是辨证统一,不可分割的,片面的强调任何一方而忽视另一方,都只能给工作上带来失误。但是其本体价值是首要的、根本的价值。人的可塑性指明了人经过一定的教育,是可以培养成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发展要求,这也正是道德教育本体价值的体现。

2.3人性的可变性决定道德教育的长期性

人性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先前社会的人性形态和如今的人性特征有着天壤之别。即便是在当前的社会形态下,随着经济关系的不断变化,人性依旧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任何问题的讨论都应该由此出发。社会转型一方面是指我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另一方面是指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这同时也是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而其更大的意义则在于使个人作为***的市场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个人主体性地位得到确立和加强,人们普遍追求***、自由和平等,而现实社会又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两者引发的矛盾使人的问题摆在了空前突出的位置上。社会转型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引起人的生存方式的变化,而物质的变化最终也会使人的精神、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发生变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裕。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的思想和精神虽然随着物质上的提高而有所提高,但也出现腐败和堕落现象。有一些腐败案的出现,除了制度等其他方面的原因外,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所以,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任何一个人都要不断的加强道德教育,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抵制来自社会中纷繁复杂的诱惑。

结 语

道德教育产生于人的需要,而且其本来目的就是为人的,为了人能更好的生存与发展。但是由于社会历史环境和理论上的偏差所致,道德教育一直发挥着其社会功能:为社会的***治、经济等各项发展服务。即便是培养人,也是为了满足其社会发展的定向人才,并不是为了人而发展人,所以道德教育的人本价值一直被弱化。因为人的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单纯的把人当做手段必定会导致实践上的错误。因此,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道德教育和人性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颖.理性之光照亮人性――论西方哲学传统中的人性内涵[J].保定学院学报,2008(02).

[2]吴沁芳.人性化:道德实现的根本性归依――道德实现的本源性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1).

[3]郭凤志.人性:社会塑造与主体选择的统一[J].东北师大学报,2001(06).

[4]邹顺康.道德:是在压抑人性,还是在提升人性[J].道德与文明,2005(06).

[5]陈媛.中西方传统德育的人性论基础比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03).

[6]张耀灿,曹清燕.思想***治教育目的的人学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7]肖群忠.人性与道德关系新探[J].甘肃社会科学,2001(05).

[8]景枫.试论构建人际关系和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道德与人性的关系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道德与人性的关系

学习

黑臭河道的治理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黑臭河道的治理,内容包括黑臭河道治理,黑臭河的原因及治理。摘要:本文通过详细分析城市黑臭河道的成因及治理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海城市河道的实际情况,对采取各种治理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得出上海河道的治理采用生物-生态

学习

钢筋的连接方法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钢筋的连接方法,内容包括钢筋机械连接有几种,钢筋挤压式套筒连接。钢筋接头连接形式:绑扎搭接连接焊接连接机械连接

学习

走进少儿形体芭蕾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走进少儿形体芭蕾,内容包括60分钟芭蕾形体训练,成人芭蕾形体课文案。迎着素质教育的春风,少儿形体芭蕾,一个全新的课程,走进了我们学校,由我担任了一年级的形体教学。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习

记入《圣经》的埃及王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记入《圣经》的埃及王,内容包括圣经里的埃及王,圣经法老王。他还是一个建筑师,几千年后美国人仿照他的思路,雕刻了著名的总统山。

学习

生态护坡和削坡在浅层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生态护坡和削坡在浅层滑坡治理中的应用,内容包括削坡滑坡治理技术,滑坡与柔性生态护坡。摘要:指出了浅层滑坡的诱发因素主要是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其主要治理方法为削坡,挖去滑动的土体,然后采用浆砌片石或挂网喷浆等方

学习

浅论《水浒传》中武松的性格之美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浅论《水浒传》中武松的性格之美,内容包括水浒传中对武松的感悟,水浒传的武松的体验和感悟。关键词:《水浒传》;武松;性格美;魅力

学习

导体上电荷的分布剖析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导体上电荷的分布剖析,内容包括导体表面电荷分布求解,导体的电荷分布。……,静电平衡时导体上的电荷分布有以下两个特点:

学习

美国反腐中的白水案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美国反腐中的白水案,内容包括美国建国以来的十大反腐案件,美国八大反腐案例。总统掌权不致富,

学习

浅谈音乐的语言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音乐的语言,内容包括浅谈音乐与语言,论音乐语言的发展。加强音乐教育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音乐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既简单又复杂的语言,也是一种没有国界的语言,他是一面镜子、一座桥梁,也是人们探索不同时期

学习

企业经济效益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经济效益,内容包括企业的经济效益怎么写,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模板。一、企业财务管理相关概念解析

学习

孤独的人都要吃好饭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孤独的人都要吃好饭,内容包括孤独的人要吃饱饭完整版,孤独的滋味。记住了,孤独的人,一定要吃好饭。

学习

刚构桥钢束配置及调束方法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刚构桥钢束配置及调束方法,内容包括框构桥一体支模的方法,曲线桥钢束的布置。摘要:现代大跨度桥梁大多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因桥梁结构受力复杂,钢束的布置成为桥梁设计的难点,不仅钢束的数量对结构有决定性影响,同时钢束的位置对

学习

人性的尊严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人性的尊严,内容包括人性的尊严是啥,人性与尊严的文章。尽管人类不再是宇宙的主人,那么毕竟是万物的灵长,在这颗星球该拥有无比尊贵的地位吧?但达尔文的"进化论",又一次打击人类的这种自尊。他告诉我们,人类的祖先是猴子,今天的所

学习

道德义务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道德义务,内容包括道德义务的赠与,道德义务。一、人类对自身的道德义务

学习

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精选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精选,内容包括会计职业道德论文范文,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的论文。职业道德论文篇1一、旅游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学习

道德推脱的机制及影响因素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道德推脱的机制及影响因素,内容包括道德推脱常用机制,道德推脱的八个机制例子。[摘要]道德推脱是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的一部分,指个体产生的一些特定的认知倾向,这些认知倾向包括重新定义自己的某些行为使其伤害性显得更小

学习

家庭伦理道德范文精选

阅读(502)

本文为您介绍家庭伦理道德范文精选,内容包括关于中国家庭伦理道德的论文,家庭的道德伦理。家庭伦理道德篇1摘要:早期道教经典提倡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虽然部分的吸收了传统文化的内容,但也形成了具有道教特色的伦理范畴。它提倡的孝文化中

学习

法律与道德

阅读(56)

本文为您介绍法律与道德,内容包括法律与道德全集,道德与法律关系。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法哲学之永恒主题与难解之迷。法律与道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道德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法律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

学习

谈什么叫次道德呢

阅读(23)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和谐”、在于“圆融”。若单从法律的实施方面来说,就要尽可能地使法律顺从民意,符合常理,尽可能地避免过去那种“合情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的情形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下功夫,一旦发

学习

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加强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加强,内容包括大学生伦理道德问题案例,大学生伦理道德建设的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