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至今,已经有150多年了。世界博览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1867年,法国作家雨果在巴黎世博会的导览手册上写道:抛弃战争吧,让我们联手和谐与团结。2010年5月,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汇聚上海,交融心灵、抒写情谊……
这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以城市生活为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既是基于中国对城市化发展的自我反思,更是中国对人类做出的新贡献。上海世博会欲将科技、低碳和环保的生活理念融入到会展的前前后后,以期让近亿的参观者都能感受到科技和环保给生活带来的积极变化。
随着世博会的开幕临近,各大场馆也被一一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在中国馆从梦想走向现实的路上,我都如履薄冰,担心大家不认同。”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坦言,“现在我稍微放心了。中国馆大家一看就是中国的,宣示了中国人向上、自信与充满希望。”
从2007年12月18日开工,到2010年2月8日竣工,中国馆特殊的身份和独特的造型,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世人的眼球。
地地道道的“中国味”
高69米、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中国馆,造型上大下小,像倒卧的金字塔。有人说中国馆的设计像东方之冠,有人说它是天下粮仓,还有人说它像斗拱、像青铜鼎、像器皿……。何镜堂的回应大度而不失自信:“建筑不但有功能技术的一面,还有艺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一面,各人评论见仁见智,有各自的理解是正常的。虽然说法不一,但每个人都说这是中国的,说明我们抓住了中国的文化特色。”
何镜堂表示,中国五千多年历史很难用具体形状体现。中国馆的斗拱造型是从夏商周的青铜器吸取的灵感,斗拱建筑也很好地体现了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斗拱通过力学原理,将梁对外挑屋檐的受力传输到立柱,从而解决了大面积挑空屋顶的受力难题。斗拱向外出挑,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型更加优美、壮观。在中国古代,斗拱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
何镜堂说,现代社会城市建筑太过集中,给人压抑感,斗拱就是把建筑架空起来,留给市民足够的活动空间;中国馆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同时也运用了太阳能、雨水收集等节能环保技术,并且中国馆自身就是一个自遮阳建筑。
“东方之冠”是在面向全球华人的公开征集到的344个方案中脱颖而出的。当时,评委们对“东方之冠”和清华大学的方案难以取舍,找到何镜堂,问他是否可以跟清华大学联合设计。
“我觉得设计‘中国馆’已经不是哪一个设计师的荣誉问题,这是国家利益,因此我同意联合设计。”何镜堂说。最终由他领衔,并结合清华大学的方案精华,设计成了今天的中国馆。2007年12月18日,中国馆正式开工建造,其设计方案也首度公布于众。
何镜堂介绍,中国馆由国家馆、地区馆和港澳台馆三个部分组成。国家馆主题造型宛如华冠高耸,得名“东方之冠”。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国家馆为“天”宛如华冠高耸、天下粮仓;地区馆为“地”,如同基座延展于下,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
“三錾斧”筑第一台阶
作为中国馆的标志性景观,中国馆大台阶共有76级踏步,宽度达到了72米,全部采用花岗石“华夏灰”制作而成,呈现出黑白相间的视觉效果,其质量和工艺标准堪比人民大会堂的大台阶。
铺设在中国馆大台阶的石材规模也是空前的。“华夏灰”石材总数达4700块,总面积近9000平方米,其中单块最重的有800公斤,最轻的也有260公斤。为了使石材的表面呈现细密美观的凹槽,保证大台阶的舒适实用,中国馆的建设者运用了濒临失传的民间绝艺――“三錾斧”。
“三錾斧”是一种流行于浙江、福建一带的极其古老的纯手工石材表面处理技术。因在人工剁斧的时候,需要初錾、细錾、终錾三个工序,才能出现最终的纹理效果,故取名“三錾斧”。为了打造光滑平整,肌理生动、富含立体感的石材表面,需全部采用纯手工“剁斧”的方法,一斧一斧凿出来,平均每1厘米的宽度,就要錾上7刀之多。一块1米见方的石头上,錾斧居然达到上万刀之多,而整个中国馆的大台阶加起来更是超过5400多万刀。神奇之处更在于,这种由手工剁斧制造出来的纹理,甚至比国外顶尖机器加工出来的纹理更加均匀和细致,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因为这种古老的技法已濒临失传,会这种手艺的石匠十分稀少,此次负责加工中国馆大台阶及平台的石匠们是经过8个月之久才找来的。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很多人已退休多年,在家安享晚年。但为了打造中国国家馆这一经典工程,他们毅然离开家乡来到上海,把顶尖的工艺应用在中国馆的工程上,向世人展现中国最著名的传统工艺文化和东方魅力。
纵览“中华智慧”
中国国家馆空间展示面积15800平方米,是上海世博会所有展馆中最大的,也是中国在参与世博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场馆面积。
中国馆的展示主题,经全国各领域专家研究论证,确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示设计方案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领衔主持。
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中国馆部部长钱之广说,“中国馆展示设计团队集聚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人才,团队来自各地,其中包括来自台湾的设计师。”
中国馆展示设计团队成员原来属于不同的团队,各有所长,后来经自由组合形成目前的团队。来自台湾的设计师同时参与中国馆与台湾馆的展陈设计。
中国馆有三层展区,从上到下分别为49米层核心展区、41米层体验展区以及33米层功能展区。观众可以自上而下分三站纵览“中华智慧”,大约耗时40多分钟。
进入中国国家馆,首先要乘电梯直达上层核心展区,这是展馆最高、最大的展层,也是核心展示层“东方足迹”。走出电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环幕“影院”,这里将有一段8分钟短片,展示中国当代城市化进程。可别以为这是普通的环幕影院,这里的银幕除了前、左、右三面外,头顶上的穹幕将一起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视觉体验。
走出“影院”,就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宋朝繁华的街道。5米多长的张择端名作《清明上河***》,被放大至128米“铺”满整面墙壁,画中人物还会以独特动感的方式呈现。
中国国家馆的第二站,需要坐轨道游览车前往,这是一趟体验之旅。中国数千年的城市文化,从农耕文明古国,到园林、庭院、拱桥……游人在小桥流水中,见证一座模型城市的迅速建造过程。除此之外,与四大发明相关的国宝以及与城市发展有关的国宝,也将悉数登场。
第三站对城市生活的探索,集中在“低碳未来”的主题上。这一层展区,聚焦以低碳为核心元素的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理念,展示中国人如何通过“师法自然的现代追求”,来应对城市化的挑战,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式回答”。
新九洲清晏
位于中国馆外部底层的地区馆围着中国馆底部,形成“斗拱”的底座。游客在参观完地区馆后,可以登上地区馆层顶平台,在这个上海最大的空中花园新九洲清晏上感受一下。
何镜堂院士介绍说,“新九洲清晏”面积约2.7万平方米,在世博会用于人流集散,在会后主要用于公共休闲活动。它取意于圆明园四十景之终景“九洲清晏”,寓意“河清海晏,天上升平,江山永固”。相传大禹在治水时,把中国分为九个州,成为中华最早的行***区划,九州成为中国的代称。在圆明园的“九洲清晏”景区中,把九洲抽象成被水环绕的九个小岛,写意地描摹了中国的山川与土地。
新九洲清晏以屋顶平台开阔的中心广场寓意内湖水面,以九处园林景观寓意九个岛屿。“新九洲清晏”之“新”,体现在“新九洲”的命名和意义上。中国国家馆位居“新九洲”之首,取“和谐”、“本”、“宗”之意的“雍”命名;然后依地势与气候把中国的典型景观抽象成“田”、“泽”、“渔”、“脊”、“林”、“甸”、“壑”、“漠”八类,并为其加上“土”字旁造出新的汉字,依次给其余八个洲命名。八个洲分别种植相应类型的植物对各种地貌景观进行具体演绎,如“泽”中种植水衫等湿地植物,“漠”中种植胡杨、柽柳等沙漠植物。曲径蜿蜒于九洲之间,衔接了各种地貌景观,行走其中,中国山河的瑰丽画卷便依次展现在游人眼前。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揭秘“东方之冠”――中国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