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年代》记者采访李嘉存老师,一见之下,感到与印象中的形象很不同。眼前一位须发皆白的慈祥长者,透着温和的书卷气。李老师乐呵呵地告诉我们,因为前几年在电视连续剧《神医喜来乐传奇》中扮演袁世凯,换了造型,长衫、手杖、眼镜,整齐的背头、美须,变得儒雅深沉、颇具文人韵味、尽显厚重沧桑。朋友们齐赞“支持李老师保持这个形象”。从那以后,他一改以往光头的“亲切的胡同通俗大叔”模样,留起了头发和胡须。他谦虚地说:“虽然我没文化,可是喜欢这透着文化的形象。”
实际上,观众熟悉的“吃嘛嘛儿香大叔”李嘉存是位很特别的艺术家,书画、影视、相声,样样有造诣。他是书画行里的笑星,影视行里的书画家;他还是位美食家、收藏家;他多才艺、真性情,乐观厚道、好人缘儿。
今年60岁,他给自己写了一封信,说点儿啥呢?李嘉存有着很特别的感触。
笑星宁静致远的书画世界
“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的广告代言形象让人们认识了李嘉存,他在多部影视剧作品中塑造的形象也家喻户晓,其实,李嘉存在书画方面的成就,比他表演方面的成就一点都不逊色!
李嘉存1954年出生于北京南城回族梨园世家,对大杂院有着浓厚的感情。小时候,早上起来,背上书包:“王大妈张大妈二大爷,我上学去了!”晚上放学,再高高兴兴招呼一遍,大爷大妈们谁听见了谁就答应一声。那时候的北京孩子们,没有见人不打招呼的,这是最好的礼貌教育。北京南城的百姓市井民情最正宗,这浓厚的人情味融在他的骨子里。李嘉存小时候还喜欢在附近的天桥泡着,拉洋片、摔跤、变戏法、说相声,天桥的种种精彩,也给了他最早的艺术启蒙教育。
李嘉存曾在中国铁路文工团供职,是国家一级演员,师从相声名家高英培先生,表演过《新编四郎探母》、《武坠子》等诸多优秀的作品,位居部级笑星行列。1983年,他在一部10集电视剧《甄三》里饰演一个摔跤手,从此走上影视艺术之路。之后,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演刘罗锅的仆人张成、在《京城大状师》、《慈禧西行》、《人间灶王》等影视剧里频频出演。无论角色大小,他从来不马虎,也非常有观众缘。
曲艺、影视行业有了知名度后,李嘉存选择了静下来学习充电,这曾令朋友、粉丝们不解的做法得到了爱人的支持。爱人说:“以前是放电,现在该充电了!”李嘉存酷爱书画,早在三十七年前,就拜著名国画家康宁先生为师,演出之余,抽时间研习不辍。但是他总觉得小时候因条件限制上学太少,读书梦未圆,2000年,他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国画,成为年过四十的勤奋“大”学生、“老学霸”。隔行不隔理,曲艺艺术的节奏韵律、起承转合、书画的浓淡虚实、曲直刚柔,多么相通相融!李嘉存沉浸其中,甘之如饴。他在书画艺术上下了不少硬工夫,也因此得到了颇丰的收获。而今,李嘉存是中国铁路美术家协会***,在他的会客厅,高悬“二吃堂”匾额,李老师是“二吃堂”(意为:吃亏是福,学艺吃苦)堂主。在“二吃堂”进门处,“盖座茅屋留客住,开条大路与人行”的对联,把主人豁达、包容的胸怀展露无遗。
在北京南郊清幽避世的画室,李嘉存陶醉于丹青世界。他挥毫泼墨,画风雄健朴厚,尤以画鹰、公鸡、鹌鹑、鹭鸶等著称,并被誉为“中国演艺界最具专家水平的书画家”,画作收藏价值被国内外藏界所公认。
画画、曲艺、小品、话剧、影视,李嘉存是位“全能”明星,但他时时不忘踏实勤勉、三省其身,他的书房名为“三不斋”:“不躁、不满、不油滑”,这是他做人的准则。李嘉存爱读书,几乎所有的中国画专业***书在他的书房里都能找到。
人们喜爱的“吃嘛嘛香大叔”
生活中的李嘉存低调内敛,粗犷中却也心细如针,充满雅趣,让人很难与荧屏中那位大大咧咧的“邻家大叔”联系到一起。谈及那家喻户晓的牙膏广告的巨大影响,他总是淡淡一笑。
1993年,天津牙膏厂拍广告做市场,导演对之前拍出的效果不满意,就专门找到李嘉存。果然,李嘉存的个性光头和翩翩大肚,加上“身体倍儿棒”的口号,令人叫绝,以至于现在人们还在说:这个广告,换了其他任何人都拍不出这个效果!李嘉存那招牌微笑,那京腔京韵,那股子乐观和实在劲,倍儿亲切,让人看了顿感“吃嘛嘛香”!
据说,广告在央视播出两个月后,订单如雪片一样地飞向了天津牙膏厂。到现在很多人还在说:吃嘛嘛香大叔一条广告救活了一个厂。观众们从心底里喜欢上了这位倍儿亲切的胡同大叔。
从那以后,为人低调的李嘉存常常在大街上被人认出来,也因此趣事不断。一位邻居老奶奶看着他的背影,和人们说:“我老头子看了李嘉存那个吃嘛嘛香广告,就爱买那个牙膏……”
李嘉存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扮演管家张成,其中有段张成装疯,狡猾恶毒的和王申让他吃屎以探是否真疯的戏,只见张成狼吞虎咽,无比香甜的表情,逼真得令观众目瞪口呆。后来,一位老邻居阿姨在遛弯儿时遇到李嘉存,关切地追问:“做演员真不易,你在电视剧里吃的到底是什么?难道真的是……”李嘉存哈哈大笑:“没事儿,那是红糖芝麻酱饼……”
情趣多多的北京爷们儿
李嘉存烟、酒、牌全不沾,他热爱传统文化,喜欢收藏各式各样的玩意儿。这位温文尔雅的北京爷们儿活得特有滋味儿。
李嘉存说,自己的收藏叫做“杂项”,他的爱好很宽泛,喜欢的玩意儿很多,看到喜欢的物件儿,就会忍不住诱惑买来收着。有一次从外地拍戏回来,他背着个大编织袋子回家,满满地装着各种颜色、款式的帽子,爱人无奈地抱怨他说:“柜子里还存着那么多顶帽子,都快放不下了,又买了这么多回来……”李嘉存收藏了两百多顶帽子,他觉得这里有希望和寄托。比如一顶羊剪绒帽子,那里面藏着他年轻时的情结――那年头儿谁有顶羊剪绒帽子,简直令人羡慕得不得了。不仅是收藏帽子,李嘉存爱上普洱茶,就买回家生熟两吨普洱,更让爱人哭笑不得。京剧脸谱、紫砂壶、蓑衣斗笠、拐杖等,也在他的收藏范围之内。他的画室也因此吸引了众多艺术界好友、藏界名家登门造访,好友们见了藏品频频叫绝。
李嘉存经常到各个城市拍戏演出,每到一地,他就喜欢访寻风土人文,到当地的古玩市场“淘宝”必不可少。每每收获满满,大包小包,为此,搭档兼好友刘洪沂苦不堪言,因为一路同行,他总要为李老师分担起做“脚夫”的苦差事,他“控诉”起来毫不留情――
每次同去外地演出,刘洪沂都事先叮嘱:你再瞎买东西,别指望我帮你背,去年从***帮你带东西,现在想起来还腰痛呢,吃嘛嘛儿不香。在他看来,李老师若看上帽子、紫砂壶,还不是最可怕的,毕竟物件儿轻,让他最“不堪回首”的是,有一次在外地,李嘉存收获了一个“大块头”的工艺品!刘洪沂一看这宝物,心想:完了!二百多斤!两个人当街买了一根碗口粗的杠子,一根大绳,演出结束后回京,两人把“宝物”抬上火车,又千辛万苦运回李家……
李嘉存既是吃货,又是美食家,收藏品当然就有和“吃”密切相关的:他是“天下第一锅”的“锅主”。上海世博会时,许多国家都纷纷拿来藏品到中国展览,看到国外参展的一只咖啡壶,李嘉存心想,这也没有什么稀奇的,咱中国的火锅,集历史、文化、实用于一身,我要打造一只中国火锅!于是,他找到制作铜锅的厂家,在他的要求下,耗时两个月,工匠们精心制作出一只高2.8米、直径2.2米、重550公斤、能供800人同时食用的硕大铜炉火锅,凡见者无不赞叹,吃过的人更觉得乐趣之浓,不可比拟,建议李嘉存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并建一座火锅博物馆,连同他之前收藏的若干个火锅一起展示。
《惊蛰》写给60岁的自己
李嘉存这个北京爷们活得情趣盎然也细腻深情,在他看来,传统文化意蕴深远,乐趣无穷,书画可以修身、解忧,还可以让生活更浪漫美好。李嘉存和爱人是发小,风雨同舟几十年,非常恩爱,爱人承揽了全部家务,李嘉存虽是美食家,家人却很难吃到他做的一餐,他实在是太忙了。对此,爱人无怨无悔,始终对他疼爱有加。自从他留起了头发和胡须,他的“头上那些事儿”和“美须风景”,都是爱人总管负责、亲自打理,朋友说他“更帅更有范儿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人们,夫妻间不太习惯每天情啊爱啊,但那些亲密话可以用书画表达,在爱人生日那天,李嘉存总要为她画一幅画,并提:“爱妻小安,生日快乐”,其伉俪情深,溢于言表。
不但在生日时画画给爱妻,也在60岁这年,给自己写一封信,这是李嘉存的创意。这封《60岁的感言》,真诚地面对自己,也让很多朋友感动。
今年,李嘉存出了一本新书,名为《惊蛰》,惊蛰是24节气之一,意味着春天来了,60岁的他,回首以往的艰辛,而今影视路上的从容自然,书画世界里的自在随心,艺术事业和人生的又一个新春天已到来,内心无比振奋。
在这本书里,李嘉存的“60感言”,感慨良多,这段文字可谓是他的人生归纳和自勉,字里行间透着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存:自幼家境贫寒,孩提事无幸福可言,但父辈知书达理,安分守己,为人公道,不做伤天害理之事,给吾定性,使德艺仁善为嘉存一生所求,又有妻子高善祝福事业。叹青壮时无知鲁莽、错事连连,今思之,仍面红耳赤。嘉存从来没觉得穷是耻辱,穷怎么可能摧垮一个有志之士,穷让我不惧困难,穷让我懂得爱与感恩,穷使我奋发***强、给我智慧,穷让我懂得珍惜今天。我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给了我高尚的品格;我感谢我的恩师,是他们给了我无穷的智慧;我感谢那些在我迷惘膨胀时让我清醒的人们;我更要感谢那些仗义执言批评我、骂过我的朋友,因为嘉存懂事以后,深深地知道:顺境容易使人慵散,而逆境必定使有志之士成长与强大,我要向着天堂高喊――爹、妈,您的儿子没给您丢脸!”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多栖艺术家”李嘉存:有滋有味的北京爷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