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结构建筑尽管现在被誉为“最环保的绿色建筑”,可储存大量碳,有益于缓和气候温暖化效应,同时是对水污染、建材耗能、温室气体排放、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等环境冲击最小的建筑结构。但目前,很多亚洲国家对于木结构建筑市场却设有重重障碍。
许方先生,美国针叶材出口联盟中国办事处的负责人,这位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建筑结构专业,此前长年在设计院工作的专家,这十几年来—直致力于在中国为木结构推广“鼓与呼”。始终坚信“人生本来就是绿的”的他,不仅仅深谙木材最能表现纹理和美感,还积极参与推动向国人普及更环保、更健康的居住理念——与木为邻。
10年前他曾参与编写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木结构设计规范》(2003版),时光流转,物足人仍“是”,对于中国的木结构设计,对于中国的木材加工工业、他以一个始终坚守的业内人的身份,以“请多用木材”的态度贯穿始终,在位于上海淮海西路的办事处接受了《中华民居》记者的专访,并围绕我们提出的10个问题做出了最本真的解答。
标准应永远滞后于市场,但中国相反
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算上宋代的《营造法式》,中国是全世界最早为木结构建筑制定标准的国家之一。在近现代来已习惯于向西方学习现代科学的中国,《营造法式》早已束之高阁,国内目前通用的是《木结构设计规范》(2003版),前身的1988年版事实上是一本主要论述木屋设计的规范。不知道是不是过于强化恶补,木结构的规范标准在中国“一不小心”跑得快了一点——
第一问:今年正值中国《木结构设计规范》(2003版)出台10年,作为当年这一规范的参与编写者之一,身处业内您如何评价这十年中国木结构行业的发展?
站在宏观的角度评价这十年,我个人认为:规范发展比较快,基础标准体系建立比较快,但市场发展相对对滞后。
你会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正常情况下,标准基本上是滞后于市场发展的,但在中国,则是相反。这十年来我们的产品标准、设计标准、市场标准的建立和发展速度,甚至超过多数重视木构造的国家或地区(例如日本、中国台湾等),但遗憾的是市场发展则远远落后。这—方面说明,中国内地的学术界、中国的工程界对木结构非常重视。这首先有本身历史原因,毕竟木结构建筑传承了这么些年;其次,木材本身是非常好的建筑材料,没理由不去重视。另—方面又说明,现在无论是对木结构的认识程度,还是对它的接受度也好,我们都始终存在着不少误区和问题。
2003版《木结构设计规范》是在1988年版基础之上修编而成,当时出台的大背景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国也助推了这一规范的出台。随着新的技术方法的发展,有关方面将对2003版进行修编,2013也会是相当重要的一年。
第二问:中国数千年来—直保留着使用木材建造房屋的优良传统,请问您是如何看待木结构建筑当中蕴含的中方和西方、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之间的关系?
这些不用特别对立起来。“传统木结构”和“现代木结构”,这样的提法是不正确的。你有没有听说过“传统砖混”、“现代砖混”的说法?再形象一点,你今天穿的棉布,换在以前就做成了道袍,你有没有听说过“传统棉布”和“现代棉布”的说法?
木材只是一种建筑材料,区别的只是建筑风格的不一样,工法上的不一样。现在,我们做木结构既可以采取榫卯结合,也可以用钢结构节点。没有必要先人为主,认定木材只能做这个,只能做那个。而传统能承载现代,现代也能表现传统,中西方在木结构建筑方面也不存在对立的问题。
第三问:在国家提倡“生态文明”的今天,木结构建筑作为绿色建筑主推形态之一,有着怎样的时代意义和推广价值?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现实意义的。大家最近关心的北京等大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关心PM2.5的问题,不要孤立地去看待,这其实是一个综合问题,所以需要综合地治理和解决。下一步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更是要逼着你减少人工成本、降低建筑污染。坦率地说,跟国外先进国家比,我们的“绿色低碳”概念还停留在节能,减排方面。对于结构材料本身的环境影响的研究,做得还不够。
在我看来,生态问题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就是碳的问题,木纤维就是碳嘛。木材是可持续建筑的天作之选,生产用能极少,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很少排放威胁环境的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为了我们的环境,许多发达国家多用木材。从“绿色”这个角度,多用木材,尤其是建筑领域,就是对节能环保做出了贡献,因为我们的木材,是唯一可再生的材料。
目前世界上许多研究机构对于建筑结构材料(木材、混凝土和钢材等)对环境的影响做了很多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都支持了在建筑中使用木材对于环境的有利影响的结论。
从设计师到公众到官员,都存在人的普遍误区
采访过程中我们很快就把许方形容成一个“爱材如命”的人,这位跟土木工程打了数十年交道的专家毫不掩饰自己对于木材的热爱,但又不希望人们过于拔高或过于贬低它,因为“它就是材料而已”。虽然树木一直伴随着人类,但我们更多的人如今对于木材却充满着太多的误解和排斥。许方认为,只要是人,都存在人对木材的普遍认识误区,但是绝对不能去怨天尤人——
第四问:刚才提到了“误区”二字,您认为直到今天,木结构在中国的使用和推广,公众存在怎样的普遍性的认识误区?
提起木结构,一般人很容易产生的印象是:木结构建筑不能传宗接代,潜台词是认为木材一定会腐烂,认为木结构盖的房子一定会“火烧连营”。
不能怪他们有偏见。追根溯源,较早前的中国木结构更多地用于两种情况:一是古代宫廷、亭台庙宇,一般老百姓不住的;二是初级的茅草棚、小木屋。早期加工出来的木材防腐性能差、建筑物本身的防火设计、防火构造不完善。所以这个木结构,要么是不着边际,要么是怨声载道的,却很少有正常居住的。
砖混则不然,有外滩的砖混,有人民大礼堂的砖混,有一般住宅的砖混,整个过渡非常清晰。所以老百姓一听说“砖混”,直觉是“可以住”。提到木结构,马上就想到“能住人吗”,甚至觉得“木材根本不能用”。而他们也很少有机会被普及告知:现代木材技术的发展,早已让他们的常识变成了常识性错误。
第五问:建筑业界呢,是否也同样存在着认识误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的设计界往往习惯了一般性建筑材料,觉得用木结构设计非常难,不想做;其次是觉得,站在设计项目的规模来说,感觉木结构做不大,只能做小打小闹、小的木屋;此外,观念还是停留在木材耐腐性差、防火性能差阶段,顾虑之下,与其这样,不如不要去用。就连我们的木材工业界,也存在很大的误区,对于木材分等分级认识不足,究竟什么样的等级用于怎么样的建筑,也并不了然于胸。
木材,千万别看得太高,千万也别看得太低,它只是正常使用的一个建材。“建材”这个概念,是谁都能用,关键是看怎么去用,道理是一样。
第六问:那么某些地方***府呢?
官员也是人,都会存在人的普遍认识误区。这个也是有历史渊源的,我国***府上世纪五十年代一度鼓励以钢代木,早期的1988年版《木结构设计规范》也更多被称为是木屋盖的设计规范。很多地方的***府官员,对于国外木材工业发展不了解,而国内木材工业发展又相对落后,就容易先人为主地产生一些认识:木屋就是临时建筑,木材就一定是做比较差的东西。除非是觉得要表现一些木材的特性,才偶尔为之。所以我们能看到,现在很多地方都只是放开在风景区用木结构盖临时建筑。但我相信,木结构认知程度会越来越高,一切都会慢慢发生改变。
这些年,我们也一直在协助***府,把美国比较好的技术和中国的使用情况结合起来,此外,我们也积极向中国的设计师、建筑师介绍木结构发展情况以及它新的设计理念,为企业之间架起互相贸易的桥梁。
100%的利用和100%的浪费
怎样才能真正走出上述明显的误区?许方,甚至任何人都不能马上给出完美的答案。他这十年来一直持续参与国内很多相关规范的修改工作,这也是他引以为豪的事情。但他也坦言,中国人对于住宅非常谨慎,不像汽车等其他消费品容易跟风和接受新鲜事物。很显然,改变这一切不能只靠一个协会、组织或某些人,他疾呼要靠大家一起努力,“国内外的协会、专家、设计师一起来努力。只要找到切入点,很多人是非常能接受的”。
第七问:在中国,究竟最适合用木结构来承建的是那种建筑物?木结构产业较之以往,有了哪些技术上的进步和发展?
根据相关规范,美国的建筑分为了10大类26小类,任何一项都是可以做木结构的。同理,中国任何一种建筑,木结构都适合。如果非要说有一个优先级的话,我认为国内居住住宅里的小型建筑、低层建筑以及学校、商场、体育场馆等商业建筑,都可以考虑运用木结构。
技术上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木材的加工技术,二是设计手段,三是施工建设手段。现在材料本身,已经做到了小材大用、劣材优用,现代大量的工程木材就是例子;业界对木材在防火、连接方面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而胶粘剂工业的发展,对于木结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八问:国外是如何看待和认识中国现在的木结构发展水平的?他们认为,中国木结构发展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尽管在这里我还用“现代木结构”这个词汇,大家心目中的这个词汇,但坦率地说,中国所谓的“现代木结构”,还不能在国际上站到一个大家特别认知的地位。总体来说中国的木结构产业会稳步朝前发展,但提升速度不会很快。
这又回到我之前说的话题了,中国木结构发展最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整个市场的接受度,第二个就是材料技术的推新。
让市场更加接受,不妨先增加木材的应用:木结构的应用,在非结构建筑物里木材的使用。就是一直主张的“大木构”概念。试试看,在非结构方面多用木材,大家就非常容易接受。另外我想说一下,中国的木材加工厂,还是这么落后,对木材的利用到了大家非常可惜的地步。直径一米五的木材,从美国的阿拉斯加拉到中国的莆田,被做成了一根根小木条,可这是做高级琴板的上等木材!美国供货商去看后,是哭都不哭不出来。这家木材加工厂却会自豪地说,我们的木材损耗为零,100%的利用率,我要说,你这实际上是100%的浪费,木材根本就不该这么用。不识货,这就是浪费,说明了我们林产工业发展的滞后。
第九问:中国疆域辽阔、地区差异性大,来自国外的木业机构和木材如何做到因地制宜,适应当地的地理、气候等条件?
拿美国和中国比,是非常有可比性的。前者疆域覆盖的南北维度,超过了中国。北起阿拉斯加,南到夏威夷,无论是寒冷气候,或是潮湿环境,美国和中国都非常相似,因此也积累了很多现代的木结构应用经验。我们平时在国内做推广的过程中,也是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处理。譬如说,南方强调的是防腐木材的使用,像成都等地是白蚁区,那么木材的保护手段就要更为重视,而北方则更多强调的是保温如何去做。
第十问:预测也好,希望也罢,您会用怎样的一句话,送给中国木结构的下一个十年?
大量地运用木材,尽量地多用木材,实现可持续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许方:请多用木材为了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