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黎族民间,一直流传着《雅丹公主》的故事……
雅丹公主因触犯家规受到惩治,被父王置于一条船上,顺水漂流到了一个孤岛。公主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上山砍来几根木桩,竖立在海滩上,然后把小船拉上岸,底朝天放到木桩上做屋顶,又割来茅草围住四周,白日外出,夜晚睡于其中,犹如一条倒扣起来的船。后来船板烂了,她割来茅草盖顶以遮风雨。这就是如今黎族船形屋的来历。
黎族传统的竹木结构建筑是最为环保的古老民居,符合现在最流行的低碳理念,全部是利用天然材料,主要是植物性材料如竹、木、藤、野麻、茅草等,都是就地取材,无污染、无辐射、绿色环保。盖顶的茅草是一种良好的隔热保温材料,适应海南岛炎热的气候。房屋里外都没有涂颜色,完全是材料的本来面目。门扇也常用原根竹子拼成或利用竹片正反面编成各种席纹。墙面除多用编竹抹泥外,还常见用原根竹子或椰子叶编成。土黄色的民居,映衬着绿树、白云、蓝天,宁静怡人。
黎族的住所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远古时期,人类有两种住所:洞穴和巢居。人类最早的住所是天然洞穴,而后,黎族先民们搭建“山寮”,在生产季节看护庄稼,作为巡园、休息、用餐、驱赶野兽的临时场所,这便成了黎族最早、最简单的人工住所。
黎族村寨中高脚、低脚船形屋及谷仓均为古代遗留下来的“干兰”建筑。高架船形屋分上下两层结构,人沿竹梯而上,上层住人,下层用于饲养家畜。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称黎族“居处架木两重,上以自居,下以畜牧”。宋代赵汝适的《诸蕃志海南》中亦载:“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清代《琼崖黎歧风俗***说》也有这种干兰式建筑的直观描绘。从以上这些记载可以看出,黎族的干兰式民居与百越民族干兰式建筑相近似。由于黎族居住的地区气候炎热、雨量过多、蛇虫繁滋、野兽出没频繁,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去适应环境。于是在巢居的基础上发明了高脚建筑――干兰。而且,受到过去的船居生活和两广沿海居民干兰式住房的影响,黎族先民吸收了干兰建筑形式并与独特的船形屋住房相融合而形成船形干兰式。
黎族民居屋盖喜欢做成船篷形状,船形屋平面呈纵长方形,由南北两端山墙人口,最原始的船形屋顶和墙面合而为一,表现出弧线形的美。正面山墙入口处常见做成深远的出榴或另外加一道弧形小搪,在太阳光线照射下,形成较大的据下阴影,既适应了海南岛阳光猛烈、多台风暴雨的特点,也满足了一定的审美要求。沿海地区,为了防台风的侵袭,还常见用破渔网覆着茅草屋顶或用数个以粗木条做成的人字夹压住茅草屋顶。
黎族的正式民居每户面积一般在30至60米之间,一般都不开窗,只靠门扇及墙壁间隙通风采光,室内光线明显不足。民居室内的中央高度矮的只有2.4米,高的也才3米左右,民居有些是单居室的,各项活动都集中在一个房间里进行;有些则稍加间隔分成厅堂、卧房、杂用房等不同的部分,功能划分得较合理。“干兰式”民居一般前面有“庭”(即晒台),地居式民居的正面往往有出槽深远的据廊或有柱子的门廊。“庭”和廊都是为适应热带地区人们户外生活而设立的。黎族人很喜欢廊子,但凡舂米、纺织、编竹藤器以及休息、谈心等,经常在廊子上进行。有些廊子面积很火,还铺有简便的床铺,夏天时晚上乘凉或睡觉很是惬意。
民居的门扇都是开在山墙的中间,尺度一般较窄,仅能过人,常需俯首弯腰进出。门都有门槛,起防风和拦水作用。通常前后墙都有门,也有只设前门而无后门的,在这种情况下,后面墙多开有小窗作采光通风之用。黎族是小家庭制,子女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即使是未婚的成年子女,也习惯和村内的青年男女在一起,另建小屋(黎语称“布隆闺”)过***生活,只是白天回父母家吃饭。
黎族民族很有趣,厅堂、卧房都有“灶”,这里的老灶都砌成“品”字,称为“三石灶”。三石灶是由一块敷有泥巴的方形木板承托为火塘,在其周围架上三块石头。灶一般离墙都有一二米远,起到了防火的作用。厅堂的灶用来做饭,席地炊煮,席地而食,卧房的灶则只作为取暖来用。在灶上方多设有烘物架,便于烘干粮食、种子、肉类、衣物等。在搁架周围悬挂着竹制品、椰壳制品、木制品的厨具等,很是古朴。在梁柱上并排钉上几个水牛角;在右墙壁上并列悬挂着鹿的角叉、头盖或猪等动物的下颌骨。如此原生态的饰物挂件并非为了装饰,这些动物身体某部位骨骸都是举行原始宗教和祭祀仪式的工具。在大卧房与杂用房之间的正中处,是一株种在地上黎语称“柴祝”的树,作为结构构件的一根小木柱,建造时是以它为整座房子的依据点。据说这株“柴祝”树以后如能成活在房顶上并生出叶子来的时候,家业就会兴旺。
在这里,在村头、村尾僻静处或村谷仓边,经常会看到只有几平方米的“小号”民居。打开小门偷偷向内观望,里面只有简简单单的床铺,仅供一二人居住,里面没有做饭用的火灶。询问老乡才知道,原来这里的儿女到了十五六岁时,家长就为他们在外面建一间小房子居住。这种小房子黎语叫“隆闺”,意思是“不设灶的小屋”。隆闺有兄弟隆闺与姐妹隆闺之分。兄弟隆闺就是男孩子住的房子,姐妹隆闺就是女孩子住的房子。兄弟隆闺由他们自己上山备料建造;姐妹隆闺由她们的父母亲帮忙建造。隆闺也有大小之分,大的可住三五人以上,小的只能住一两人。隆闺的式样与主房相似。隆闺,专用于男女青年睡觉、对歌、玩乐器之用。走婚是黎族古老的婚俗,随着时代的发展都已远去。然而,黎族的隆闺却伴随着不落夫家的遥远恋歌保留了下来。因此,隆闺成为黎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合法场所,并且得到社会的承认。
在村落外缘较***的向阳处,你通常能见到黎族结实、敦厚的谷仓单独矗立,与民居互不干扰。黎族传统的民居也有着自己的缺点:屋矮、光线暗,每年还要为防火、防虫担心,每隔3―4年还须换一次屋顶上的茅草。社会各界对黎族传统民居及村寨的保护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但在保护传统文化与提高当地黎族村民的居住生活条件之间,存在着一些必须要解决的矛盾。村民意识到砖瓦房坚固耐用,光线好,不必为用水和上厕所发愁,因此开始选择搬离。如何能让村民选择留守成为发展的又一课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黎族船形屋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