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所有的民族中,恐怕再没有比中国父母爱子之切更令人感动的了。为了满足子女的需求,许多父母都会付出最大努力,甚至不惜一切。然而,正是这种爱子心理和行为,导致一些青年人自立意识的淡化和自立精神的蜕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人们收入差距的拉大,加上一些盲目攀比的不正常消费心态,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啃老”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趋势。
“啃老”现象种种
一、“啃”钱财。对于大多数的老人来说,多少都有些积蓄,他们节衣省食、勤俭持家,为的是自给自足、颐养天年。然而,正是因为这些积蓄,使一些贪***享乐的儿女们想出一切办法进行”剥削”和“侵占”。有的是”常回家看看”,逢节必回家,一家三口脖子上面扛张嘴,白吃白喝。特别是一些与父母两地分居的子女们,一旦放长假,名义上是看望老人,但一住就是几天甚至十多天,吃饱喝足后,临走时还要带一点。
二、”啃”劳力。所有的老人一旦子女结婚生子孩子后,便成了其不收佣金的保姆,不计报酬的厨师,一天到晚跟着子女转。因此,有的子女虽然成了家,但他们怕麻烦,***省事,交点生活费(实际上不够),其它事情一概不管不问,回家就吃饭,吃完饭后碗筷一放,剩下的擦桌扫地、刷锅洗碗的活全部由父母包了。
三、”啃”关系。在当今,不少人认为关系是“万能之本”,有了它既可以升官发财,又可以为自己的亲朋好友去干一些、损公肥私、丧失原则,甚至违法乱纪的事情。
“啃老”现象剖析
一、自呱呱坠地那一天起,儿女就拴在父母的心上,父母对儿女有一种宗教式的献身精神。养育儿女,抚养儿女,关心儿女,成了父母天经地义的义务,在经济上则永远是他们的“债务国”。这已成为社会的大气候。
二、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老有所养。在城市里的老人有9 0%以上都享受退休待遇,大都能够自给自足,又略有节余。即使有病亦有公费医疗”托底”,加上进入老年后,一般人的物质消费水平偏低,这就为”啃”老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侧重于被”啃”钱物,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则侧重于被”啃”劳动力。
三、由于我国传统观念的因素,子女习惯于大事由父母作主包办,从高考志愿的填报、就业方向的选择至婚姻大事的操办等,都离不开父母。据调查,在一些城市中,儿女婚事的操办花费,靠父母大力支持和资助的达到80%以上。同时,由于互为影响,形成”攀比”风气,一些子女依偎在父母的怀里睡大觉,乐得坐享其成。
一位社会学家曾呼吁:目前我国有一支庞大的”啃老”大***,如果对此缺少足够清醒的认识和警觉,也许我们也会丧失一个民族的精神。这绝非危言耸听。
人有希望工程 他们靠:“希望爸妈”
前几天,家住十里铺的老刘门牙掉了,需要上医院修补,兜里却没钱,只好临时向邻居借了200块钱。老刘和老伴每月各有1000来块的退休金,按理说应当生活得很好才对,可老夫妇却时常闹”经济危机”,生活捉襟见肘。为什么会如此尴尬呢,只因老夫妇的财***大权被儿子掌控着。
就拿上个月来说吧,老刘刚领到退休金不久,大儿子就来了,一张口就要1000块,说为了“工作需要”,想买一部小灵通,请老爸”支持”。没几天,二儿子来了,说单位正在评优,想请领导吃吃饭,可是“手头较紧”。过了几天,刚参加工作的女儿回来了,说自己在办公室里最”土”,想买一对耳环包装一下。此时,老刘已囊空如洗,只好挪用老伴的退休金替女儿买单。
就这样,当月老夫妇俩的生活费仅剩下了四五百元。,忧愁之余,老刘拨通了老年心理咨询热线。
家住海淀区的陈老先生前半辈子挣的钱,大部分都花在子女求学、成家、买房置业等方面,弄得现在没有什么积蓄。
子女”啃”不到钱,却来”啃物”。今天老大来“借”彩电,明天老二来“借”冰箱,前不久,老三说是刚结识了一个女朋友,把老爸的两房一厅也“借”去了,鹊巢***占,老人只好每月花150元租住福田路一间10来平方米的小房子。
附近的老赵也反映,他这几年之所以不敢买新电器,就是怕子女有借无还。
他现在还特怕过周末,老两口简直像患了”周末恐惧症”,因为一到周末,子女就会”常回家看看”――其实是”常回家涮涮”,说是”想念爸妈“,其实想念的是爹妈做的水煮活鱼、清蒸活虾。
拿上周六来说吧,老大、老二拖家带口的,浩浩荡荡地来”亲切看望”老人来了,老夫妇表面上乐呵呵的,心里却暗暗叫苦 又得上菜市来一番大采购了。
等老夫妇俩汗流浃背地奉献上一桌美味佳肴时,却累得没了食欲。小辈们却大快朵颐,酒足饭饱后,拍拍手就打道回府。打扫完饭桌之后,老夫妇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周日,老三又全家出动,也来”看望爸妈”。邻居们都戏称他们叫“希望爸妈”。
现在家庭结构变了,在生活上两代之间更多的是用金钱来照顾,就是通过钱去购买各种各样的服务,处于这么一种交往的状态下,孩子自然看到的就是钱。在对父母的亲情交流方面,一般有3种情况,一种叫无暇孝敬,因没有时间、工作太忙,不是因为不孝敬而是实在太忙。第二种是无心孝敬,即所谓娶了媳妇忘了娘、道德不是很高的那种人。还有一种就是无力孝敬,比如像现在下岗的、在不景气的企业工作的子女,经济状况不好、住房没解决,也想向父母经常表示一下自己的孝心,但是力不从心。
东方社会中,家庭和个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家的观念永远像强力胶一样,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单身贵族,甚至是已婚人士,总和父母同住的现象。目前,”啃老”现象大多是”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但是由于父母能力有限,子女要求过高等原因,一些青年人的奢望便不能得到满足。在此情况之下,“啃老”问题升级,成为家庭矛盾,有的还诉诸法律,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一种隐患。曰“睡美人”林静
社会里有一群人,他们受过高中以上的教育,面对残酷的生存竞争产生退缩的心理,在遭受并非无可逆转的挫折打击后,从此一蹶不振,成天在家里靠父母养着,不找工作,拒绝进入社会。
28岁的林静是典型的重庆美女,外形姣好,有英语、财会两个专业的大专文凭,还曾经是宾馆的部门经理。但在工作中接连地受到打击后,心理脆弱的她渐渐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躲在家里整日昏睡。那时她才25岁,每天躺在床上,不读书报,不看电视,也不与家人摆龙门阵,这样一过就过了整整3年。
年迈的父母忧心如焚,天天相劝,她均沉默以对,埋头大睡。林静的父母见女儿越来越自闭,担心她受到了刺激心理有障碍,要送她上精神病医院,林静哭了,“家里经济本来就困难,别浪费钱了。”“我没病,那么多人部下岗,你们以为工作那么好找吗,找不到工作我不睡觉干什么,”
日甚一日的忧虑将林静的父母压得透不过气来,“平均每天要睡23个小时左右,足不出户。现在还有父母养着,一旦老两口去了,真不敢想她怎么活下去,”无奈之下,老父母找到了媒体,在广大好心人的帮助下,林静犹豫了好长时间才在母亲的陪护下走出家门,去接受心理咨询、调整。林父仍然忧心忡,,呻 一个与社会脱节,在相对封闭环境里生活多年的女子,社会有足够的宽容、足够的爱心重新接纳她吗,陈小蕾拼命讨营生
陈小蕾大专学历,学的又是满地都是的财会专业,刚毕业时没找到工作,老爸老妈四处托人找关系。虽然待在家里没事干可还是开销不小,老找家里要既别别扭扭,又心有不甘,觉得能力没得到发掘。为了避免在父母面前”碰壁” 也假装体谅父母的难处。陈小蕾和家里许多年轻人一样,离开了县城来到成都,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活。
她在一家不大的宾馆找到工作,每月四百元钱,还要交房租,每月省吃俭用,日子过得紧巴巴。好在父母不时地能资助些,来成都看她也是尽可能地从家里多带些东西给她,大米、油、衣服。她最高兴父母一来自己就有机会去打牙祭了。
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年轻人都不想依赖家里,可在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实在是不低。交通、住房、学习、社交等支出让这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骤然感到了生活的现实和压力。陈晓蕾也不愿意依靠父母,只是自己的那点工资还不够”保命“,更别谈孝敬父母了。要想改变境况,就要学习充电,可连她报名参加自考的费用也得找父母报销。父母不放心在成都居无定所的女儿,半年来一直在考虑拿出毕生的积蓄在成都买一套旧房。十几万对这个工薪家庭绝不是小数目。“想分期付款,可我现在的那点钱连付利息也不够,我爸妈也心疼辛辛苦苦挣的钱却给了银行交利息。他们决定拿出所有的积蓄,再向亲戚借一些。全都是为了我。我的压力挺大的,他们压箱底的养老钱全用在了买房子上,以后养老怎么办)”寄生单身夏晓
热衷于时尚消费中的年轻人,以7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一代为最。他们年薪通常超过父母收入的总和,却总是叫穷,想充电学习或出去旅游,都要向父母借钱。二十几岁仍与父母合住在一起,象征点伙食费,即便搬出去单过,到月底揭不开锅的时候,又会想起妈妈的一手好菜,回家蹭饭去。
26岁的夏晓是一家公关公司的白领,住在家里,每个月给父母400元意思意思,其余的都自己花,他钱多花费在健身、泡吧、旅行、交友上。他说,在家里住的好处就是下班到家已经有人准备好三菜一汤,臭衣服和袜子丢进洗衣机,回来后妈妈已经洗好并烫平,房间有人打扫,所以他一直不想搬出去。
爱好运动的他数不清楚自己买了多少双NIKE运动鞋,反正他每一双鞋的拼色、面料、功能设计乃至鞋底的款型都不一样。他妈妈说他”时髦得想把鞋底子亮给人看”,尽糟蹋钱。夏晓却只是在乎自己的感觉。
当然月底银根匮乏时感觉可没有那么潇洒。夏晓就凭借自己的巧舌如簧向母亲借钱。”老妈,我付你4%的年息”是他最常用的伎俩。母亲在谈起夏晓时说 ”他大手大脚花钱没一点存款,娶媳妇还是要靠我们来积攒钱。“夏晓也承认,至今已一年多,他没进过一次银行,而最后一次储下2000元钱,隔了一周就取出来了,因为想买一顶高级的野营帐篷,跟朋友去密云探险。他的朋友圈中和他一样”在家吃父母,出外花自己”的人还不少。新新人类赵民
对新新人类的长辈们来说,消费通常只是维持生存的一种手段,量入为出,精打细算。而80年代出身的新新人类却觉得花钱带来的应该是快乐的感觉,他们消费各种与原始功能无关的附加值,如时尚、品牌、概念、流行和个性。
16岁的赵民今年上高二,是”准成年人”了,离成年还有一步之遥。年轻得像威化般干脆的他一身名牌NIKE鞋,ADIDAS的背包,和周杰伦一样的帽子。他那很炫的手机不时响起,都是同学约他出去玩。据他说自己已经换了两部手机。原来用的是爱立信,现在是摩托罗拉V70,他还准备换个彩信的。
赵民在家里带动了全家的消费时尚。他对电视广告情有独钟。他还在很小的时候就嚷着要喝”挡不住的感觉”――那是可口可乐当时的广告词,现在他要吃”佳节成双大小通吃”的必胜客。在产品更新换代迅捷无比的21世纪,他更是各种品牌武装到牙齿。“我妈给我买的那些衣服土得掉渣,我从来不穿,他们没有办法,只好让我自己买。前一段他们嫌我的手机费太高,给我下了最后通牒。”有没有想过怎样不受制于他们,”
“能怎样,我还是个学生,当然全靠他们了。不过我妈老说我是物质动物,一给我买我想要的东西,学习就立刻窜上去。为了让我好好学习,他们省点心,我们之间要相互斗争与妥协。“赵民说起来一脸轻松,毫不在乎。(责编/邹晓艳)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的本土“啃老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