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震动了中国,震动了世界。这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一次大灾难。但是,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从这次罕见的大灾难背后,我们看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向世界昭示:地震可以震坏道路、震毁家园,但震不垮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抚今追昔,浮想联翩。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屡经艰难困苦和外侮内辱中,不断磨砺,沉淀升华,薪火相传,孕育成了历久不衰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极其宝贵的精神,包括爱国主义精神、不畏艰险精神、自强不息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等。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植根于华夏大地的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发扬光大,更加熠熠生辉。特别是在这次空前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处处闪耀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辉。同志总结提出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成为伟大民族精神的又一辉煌篇章。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具有对内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显著标志。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蕴涵丰富,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基础。
面对汶川大地震这一巨大灾难,我们举全国之力沉着应对。国家众多的有关部门竞相在第一时间,派人的派人,拨款的拨款,调物的调物;指战员、武警部队、公安干警、预备役民兵和专业救援队伍等10多万人,争分夺秒地抢救受灾群众;食品、饮用水、药品、帐篷、防寒衣被等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的水喝、有临时住处。抗震救灾工作在短时间里开展得有力、有序、有效,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新的升华。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大地震发生后的当天下午,******就亲临危险的第一线指挥抢险救灾。随后,***数个日日夜夜几乎不休不眠同救援人员一道,奋斗在最前沿。***在救灾现场的话语仍历历在目:“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绝不会放松。”“要克服种种困难,把抗震救灾工作进行到底。”……在救灾现场,66岁的***声音哽咽,泪水流淌。5月16日,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国家***飞赴四川灾区,在万米高空上指挥抗震救灾。国家***和******心系灾民,亲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第一线,充分表现了***中央和***对人民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和***的这一举动,毋庸质疑给灾区的百姓带来了希望和活下来的勇气,带来了百倍的信心和力量,带来了无尽的安慰和温暖。***和***对灾区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感动了中华儿女,感动了世界人民。从98抗洪到抗击***,从抗击冰雪到抗震救灾,每一次灾难降临,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总会火山般迸发出来,中华民族的精神总会有力地体现出来。地震后的每一天,灾区的人们时刻都能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暖流;地震后的每一天,全中国的人们都把心放在了灾区,把爱献给了汶川。在震后的残垣断壁中,在震后的每一寸土地上,到处闪耀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芒,到处张扬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旗帜。
伟大的民族必须要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作支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才能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呢?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任何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不可能脱离传统。传统是在历史中形成,在人们的生活中世世代代起作用的那些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它古老可又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代的人们所认同。传统不等于文化典籍,继承优秀传统绝不仅仅是对文化典籍的注释。写在书上的并不就是实有的;文化典籍中的精华并不就等于传统。继承优秀传统,就是把民族传统中的优秀的并与当代实践所契合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弘扬,使其不是停留在书本上,而是成为现实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组成部分。传统是在继承和变迁中演进的。早期的传统的影响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减弱,而新的东西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又不断地变成“旧的”,凝聚为“传统”。历史不断地把每一代人的创造变为传统,整个历史发展是一个不断突破传统又不断形成传统的过程。传统不是一尊雕像,而是一道洪流,离开源头越远,膨胀得越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继承优秀传统。这个继承当然包括***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文化传统,包括***领导人民在长期***、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精神、抗洪精神等等,都已经转化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丰富了我们的民族精神。而***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则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生动体现和发扬光大,体现着民族精神的与时俱进。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与时代同行。这是判断一种民族精神的价值以及它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一个民族不能轻视自己的传统,但也不能囿于传统、沉湎于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建设,一种创新。文化、精神的“继承”不是从钱罐中取钱,“发展”也不是往钱罐里塞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面向时代的一种创造,是在创造中继承,在推陈中出新,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所谓时代精神,是时代的主题、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在观念上的反映。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就是要把握时代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一方面为优秀传统注入新的内容,古为今用,另一方面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进行文化创新,培育新的民族精神,推陈出新。这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历史已经证明,背对时代和时代精神的民族精神无一不走向衰落,最多成为思想博物馆的标本陈列于世,而不是兴盛于世。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发挥全民族的作用,从每一个人做起。灾害发生后,所有中国人都行动起来,伸出援助之手,奉献爱心。许许多多的志愿者自发地到灾区开展服务;人民子弟兵不畏艰险、英勇奋战,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搜救生命,抢救财产,支援灾区人民群众重建美好家园,成为抗震救灾的主力***和突击队;灾区各级***组织和人民群众,精诚团结、奋起自救、恢复重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巨大凝聚力,向世界展示了愈挫愈奋的民族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为世界树立了榜样”,这也恰恰证明:只要每一个中国人都团结起来,昂起头、肩并肩、手牵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共同担当,共克时艰,就一定能够谱写出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壮歌!
面对生命,中国负责;面对死亡,中国不怕;面对灾难,中国团结;面对悲痛,中国坚强。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激发出伟大的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一定能够激励我们战胜一切灾难,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抗震救灾伟大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