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劳伦斯是20世纪初最著名的英国小说家之一。《儿子与情人》是他写作的最重要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不仅被大众所广泛阅读,并在知识分子的圈中为劳伦斯带来了很高的声名。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方法,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在《儿子与情人》中作者所表现出来的伦理思想。
【关键词】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伦理
一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最富有远见的作家之一。他的自传体小说《儿子与情人》突破了以往作家的创作传统,通过运用独特的视角、细致的笔触,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描写母亲与儿子间的爱恨缠绵的情感体验。《儿子与情人》中所展现的母亲与儿子的情感是特殊的、复杂的:对于母亲它表现为“恋子情结”;对于儿子则表现为“恋母情结”。劳伦斯的作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揭示战后经济生的巨变对个体心理的巨大影响。经济的转型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变化――人的思想意识(包括伦理道德和价值观)、人际关系(尤其是男女关系)。《儿子与情人》在探求伦理自由的道路上也对未来世的虚伪理性的统治地位提出了质疑。
《儿子与情人》作为一部心理自传体小说,对母子之间的特殊、复杂、畸形的心理情感体验作了深入细致的描述,这与劳伦斯早年的切身经历有某种关联,但同时也体现出作家对于重调男女关系这一问题的深刻思索。灵与肉相统一,精神与相一致,这才是和谐的男女关系。“法在爱中实现,肉体在精神中实现。”是劳伦斯追求的两性间的平衡法则。由于小说主人公母子间互恋情结的存在,她们之间的关系可视为一种特殊的两性关系:儿子无法彻底地做她(母亲)的情人;同时,因为她无法使他(儿子)更新,他会逐渐消耗殆尽。母亲情感需要的满足是以牺牲儿子的幸福为代价的,“恋母情结”作为维系此种平衡的纽带,阻碍了儿子的本能欲求。这种不平衡还扩展到母与子这种特殊的两性关系之外,致使儿子无法与其他女性建立起健康、和谐、完美的性关系。劳伦斯极力否定这种不平衡、不正常的两性关系引起的恶性循环。两性之间的关系调整是劳伦斯小说的永恒主题。只有建立起灵与肉相契合的关系,才可能获得两性关系的平衡与和谐,才可能达到性与美的高度统一。
二
劳伦斯认为工业文明不仅是破坏了美丽的大自然,更严重的是压抑了人的自然本性,破坏了人与人之间尤其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天然关系,他试***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构建一种新型的和谐的男女关系。《儿子与情人》致力于描写那个时代的精神混乱和道德混乱状况。劳伦斯批判了虚伪理性对人性的干预,呼唤自然人性的回归,这也是他作为一位伦理思想家的理论体现。其思想来源与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作者所处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与历史条件有着深刻的关系。当时社会异化的伦理关系与其道德观是不统一的,因为主人公保罗的道德理想被打破,所以他陷入极大的孤独和苦难之中。劳伦斯反对理性对人性的压抑,呼唤人性的自然回归。
情感孤独和饥渴是莫瑞尔太太“恋子情结”的根源。莫瑞尔太太出身中产阶级,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说一口标准的上流社会英语。她情感丰富,对爱情怀有美好的愿望。在一次圣诞舞会,她与未来的丈夫、热情潇洒的矿工瓦特・莫瑞尔一见钟情。瓦特十岁就开始做下井挖煤,作为社会底层的一员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莫瑞尔太太当初并未意识到下嫁矿工会失去中产阶级的一切享受和社会、经济地位。繁重的劳动、生活的贫困、家庭生活的负担使莫瑞尔太太这个来自社会上层的贵妇人在精神上陷入了颓废,其丈夫也因为婚后生活的巨大精神压力开始酗酒,打骂妻子和孩子。由于出身的不同,夫妻双方没有共同的话语,没有精神信仰,爱情的失落使莫瑞尔太太倍感孤独,对的渴望使她将自己全部的情感倾注在儿子身上,以此希望让儿子来代替丈夫的位置。母爱发生了畸变。莫瑞尔太太将对丈夫的爱的渴望、男女之间的爱恋意识融入到了对儿子的情感当中,从而使自己在情感上再也离不开儿子。莫瑞尔太太是一个:被迫从精神上遗弃了丈夫,把全部的爱倾注给儿子的母亲,渴望从儿子身上重拾失落的青的母亲,一个无可奈何的母亲。
莫瑞尔太太把儿子作为自己情感寄托和精神爱恋的对象,企***占有儿子的全部情感。在她眼中,儿子变成了情人。她与儿子一同出游;她会因儿子不在身边而感到莫名的烦燥,也会因儿子与别的女人在一起而产生怨恨。在儿子与女友米丽安恋爱期间,莫瑞尔太太感到自己的位置被取代了。当米丽安热烈地追求保罗时,莫瑞尔太太便醋意十足地对保罗说:“难道就没有人跟你说话了吗……哦,我懂了,我老了,所以应该靠边站,跟你没关系了。”为了永远地占有儿子的感情,让儿子远离米丽安,母亲这样说道:“我从未――保罗,你知道吗――我从未有过丈夫。真的,从未有过。”保罗轻轻地抚摸着母亲的头发,吻着她的头颈。“我不爱她,妈妈,”保罗柔声地说。母亲长久地、热烈地吻着他。母亲病危时,保罗取代了父亲的位置精心地照料她。此时母亲回忆往事,感到最幸福的并不是与丈夫在一起热恋的日子,而是与儿子一块出游的时刻。保罗已经成为母亲情感甚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后来,保罗在与米丽安和克莱拉的恋爱中,要么陷入纯精神的宗教追求,要么陷入纯的索取,可以说母亲对儿子的爱恋已牢牢控制并占据了保罗的情感。
莫瑞尔太太的“恋子情结”还源于女性特有的深层情感的心理需求。在女性的深层意识中,她们需要有可以依赖的东西,不论是物质方面还是情感方面,尤其是对异性的依恋。劳伦斯曾说:“小说如果驾驶得当,则能展示生活中最隐蔽的角落。”“最隐蔽的角落”无疑与人的深层心理意识有关。人在其健康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同层次的基本需要,首先是生理和安全需要,其次便是爱与归属的需要。莫瑞尔太太正是在生理与安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为谋求爱与归属的需要而导致变态心理的产生。对没有情爱依赖的莫瑞尔太太来说,其对爱与归属的欲求就尤为强烈。由于身边没有可供依赖的男性形象,其身边的儿子便担当起了这样的角色,只有把保罗当作情人,她才能获得本能中对异的饥渴的替代性满足。保罗不但要满足其作为母亲的情感需要,还要满足其作为女人和妻子的情感需要。在女性本能的渴求和的驱动之下,莫瑞尔太太的母爱逐渐转化为情爱,甚至达到了某种程度的。但是由于莫瑞尔太太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其自身所具备的文明意识、伦理道德观念、责任感以及母爱的神圣使命,使得莫瑞尔太太最终无法与保罗建立起真实意义上的情人关系。她一方面为能从儿子身上得到某些满足而高兴,另一方面又因为儿子不能真正代替变成其情人而使她倍感痛苦。因此,莫瑞尔太太纠缠于本能需要与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矛盾冲突之中不得解脱。
三
母爱象征着无私的奉献和给予,是天下最伟大的一种爱。但当这种爱演变为“恋子情结”时,则标志着母爱的蜕变与沦丧。莫瑞尔太太将儿子当作自我的延续,使保罗成为了自己的附庸,从精神上对其控制,保罗丧失了真实的自我,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她破坏了儿子个性的完整与***,损害了儿子的自我存在的价值。“恋子情结”的存在却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占有欲和一种扭曲的占有关系,它使儿子在心理上变态、精神上沦落。
劳伦斯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精神生态失衡的家庭。畸形的婚姻酿成了畸形的家庭,畸形的家庭造成畸形的母爱,畸形的母爱影响了儿子择偶的畸形心理及畸形的成长道路。劳伦斯指出,这一切都是资本卞义工业文明造成的。工业社会细密严格的分工致使劳动异化,异化的劳动导致异化的人性,异化的人性导致异化的家庭。工业社会不仅破坏了外在的自然,也破坏了人性内在的自然,使工业文明与人内在的自然之间出现了尖锐的对立。
【参考文献】
[1]王自敏.论《儿子与情人》的自恋情结[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1.
[2]劳伦斯.儿子与情人[M].杜瑞清,方华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77.
[3]吉西・钱伯斯.一份私人档案:劳伦斯与两个女人〔M].张健,译.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141-14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儿子与情人》的伦理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