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管理”到“治理”之间体现了怎样的变化?衡量这种现代化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一现代化?本刊采集有关专家学者的论述,以供读者深入学习理解。
“第五个现代化”的内涵
全国***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施芝鸿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第五个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们***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联、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外交国防、治***治国治***等各个方面。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孕育高水平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解决中国各种问题,实现各项既定目标,关键要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所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我们及时更新治理理念、深入改革治理体制、丰富完善治理体系、努力提高治理能力。
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创新,它表明我们***对社会***治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创新,也是中国***从******转向执******的重要理论标志。从实践上说,治理改革是***治改革的重要内容,相应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也是***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由“管理”到“治理”的跨越
中国行***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认为:由“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内涵却有着很大差别。“治理”是一个古老的词语,中国历代都讲治理,并且积累了大量国家治理的智慧和经验,但此概念在近二三十年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与传统意义上的“管理”相比,现代***治学和行***学等研究将“治理”拓展为一个内容丰富、包容性很强的概念,重点是强调多元主体管理,民主参与式、互动式管理,而不是单一主体管理。《决定》中指出的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国家治理”,是***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维体系、话语体系和制度体系中的一个核心范畴,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治理”要体现四个统一:***和***府的领导与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统一,法治与德治的统一,管理和服务的统一,常规管理与非常规管理(应急管理)的统一。
从传统“管理”到现代“治理”的跨越,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是一个“关键词”的变化,是治国理***总模式包括权力配置和行为方式的一种深刻的转变。这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必然要求。从“管理”到“治理”的跨越,说明我国将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方面,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方面,采取具有***性的变革,把中国带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
国家治理的价值目标和衡量标准
江必新认为,秩序稳定作为治理的价值目标,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只是初级价值,更非唯一价值。第一,治理应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第二,治理应有助于扩大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国家治理要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领导的多***合作和***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治制度优越性。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第三,治理应有助于实现社会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促进形成正义的社会制度。
俞可平则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是否现代化至少有五个标准。其一是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它要求***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和规范的公共秩序。其二是民主化,即公共治理和制度安排都必须保障在民或人民当家作主,所有公共***策要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主体地位。其三是法治,即宪法和法律成为公共治理的最高权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法律的权力。其四是效率,即国家治理体系应当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有利于提高行***效率和经济效益。其五是协调,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的制度系统,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级,从***府治理到社会治理,各种制度安排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协调,密不可分。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施芝鸿认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的领导,通过经济市场化、社会法治化、国家***治生活民主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科学化等途径来实现。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和智能化平台来辅助实现。毫无疑问,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广泛最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必将把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提高到新水平、推进到新境界。
俞可平认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做到六点:其一是进一步***思想,努力冲破不合时宜的旧观念的束缚;其二是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上谋划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其三是总结地方治理改革创新经验,及时将优秀的地方治理创新做法上升为国家制度;其四是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学习借鉴国外***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先进经验;其五是坚决破除阻碍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国家治理体制;最后是要破除官本位观念。
江必新则认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于创新。可以积极尝试的治理新方法有:第一,非对抗性和“软法”。具体要求是:变整治为疏导,变刚性为柔性。以治理城市占道经营为例,目前已有一些地方采用规范设立“便民经营服务点”的方法,兼顾了市民生活便利、经营者正当权益与市容整洁,达到了多赢的效果。在软法方面,应更加注重发挥激励性法律规范和乡规民约等社会自治规则的作用。第二,契约化和合作规制。具体要求是:变命令为协商,变指挥为指导。例如山东省各级公安机关在平安山东建设中,探索出***法部门与保险公司共同建立社区治安防范与人身、财产损害补偿相结合的“契约式治安保险联防”治理新机制,取得了良好成效。第三,提供服务或社会福利。具体要求是:变监管为服务,变强制为利导。例如流动人口不愿意办理登记怎么办?江苏省采取的办法是“登记积分制”,经过一定年限,达到规定积分后,流动人员就可以享受保障住房、子女上学等待遇,最后还能成为当地市民。第四,市场化和竞争机制。具体要求是:变官办为民营,变垄断为竞争。以污染治理为例,环境污染行***处罚固然不能丢,但“排污权交易”的治理方法把***府与企业间的行***关系变成市场的经济交易,使得企业自觉提高治污积极性,从而控制一定区域内的排污总量。第五,程序化和科技手段。具体要求是:变实体为程序,变“人控”为“机控”。注重采取程序化的技巧来处理实体上公正难辨的问题。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拓宽治理边界、提高治理效率、增强治理精度,排除权力、人情、金钱等因素导致的“搞例外” “走后门”现象。
(本刊实习生李弘扬整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专家解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