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何海燕,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摘 要:虹影在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中塑造了三个“父亲”形象。在那个的年代,六六感觉自己是一个多余的存在,她渴望爱与关怀,于是她一直在寻找父亲,但是结果却让她失望。然而,在经历了世事之后,六六却表现出对三个父亲深深的理解。作者对三个父亲有质疑,但质疑之中不乏温情流露。本文作者拟从寻父的失落、苦难的承担者以及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三个方面来对三个父亲形象进行解读。
关键词:《饥饿的女儿》;父亲;质疑;温情
在虹影的《饥饿的女儿》这本自传体小说中,“六六”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孩子。在那个苦难的年代,她既无法摆脱食物缺乏造成的胃的“饥饿”,也根本走不出因关爱的缺乏而形成的情感“饥饿”的困境。如果说物质的匮乏是无法改变的,那么情感的缺失却让这个倔强而孤立的孩子无法忍受。于是,她执着地寻求能给予她身体与灵魂温情的“父亲”,一种生命超越苦难得以前行的力量。
一、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父亲――寻父与失落
生父对予六六而言,只是生命的给予,同时也是六六一生屈辱与不幸命运的来源。通读小说,我们发现作者对生父着墨不多,在她看来,生父确实为我“付出了沉重代价,却只给我带来羞耻。”
养父出于对生命的敬畏,容许了“我”不合理的出生。在缺少母爱和兄妹之爱的家中,父亲给了“我”唯一的温情。可尽管如此,六六想要寻找一个真正理解自己的父亲根本是不可能的。养父对“我”的好只是一个善良、老实的男人对在家中受尽排挤与漠视的小女孩发的善心,他在那个***、饥饿的年代“受尽耻辱,悉心照料我长大,却从未走近过我的心。”
在几乎完全漠视生父的存在、在感受不到养父对我心灵的关怀、在得不到母亲、兄弟姐妹、同学的在乎而又极度渴望被承认、被疼爱、被理解的情况下,历史老师成了开启六六心灵的钥匙。尽管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老师,“但是在这个世界上你会遇上一个人,你无法用一种具体的语言去描述,不用语言,只用感觉,就在漆黑中撞进了通向这个人的窄道。一旦进了这窄道,不管情愿不情愿,一种力量狠狠地吸着你走,跌跌撞撞,既害怕又兴奋。”在与历史老师一次次愉快的交谈中,六六日渐成熟起来的女孩的身体里便萌生出一种依恋。她把历史老师当做自己孤独灵魂的救赎,期望他能带她走出黑暗甚至绝望的深渊,于是她有了恋爱般中女孩百折千回的心思:当历史老师送给她一本讲解男女身体秘密的《人体解剖学》并约她见面,而六六等侯大半天却等来历史老师的缺席时,六六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失恋般的焦灼和难过,更多的是受伤害的感觉“人人都可以欺侮我,你不能;你若欺侮我,我就把流血的伤口敞开给你看。”短暂的生气和故意冷落后紧接着是积蓄的情感的大爆发:“我”要去见他。这一种疯狂的爱的冲动与执着“使我潜埋在身体里的一种东西爆发出来,我瘦削的脸颊,毫无血色的嘴唇,泛出淡淡的红润,头发在风中飘飞,正在由枯黄变青黑,粗糙的手在脱皮,指甲鲜亮晶莹。”爱情使人变得美丽而富有魅力并使六六将毫无保留的献给了历史老师。她想借此来填补自己身体的空虚,希望彻底逃离这极端冷漠与缺乏关心与爱的环境,然而却失败了。从一开始,他们之间就不存在爱情。“我从你身上要的是安慰,要的是一种能医治我的抚爱;你在我身上要的是刺激,用来减弱痛苦……你其实一直在诱惑我,引诱我与你发生性关系,你要的是一个女学生的肉体,一点容易到手的放纵。”“我们两个人实际上都很自私,我们根本没有相爱过”到这里为止,六六寻找精神上的父亲的愿望终于化作了泡影。在《饥饿的女儿》的续篇《好儿女花》中,虹影有这样一段描写:“我不是需要一个男人,而是在找父亲,我想要人来爱我,不管多不可能,不管多大危险,甚至得付出一生的代价,要做出一生的牺牲,我都想要一个父亲。”可是她长久的寻父得到的只是失望。“三个父亲,都负了我:生父为我付出沉重代价,却只给我带来羞辱;养父忍下耻辱,细心照料我长大,但从未亲近过我的心;历史老师,我情人般的父亲,只顾自己离去,把我当作一桩应该忘掉的艳遇。”于是,虹影发出了悲怆的哭喊:“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父亲!”童年体验的缺失、父爱的缺失、寻找父爱最终让他彻悟了,彻悟的同时也走向了绝望。
二.非女性主义之笔――三个“父亲”:苦难的承担者
由于“私生女”的身份,虹影曾经自称:“生下来就和女权主义不谋而合。”长期以来,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和蕴含的女性意识的研究极为热烈。而在笔者看来,虽然小说整体风格犀利、略带冷漠,但通读全文不难发现,虹影塑造的这三个父亲形象虽然有弱点,但他们同时也是灾难岁月的承担者和牺牲者。虹影对他们虽有质疑与一定程度上的批判,但在质疑与批判之中仍用理解之笔写出了他们在苦难中求生存的艰辛。养父是一个善良的船员,在与母亲相识后建立了一个清苦的家庭。父亲的一生做过的逃兵、水手,经历了死里逃生、外出期间老婆身体与灵魂的出轨,承受了视力的逐渐变差、因饥饿出工摔破了头、眼盲等等一系列生活的不如意以及灾难。在虹影的叙述里,养父的一生是忍辱负重、辛苦操劳、多灾多难的一生。
生父小孙是个比母亲小十岁的男人,他两岁时便经历了丧父和母亲改嫁的不幸,他改跟继父姓,在新的家庭中是一个外人。这个孤独的小伙子在艰辛岁月来到母亲的身边,无怨无悔地帮助母亲。可以说,小孙是母亲在缺乏丈夫身心关爱的日子里的灵魂伴侣,而小孙也在与母亲并不算长久的相处中第一次感受到了被需要、被信任、被依赖的欣慰。正如小说中写道:“他可能一生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如此重要,如此被需要,于是他让自己陷入到恋情中,不能自拔。”可是小孙在与母亲情之所至有了“我”之后,他的人生必然要面临很多改变:他背负着破坏母亲家庭和生下“我”这个一出生便会遭受唾弃的无辜生命的罪名,同是也被迫与母亲分开。在与母亲分开后,他调离了工作,从原来的小干部撤职成了一名做带毒工种的工人,与一个农村姑娘完成一桩没有爱情的婚姻。他要从每个月很少的工资里承担“我”每月十八元的抚养费,更痛苦的是,还要忍受十多年不能私自见自己亲身女儿的痛苦。尽管这个苦难深重的男人付出了所有的心血,仍旧得不到“我”的承认;尽管他拼命辛苦劳作,努力履行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可终其一生也没有得到他农村妻子和两个儿子的肯定。由于长期生活境况的穷惨,他得了肺癌去世。这个苦命的男人从一开始就被塑造成一个自我牺牲的殉道者。在“我”十八岁前的生活中,他只是一个在“我”背后偷偷关注“我”、只有背影没有脸庞的存在,在“我”十八岁生日那天,他只是“我”眼里无法得到原谅的陌生人,在“我”十八岁过后,他是一个快被遗忘的模糊存在,直至死亡,他都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安身之所。
对历史老师这个情人般的“父亲”,虽然六六在自以为是的爱情破灭之后,在认清了历史老师的自私、怯弱过后曾深深地失望甚至绝望,但不可无否认的是,我们仍然能够从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述中了解历史老师在时代大背景下所遭遇的痛苦与不幸。他小时候经历了父亲的病亡,靠母亲辛苦把兄弟俩拉扯大,中兄弟“二人莫名其妙地参加了对立的两派”,在武斗中,他阴差阳错地成为了杀死弟弟的杀人犯,“他们家,他本人,不断挨整,他一家从未喘过气来……为弟弟的死母亲的死,他一直精神负担沉重。”
尽管《饥饿的女儿》或多或少存在着对男权的对抗,但“更多的是对时代性的悲惨对抗,对‘饥饿’的时代对抗,对深入骨髓的‘饥饿’情结的对抗”。作者在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女性丰富大胆的欲望世界的同时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男性悲惨和痛苦的世界,这个世界同样充满了辛酸与血泪。因此,作者并没有以某种武器和对抗性的力量来简单粗暴地否定三个“父亲”,作者既站在女性立场提出了对父亲的质疑与批判,也站在同是受难者的立场还原了他们在苦难环境中对苦难的承担甚至生命的付出。尖锐的笔端依然有暗流涌动,有温情流转。
三.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在那样一个“饥饿” 的时代,饥饿的不仅是主人公六六,也是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尽管三个父亲都让她失望了,但历经了世事过后,六六也终于可以以一种公正的眼光来重新审视那段生命历程。虽然养父从未真正走近过她的心,从未让她感受到真正的被关爱,但是在她十八岁生日那天见过生父晚上回家时,看见父亲躺在床上“我心里突然很冲动,很想走过去。我想起了与父亲相依为命度过的所有日子,我是那么想拥抱父亲,那么想被父亲拥抱。至少仔细看看父亲,我觉得自己从来都没有象一个女儿那样端详过他。”这是一种长期以来埋藏在心中的对父亲给予“我”温情的领悟与深切感激。在虹影的另一部小说《上海王》后记中虹影写道:“父亲与我之间,超越了父女天伦:他虽不是我的亲生父亲,却是我最爱之人,他身上的善良、同情心,使一个像我这样的女孩子未葬身于污浊的黑暗之中,因为他的存在,让我始终对这个世界不彻底绝望。”在《好儿女花》中虹影也有这样的叙述:“父亲一直比母亲在我生命中重要,我的初恋,与历史老师的交往……就是我缺失父亲的证明。”这两段话不难见出养父在虹影心中的地位,也足以见出虹影对养父的肯定与深深感激。
而对生父,这个“我”一直以来不予承认,冷漠对待,甚至怀有抵触与怨恨情绪的男人,也在漫长的时光中不再激起“我”的否认。这从六六终于肯试穿生父九年前为她扯的那段布做成的衣服可以看出来。如果说这一举动只能说明六六对生父没那么抵触,那么六六对生父的深深理解则在六六离家的那一天母亲递给她生父留给她的钱到达了情感的高潮。那是父亲偷偷为“我”攒下的500元。在他没有义务再每月付给“我”十八元,在他舍不得用这些钱去治病的情况下,父亲还保持着这个多年来的习惯,这是父亲对“我”的深深愧疚,也是父亲对“我”沉甸甸的爱。想到父亲对“我”的情感那么专注,而我却把他的深情弃之不顾 “泪水涌满我的眼睛”。于是“我”决定“离开家乡时,特地转道去看生父的墓。”这眼泪是这么多年来对父亲的怨恨和否认的消融,而看生父的坟这一决定也连接起了二十多年来我和父亲之间断裂的情感,父女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对于历史老师这个情人般的“父亲”,六六也没有一味地责怪,更没有在以后的生活中否认其存在,虽然这段感情并没有真正指向爱情,但历史老师曾一度在六六的生命中闪耀出光华,并成为六六一生都无法回避也不会去刻意回避甚至抹杀的存在。
《饥饿的女儿》中“六六”走过了一条寻父而失望、正视三个“父亲”般的男人对苦难的承担以及最后对他们深深理解的情感道路,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三个有血有肉的 “父亲”形象,同时也让读者对“六六”的生命历程有了清晰的了解并施以同情与理解。(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虹影.《饥饿的女儿》[M] .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
[2] 刘晓伟.对《饥饿的女儿》中男性形象的一种解读[J].华文文学,2008.3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质疑与温情:《饥饿的女儿》父亲形象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