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冯小刚的贺岁电影以其浓郁的现代性、都市性和商业性赢得了电影市场,使贺岁片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贺岁片如果要保持长久的魅力,就应在贺岁与经典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
[关键词] 冯小刚 贺岁电影 商业 艺术
电影导演冯小刚似乎想用自己的电影说明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他将拍电影的目的表述为“我的片子是拍给人民看的”,也就是说拍给大众看的。的确,由他导演的系列贺岁影片创造了中国电影近年来票房的新高,给本不景气的电影市场带来了非同一般的冲击,使贺岁片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因此,笔者意欲通过对冯式贺岁片这一特定类型影片的初步探究。以期为贺岁片如何保持长久的魅力这一论题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探索。
一、冯小刚的贺岁片完成了电影叙事中心由乡村向都市的转向
中国电影进入新时期以来,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电影导演将中国电影推向了一个高峰。他们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为切入点,以乡村中国为主要叙事场景。给中国电影带来了一次阶段性的繁荣。
时间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都市日益崛起,对都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人生活变迁和生活欲望的描述,成为电影表现的当务之急,电影开始逐步走向平民化、大众化、生活化、都市化。尽管这一时期也有一些电影涉及都市题材,但都只是以都市为故事展开的特定背景,不属于纯粹的都市描写。冯小刚的贺岁片正是在这样一种电影文化环境下应运而生,而且是一发而不可收《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腕》、《手机》乃至《天下无贼》。冯小刚的贺岁片之所以能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那是因为其贺岁片从内容到形式都能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观众。冯小刚的贺岁片总是从小事切入,把镜头对准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小人物。所以,观看冯小刚的电影。观众感受到的是一种平易、平等、平常和平实的风格。影片与观众是对话,是交流,是贴近,而不是居高临下、故弄玄虚,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
现代都市是一个繁杂的混合体。是一个变化无常的魔方。什么是都市,都市是什么?很少有人能对此做出一个准确而又全面的回答。都市生活只能用艺术的感受去触摸去感觉,而无法用理性思维去判断去解释。因此,冯小刚在拍他的贺岁片的时候,并没有企***对都市生活进行全面把握总体驾驭。而只是一种局部的把握和细节的剖析。他的贺岁片,每一部电影只摄入一种生活,体悟一种人生况味,叙述一段都市故事。
《甲方乙方》讲述的是一段关于如何满足人生愿望的都市寓言。
《手机》则通过严守一和三个女人的关系以及其家庭的破裂、重新组合、又一次破裂的都市故事向人们暗示:手机为人们的说谎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说谎又是破坏真爱的隐形杀手。
事实上,在揭示现代都市文明的手机病之前,冯小刚就已经把目光投向现代都市文明的另一种通病――广告病上了。这就是他的另一部贺岁片――《大腕》。广告大规模地进入中国人的视野的历史其实并不算太长,大概也不过是二三十年的时间,但其发展速度之快。来势之凶猛却常常让中国人感到一时难以招架。《大腕》正是抓住了现代都市的这一敏感神经。在广告上大做文章:名人效应产生广告效应,广告效应又反过来成就名人效应。无名的产品搭上了名人的广告就成了名牌产品:无名小卒借助媒体的炒作一夜之间就能成为名星。一句话。广告时代是催生名人的时代。同时也是催生名产品的时代。
《不见不散》是都市生活片也是都市爱情片。很有点《围城》的味道:在国内的想出国,出了国的又想回国。
《天下无贼》又把冯小刚的贺岁片引向了另一种类型的都市生活:善良,对人性回归的召唤。人的原始性是善良的。如傻根。远离尘世的傻根,总是相信人世间是美好的,故而坚信“天下无贼”。
艺术创作的优劣取决于艺术家对生活感觉把握得准确与否。乡村生活是一种朴实。是一种淳厚,是一种原始的野性:而都市生活则是一种喧闹,是一种浮游,一种无根的躁动。这就赋予了都市生活不是一种表面上的高楼大厦,灯红酒绿,也不是什么豪宅名车,俊男靓女。而是渗透在每一个普通人骨髓里的那种有着浓郁现代味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言行举止。冯小刚的贺岁片正是暗合了都市文化发展的趋势。着力于描述都市中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使中国电影真正实现了表现重心从乡村向城市的转变。
二、冯小刚的贺岁片在艺术与商业之问左右摇摆
冯小刚的贺岁电影无论在所采用叙事立场还是所使用的艺术手段上,都呈现出多元化。以至于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左右摇摆。多元的立场与风格混杂于电影中,使得冯氏贺岁片较之真正的艺术片在深度与厚重感上尚有相当的距离,但却比纯粹的商业电影更具有思想内涵。
冯氏贺岁片之所以在叙事立场与艺术手法上呈现多元对峙,其原因主要在于贺岁片的商业性质和市场化定位。一般地,为了保证票房,商业电影制作者会尽最避免由思想与艺术倾向的极端化或偏激性所导致的接受过程的冒险。不可否认。在影视界冯小刚称得上是颇有追求的导演,但在当今电影生产和运营机制发生陡转的情势下,面对市场与资本的巨大压力,他不得不首先将大众的品位和兴趣作为第一要旨。比如对《大腕》的某些细节的处理就表明冯小刚为了迎合大众、也为规避市场风险而不得不在艺术处理上有所舍弃。《大腕》的原名叫《大腕的葬礼》,但考虑到中国百姓难以接受悲剧的欣赏习惯,就把“葬礼”两字去掉了。正因为要考虑大多数普通观众的欣赏口味,所以冯小刚贺岁片风格情绪总的说来是平和世俗并充满欢笑的。使大众接受起来顺畅而轻松。
不可否认,冯小刚是位对艺术颇有追求的电影导演,他对有内涵的艺术片始终也不能忘怀。因此,他在努力营造票房奇迹的同时。也对影片的思想性有所注重,正像他本人所说的,贺岁片“在具有娱乐性的同时,也应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除了让大家感到有非常可笑的地方外。还有就是让你笑过之后,有些可以思考的东西”。正因为如此,冯小刚在制作商业片上也有不乏对现实的关注与讽刺。如《甲方乙方》、《大腕》等对中外电影程式化的戏仿,既有推崇,也有否定,有的是快意的消解。《手机》中费墨的“人生苦短。白驹过隙”也是对知识分子语言特征的椰揄。限于贺岁片喜庆性的前提设定。他的电影以黑色幽默等荒诞的现代派手法表现出一定的价值判断取向。幽默之中潜隐着批评指向。冯小刚的贺岁片引人关注。除了他独有的喜剧风格及商业化运作方式外,与他所选取题材的现实批判性和故事的伦理意义不无关系。在对商业社会中都市的贪欲与庸俗,人的病态与异化甚至于文化的危机与情感的困境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触及,如《手机》中通过因手机而起的一次次情感风波和变故,不仅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