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国传统乐曲《平湖秋月》用明快清新、古朴优美的旋律描绘了杭州西湖十大景点之一“平湖秋月”的悠远淡泊与幽静迷人的意境,至今为广东音乐中的佳作。中国钢琴艺术已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作曲家们一直以来都在使用这种西方乐器来表达中国音乐的艺术魅力。文章以研究改编的这首《平湖秋月》为对象,通过对该作品与原曲的比较,分析钢琴改编曲的曲式结构、民族风格及演奏技法等内容,总结出乐曲在旋律、音色、曲式结构、和声、织体与节奏中的民族特色,以期使民族音乐文化发扬光大,并对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使用改编的中国钢琴曲有更大的帮助。
【关键词】音乐 钢琴曲 《平湖秋月》 演奏技巧
《平湖秋月》这首乐曲散发着深厚的中国民族特质,20世纪70年代著名作曲家陈培勋将此曲改编成钢琴独奏曲。他不止改编了原曲调表现力,同时把钢琴的多声部优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加以运用变幻多彩的节奏织体,把乐曲展现得更加精细优美,让这部作品成为了民族钢琴曲的精品之一。
一、《平湖秋月》的音乐分析
(一)《平湖秋月》的结构分析
《平湖秋月》这首钢琴曲围绕着核心旋律发展段落划分并不明确,整首曲子共分为26个小节,分别由引子、第一段、第二段、尾声4个组成部分,具有不断展开、不断推进的特点。
乐曲分句自然,乐句有长有短,如散文一样形散神不散。在这个部分中,从第1小节至第2小节的前两拍均为歌曲的引子,从第3小节到第9小节是乐曲的主旋律的第一段,这一部分充分表现出歌曲的主要旋律。从第3小节的第三节拍起,为了更好地表现出右手的琵琶旋律,左手演奏出铿锵有力的三十二分音符,让人体会到了空灵缥缈的境界。从第10小节开始为第二段,乐曲结构有了不同的变化,演奏手法也有了区别,更丰富的乐器声加入了进来。右手的音型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由三十二分音符变成了六十四分音符,让人体会到了更加丰富的情绪。第二段的旋律一直徘徊在左手的中、低音区,钢琴特有的厚重的中低音的加入使得乐曲越来越丰满。第14小节和第15小节的旋律通过右手快速演奏出,而同时左手也配合演奏,中间部分是伴奏。第18、19小节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在这里得到尽情地抒发。22小节的感叹语气,激动的心境归于平和。23至26小节是尾声部分,一个空明悠远的尾声,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渐弱的颤音好像笛声或箫声渐行渐远,让人沉浸在一种虚幻、缥缈的境界中。
(二)《平湖秋月》的音色分析
《平湖秋月》是中国典型的追求高而远的意境的作品:幽静、雅致。乐曲开始的引子部分是整首乐曲风格的中心定位,和弦略微突出,速度平缓,利用踏板来使和弦持续不断。右手三十二分音符细致周密的音型要弹得均衡并且具有流动感,以免破坏乐曲幽静、温婉的气氛。
在弹奏具有琶音和弦特色的主题旋律时,琶音要弹得清晰而急速,突出高音,使声音清晰而透明。弹奏时,胳膊、手腕稍扬,突出小指的旋律音。这样的声音悦耳清秀,气息连绵悠长,犹如天籁般纯净明澈,把人们带入月照平湖的艺术境界。从第2小节第3拍开始,右手的旋律音用琶音和短倚音模仿高胡的音色。
高胡的音质柔美纯净、音色高亢明亮,有很强的曲牌性。演奏中要特别注意左手的动作,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必须贴键弹奏,这样才能使乐曲流畅活泼起来。引子部分踏板的使用也至关重要,要踩长一些,使和弦持续、波状琶音音型连贯起伏。演奏完第9小节后,还有右手的六十四分音符的连续伴奏,左手用指面触键,采用高抬指、慢下键的办法,配合手臂的推动来获得浑厚和歌唱性的音色。第13小节最后半拍的分解八度,采用吊臂的办法,弹得厚重又准确。
结尾的颤音像是琵琶的轮指,在音色上似笛似箫,弹奏时手指贴键,积极灵活但动作要小。最后几个相隔在5个八度的跳音,力度逐渐减弱,渐行渐远,结尾处的几个长音,手指触键后马上离开,柔和自然,意味淡雅。
(三)《平湖秋月》的演奏速度分析
中国民族乐器演奏时具有即兴性或“随意性”。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演奏也不能按乐谱标注的速度机械地执行,而应随着乐曲自身的抑扬顿挫、作品情绪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在第二次创作中展现的“以人为本”的美学思想。
从《平湖秋月》的谱面上看,整首歌的速度的标注是慢板,每分钟52拍,节奏较为规整。如若按照乐谱上固定的拍子弹奏,音乐将机械化,并且表现不出作者想要表达的音乐理念,应恰当处理好节奏的自由伸缩,根据旋律的语气来表现音乐,必要时可延续或缩短某些音的时值,从而更加灵活地展现音乐的魅力。
(四)《平湖秋月》的韵味分析
中国钢琴音乐通过韵味来区别于西方钢琴音乐。知名钢琴家周广仁曾说:“弹中国曲子要有韵味、有联系,要和中国的传统结合起来,表现出中国的美学特征。”其中的“韵”包括两种:一种是声韵,一种是气韵。
声韵在音乐上表现得十分重要,直接影响到音乐的发展与表现。《平湖秋月》是一首典型的中国民族音乐,既饱含江南音乐华丽清高的韵致,又具有广东音乐独具个性的旋法特点与装饰音型,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西湖“江天一色无纤尘”的优美景致,并且充分表现出中国古老文化中的“虚”“空”境界。在演奏时,要注意分寸感。演奏曲目的引子时,内心要平静如水,手指柔和触键,使安静、悠扬的音乐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演奏中要利用手臂、手腕、手指的灵活变化,模仿高胡、古筝、扬琴、琵琶等民族乐器的音色,表现出月光下平湖晶莹的色彩。
人们在音乐中表现出精神面貌和整体风采,称之为音乐气韵。气韵在钢琴演奏中有着很大的重要性,是弹好一首钢琴曲的灵魂。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赵晓生说:“演奏中国钢琴曲《平湖秋月》在音乐处于无声状态时,特别需要用气息将其连贯,表现出此时无声胜有声。如22小节,虽然有一个十六分音符的休止符,但声断气息不断。先踩住右踏板,等声音渐渐消失后,再奏出感叹语气的小字二组的fa音。”演奏《平湖秋月》时,在气息上要融会贯通,触键上多用指面肉多部位,下键深浅有度,配合踏板的使用,才能充分展现出民族音乐的韵味。
二、《平湖秋月》的民族特色分析
(一)旋律上的民族特色分析
在中国音乐作品中,最能表现出中华民族特色音乐的是旋律。此曲的旋律以五声调式的音阶为基础,从而形成主要旋律,自由伸展,连成一气。由于旋律线中常有的六度跨越,主题旋律线又是上升趋势,音乐线条开阔明朗,同时大部分旋律进行在高音区,音色干净,勾勒出一幅月与湖交相辉映安静平和的画面,给人以无限美感。
《平湖月秋》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乐句和乐段的尾部能够体现出音乐的中心思想,在发展变化的每一个乐句或乐段的开始,乐曲的音乐长度有一些即兴性,旋律线的出现显得自由,没有西方音乐的框架局限。作曲家精心构思乐曲的发展方向,乐曲的灵魂在于可以在月光下捕获月光和月的夜晚,详细地描写了平湖水面上不同的风景和感受。
(二)音色上的民族特色分析
陈培勋在《平湖秋月》中将广东音乐的主要乐器高胡和辅助乐器扬琴、古筝、长笛的演奏技巧和声音特性用钢琴模仿得惟妙惟肖。通过在钢琴上用琶音和短倚音来演奏出的高胡滑音,用钢琴的颤音来模仿箫的声音。用左手的震音演奏出颤音的效果来模仿扬琴,右手高胡的滑音通过短倚音来模仿,左手的震音与右手的短倚音互相配合运用,从而散发出广东音乐的韵味,使得民族五声调式的感觉更加浓郁。
(三)曲式结构上的民族特色分析
一个好的框架结构可使音乐作品丰富形象,所以音乐作品的基本框架是结构。《平湖秋月》的曲式结构,根据中国传统音乐的编曲方式和结构特点,不断前进、不断发展,在音乐的行进过程中,渐变发展,分句自然,长短有致,像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塑造了一幅素月幽静、晚风轻轻吹拂安静平和的月夜美景,具有中国器乐音乐的结构特点。
(四)和声上的民族特色分析
一首好的钢琴作品需要优美精良的和声配置,钢琴是最能体现完美和声的乐器。中国作曲家运用中国的民族音乐风格,来体现中国的民族特色。
这首乐曲毕竟是改编曲,演奏乐曲的工具又是西洋乐器,融入一些西方和声学技术是不可避免的,如乐曲中经常使用西方音乐中使用的旋律:Ⅳ和Ⅶ级。此外,乐曲使用不完整的和弦,省略三音。在功能和声方面,作品为了反映民族特色,利用四六和弦来强调VI级音。通过这种编曲方式,在声音方面不仅保留了民族特色,整首乐曲采用古典的和声原则,达到中国和西方技术的综合效果,令人回味无穷。
(五)织体和节奏上的民族特点分析
织体,是音符的一种组织方法。这首乐曲是以叠音的方式分解和弦织体,就是上行的分解和弦的织体和下行的分解和弦的织体具有相同的特点。一个最明显的织体是波音的运用,使音乐流畅生动,创造了一幅明月高悬、心驰神往的月夜景色,具有中国音乐的结构特点。这种织体的运用添加了更多的民族特点。
结语
《平湖秋月》作为一首由传统民乐改编成的钢琴曲,既具有传统的音乐背景,又凭借钢琴这一典型西洋乐器而具有多层次多音色的特点,将钢琴的作曲技巧和我国民族音乐特色完美结合在一起,是我国传统民乐发展与创新的很好例子。《平湖秋月》是在原曲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保留了原曲的民族性特点,充分结合了西方的演奏技巧与中国的民族特色,使得中西合璧呈现出最精彩的民族特色钢琴曲。
参考文献:
[1]钱仁平.中国新音乐[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华茂.钢琴曲《平湖秋月》的民族特色探究[J]. 四川戏剧,2011(03).
[3]李燕.钢琴曲《平湖秋月》中踏板的运用与教学分析[J].大舞台,2010(05).
[4]常敬仪.陈培勋五首粤调钢琴曲评析[J].钢琴艺术,1999(06).
[5]冯丽.陈培勋与其他作曲家作品中的和声比较研究[J].茂名学院学报,2006(05).
[6]李莉.钢琴曲《平湖秋月》的艺术魅力[J].中国音乐,2007(04).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钢琴曲《平湖秋月》的演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