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水画的学致分为三个阶段,临摹、写生和创作,这几乎是沿脉了几千年的绘画传统。如今,我们依然沿着这条路子,进行百般创新。从作品的角度去分析画之理于搜,笔之法于稿,从而剖析《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美学价值和精神。
“画之理,笔之法,不过天地之质于饰也”,是说画山水既要得山川之质,又要有相当的笔墨功夫。那么,如何寻得山川之质,如何练就得力的笔墨功夫呢?这就需要“搜尽奇峰打草稿”了。“搜尽奇峰打草稿”由苦瓜老人石涛提出,更是石涛的一幅得力之作,下面,我就着重从画作方面对其所蕴含的美学精神进行一个简单的浅析。
一、“搜尽奇峰打草稿”的重要性
此处说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的重要性就是说写生的重要性。不管是张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还是苦瓜老人的“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于脱胎于山川也”都阐述了山水画写生之重要性。“搜尽奇峰打草稿”更是从根本上说明了要写生,要多画,要不断地思考和总结。古往今来,凡是稍有成就的大家都离不开实实在在的真实世界,都要从自然中吸取精华,方能下笔如有神。
二、《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美学精神
《搜尽奇峰打草稿》是苦瓜老人在北京期间,从许多达官贵人那里看到了相当多的五代北宋时期名作而被深深打动之后所作的。这件作品是十分宏伟的“全景山水”,画面一改他以前的风格,用独特的皴擦和用笔,把复杂的万水千山有条不紊的统一于画面之中,纵横交错,高低起伏,营造出深度的空间感,使人不能不感叹石涛的画面组织能力和旷达的胸怀。层层勾、皴,再由淡而浓,反复擦、点,淡墨渲染。尤其是点,经由干、湿、浓、淡,反复叠加,至“密不透风”的程度。石涛善用点,是其一大特征。正如他自己所说“点有雨雪风晴四时得宜,点有反正阴阳寸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璎珞连牵,点有空空阔阔、干燥没味,点有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有焦似漆、邋遢透明,更有两点,未肯向学人道破,有天没地、当头劈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咦,法无定相,气概成章耳。”整幅画面显得苍莽凝重,深得元人意趣。
(一)《搜尽奇峰打草稿》提倡师造化
《搜尽奇峰打草稿》包含了几个方面的美学精神。首先,上面我谈到苦瓜老人是在京期间,深受五代北宋的作品影响,更深受郭熙“山有可望者、可游者、可居者”的影响。那时候画家们普遍深入大自然,探究自然的绝对真实。宋代的思想强调格物致知。石涛当然被其感染和打动,《搜尽奇峰打草稿》便是他与大自然的交涉和巡游中得来的,可见,“搜尽奇峰打草稿”首要美学精神是提倡师造化。从大自然中汲取笔墨精华,山川灵气。
(二)《搜尽奇峰打草稿》是来自内心情感的宣泄
《搜尽奇峰打草稿》为什么会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还在于它是石涛的得力心作。之前谈到此幅作品一改往日的水墨淋漓,而用笔干皴较多,看似凌乱的交错,却完好的组织于画面之中。这足以说明石涛不仅有很高的笔墨功夫,更在于他个人的造诣。这是他内心情感的宣泄,还要和他当时的经历和心情相关联。石涛非圣人,也喜好功名利禄,然而进京并没有能如他所愿,当时的“四王”正统派对石涛那种粗犷、洒脱的作品或者不待见,或者喜好但并不推崇,石涛必定感到失落,况且,他始终没有机会见到皇帝,得到垂青。这些经历必然导致石涛内心巨大的波动,情感复杂,只有用画来加以宣泄和慰藉。之所以说道石涛的经历,是因为在山水画创作中,我们需要师造化,也需要个人的真实感受,情感的真切体验。只有先能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画若无情,必不感人。《搜尽奇峰打草稿》正是在情感和激情共同作用的基础下,所迸发出来的扛鼎之作。她所体现的是奔放,是魄力,是一颗不受拘束,没有牵绊的心。石涛在世俗藩篱中的挣扎,最终导致笔墨上的巨大变化,也提醒我们笔墨当随时代,一个人万不能一辈子守着一份成绩,我们的经历在变,心理在变,我们的用笔用情也定不能止步不前。许多时候,需要的就是大胆宣泄,破格创新。
(三)《搜尽奇峰打草稿》是心灵的归一之作
人们常说,要有大海般的心胸,就是因为我们面对大自然的时候,所有的烦恼和不安统统都会消失,因为自然有包容一切 的胸怀。在《搜尽奇峰打草稿》中,没有离奇的存在,就单单是皴擦点染,横劈竖披,但呈现给观者的却是浑然厚重,万山葱郁。作者的感情也完完全全的融入用笔之中,这就是在面对自然时候,要有返璞归真的空明的心。
大多数时候,需要静静地体悟,感受特别重要,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写生的时候总是力求寻找最能打动我们自身的景致的原因。但很少时候能够真正做到身心合一。要搜尽奇峰打草稿,使客观山川的形神与我们的主观情思交融统一在一起,形成美的意象,然后加以物化,创造出山川的艺术形象来。
三、《搜尽奇峰打草稿》于我们的意义
《搜尽奇峰打草稿》不仅是一幅作品,而且是石涛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纲领,这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现在的艺术创作。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相当浮躁的,是充满压力的,不能够像古人那般时时刻刻身处于大自然的庇护中。很多时候,内心情感丰富,却没有办法一气呵成,因为缺少历练,缺少感受和体会。《搜尽奇峰打草稿》立足于绘画洪流之中几百年,还会更久,自有她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就初学山水画而言,最大的意义莫过于时刻教导、提醒学者“师造化”的心态,以自然为师,沉下心来,不断提升自己的美学造诣和修养,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美的存在,去感受各种不同的美,万千世界,造化百态,仅用手中的画笔还不够,还需要一颗澄明的心,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方可有成。
【参考文献】
[1]黄宗贤.中国美术史纲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刘墨.中国名画家全集-石涛[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清]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4]郭熙,周远斌.林泉高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内在美学精神